一、长安为什么会改名叫西安?

答案是,不存在“改回长安”的问题,因为“西安”之名并不是“长安”改来的,作为地名的长安一直存在,并未中断

西安得名,始于明代。洪武二年,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也就是说,“西安”这个地名,不是由“长安”改的,而是由“奉元”改的。奉元路是元朝的名称,再向前追溯,则是京兆府、京兆郡、京兆尹、内史。从秦朝设置内史开始,到汉朝的京兆尹,魏晋北朝的京兆郡,唐宋的京兆府,元朝的奉元路,明清的西安府……这才是西安名称的历史沿革。

这里面可曾出现“长安”么?

不论郡、府还是路,都不是基层行政区划级别,下面还要管辖若干个县,而长安,正是其中一个县的名称。长安之名,始于秦的长安乡,汉高帝五年,在此地设长安县,在长安县内建起的都城,也顺理成章被称作“长安城”。

但是,长安城很特殊,它不仅是长安县的县城,同时也是京兆尹-京兆郡-京兆府-奉元路-西安府的治所,还是州府、省会,甚至是一国的都城。也就是说,长安县是一个典型的附郭县,同一个城里有好几级上级压着,颇有一种“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有多小”的感觉。

所以,问题就很明白了,西安和长安是从明朝开始就并存的两个地名,它俩的关系不是谁取代了谁,而是上下级的关系,西安府是上级,长安县是下级,府衙与县衙同城,府尹县令同城办公。若是类比现在的话:西安府是地级市,长安县是西安府的市区。

到了民国时期,废府道,留省县。本来西安府被裁撤,西安这个名称就该没有了。偏偏民国又实行切块设市,市县分离,也就是把县城从母县切出来,单独设市,这个单独设置的市,地位还比县高。于是就把长安县的县城(当然也是原西安府的府城、陕西省的省会),从长安县分出来,沿用了原西安府的名称,设西安市。长安县的辖区就变小,县政府也迁到了别处,不再管辖原来的县城(同时也是明清的府城和省会)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西安市又开始管辖了周围几个县,长安(县)重新成为西安(市)的下级行政区。2002年,长安县改为长安区。

综上所述,西安的前身是内史、京兆、奉元,长安是西安(及其前身)下辖的一个县。

如今,长安仍然存在,就是长安区,仍然是西安下面的一个区。西安和长安在历史上,是并存的上下级关系,而不是取代关系,至今西安市与长安区仍然是共存的上下级。

二、“长安”这个名字很好听,为何后来又改成“西安”?

长安之所以会改为西安完全是忽必烈的决定。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放弃了长安城。长城一直作为汉人的天子之地,为了削弱长安城对他们的影响,巩固自己的政权,把长安改为安西,还建起了安西王府,谁知道后来发生了安西王叛乱,元朝把安西国给撤了改成奉元路 ,之后元朝被灭,朱元璋称帝第二年把奉元路改为西安国,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长安这个名字很好听,但很多人不清楚长安一名的由来。长安作为西安的古称,它的历史底蕴还是非常深厚的。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之后,将咸阳选做秦朝的首都,而当时长安只是咸阳的一个乡村。秦始皇的弟弟成蟜作为皇亲贵族,是有自己的封地的,而长安就是秦始皇送给他的其中一块封地。成蟜的封号就是“长安君”,长安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长安在改为西安之前,其实经历过多次改名。秦朝灭亡之后,刘邦觉得长安也就是长治久安的意思,它的寓意非常好,所以将长安选做汉朝的国都。自此之后,长安城一直是各朝代统治者心中的天子之地。几百年之后,杨坚建立隋朝,本来他是想将长安作为他的国都,但长安城已饱受战争的摧残不再繁华,杨坚只好放弃,在长安城旁边另起了一座城,名大兴。几经波折,后来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又将大兴改回成长安。

其实在明朝西安差一点又被改为长安,朱元璋的儿子朱标非常钟意长安,长安经历过汉唐盛世,又有长治久安的美好寓意。所以跟朱元璋建议将首都迁往长安,谁知道朱标回到南京之后就生病去世了,朱元璋也没有心思考虑迁都的事情,明朝之后长安城就没有被作为哪国朝代的国都,也就没有了改名的机会。

三、长安为什么要改成西安?

这是因为自唐朝以后各政权的政治中心开始逐渐往东移,所以代表“长治久安”的长安就不需要再存在,等到了明朝此地就被更名为“西安”。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将原本的丰京和镐京合并为“丰镐”,并在此定都。这“丰镐”便就是西安的旧称。秦朝时期虽未在西安建都,但是其都城咸阳却与西安相距不算太远,且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建筑的选址都在西安境内。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不久,将都城从洛阳迁移至长安。当时的长安尚且还不是长安,刘邦将都城迁往至此地之后希望汉朝政权能够“长治久安”,故而将其更名为“长安”。身为都城的长安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再加上后来丝绸之路的兴起,这座城市变得十分繁荣兴盛。汉朝末年外戚王莽夺权,长安因此被改名为“常安”。但是待隋朝建立之后因长安旧城破坏严重,所以在其东南位置另建新城,并将其取名为大兴城。

唐朝取代隋朝统治之后改称大兴城为“长安城”,并对其进行进一步扩建。经过多个朝代的积累,这座长安城的规模要远甚于其它城市。进入五代十国之后天下分崩离析,长安也不再是都城。待赵匡胤结束分裂,建立宋朝之后将都城定在开封,不过在位期间他也曾想要将都城迁至长安,但是因为朝中官员的反对而未能如愿。

元朝建立之后由于蒙古人是从北方进入中原的,所以元朝统治者就近将都城设在了北京。期间忽必烈第三子被派往长安驻守,其府邸名为“安西王府”,所以后来这里也跟着改名为“安西路”。明朝将元朝取而代之之后,安西路再一次被更名为“西安府”。现在大家所熟知的“西安”就此出现。

唐朝结束统治之后,各政权的政治中心便不再设在长安及其周边,也是一步步向东转移。如此一来,长安“长治久安”的寓意便不再有意义,所以长安终是被改名成了“西安”。

四、长安为何要改名为西安,长安这个名称不好吗?

之所以将长安改名为西安并不是因为长安这个名字不好,而是因为这个名字所承载的“长安久治”之意不再符合时代发展,因为继唐朝之后就鲜有政权将都城定在长安。

“长安”这个名字最早诞生于西汉时期。它的诞生契机是汉高祖刘邦在成功夺得天下之后因张良的规劝决定将都城定于关中,但是原本的咸阳宫因为战争遭遇极大破坏,所以刘邦只能就近在咸阳城边上的长安乡建立新城。待新城落成之后,刘邦便为它取名为“长安”,借此希冀西汉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之后西汉灭亡,新朝、东汉等新政权相继出现。这期间政权虽然几经变更,但是大部分政权都还是将国都定在长安。但是这种情况在唐朝之后发生了变化。众所周知,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地区在长达七十多年的时间里都不曾有一个政权能够进行统一。在这段时间里,政权的分散以及快速更迭让长安逐渐丧失中心地位。待赵匡胤好不容易建立宋朝,由于该政权刚建立时其疆域并不包含长安,所以该政权的都城自然不可能定在此处,而是定在了开封。

待北宋在赵匡胤的带领下成功将长安收入囊中,此时开封的国都地位已经较为稳固。所以即便赵匡胤曾有意迁都,但是由于朝中百官的反对而最终作罢。继宋朝之后的元朝因为是从北方发家的缘故,所以也没有舍近求远将远在陕西的长安定为都城,而是就近定都北京。之后的明朝也因朱元璋在起兵过程中将南京作为“大本营”的缘故选择定都于南京。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长安被更名为“西安”。因为朱元璋觉得长安早已不是政治中心,如若再叫“长安”这个名字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所以他便按照该地所处方位将它改名为“西安”。

五、长安为什么会改名为西安?改名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朱元璋很想将都城迁到长安,长安之所以改名为西安,也是因为朱元璋的因素,改名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因为监迁都的失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太子不幸去世,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借助改名来寄托自己的希望,朱元璋希望有那么一天,他的后代子孙将都城迁到西安。

一、迁都的失败

朱元璋本来是想把首都迁到长安的,尽管南京是鱼米之乡,但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京并不是都城的最佳选择。同时他的部下们并不愿意迁都,一直在那里百般阻挠。后来胡惟庸的案子也让朱元璋不得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忙得不可开交,从此之后就顾不上迁都的事儿。

二、太子意外死亡

为了能够迁都西安,朱元璋专门派袋子到长安去考察,由于在古代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骑马,太子的身体本身就不好,经过长期的舟车劳顿,回到南京之后一病不起撒手归西,这让朱元璋内心十分悲痛,正是由于太子的意外死亡,使他不再考虑迁都长安的事儿,反而将长安改名为西安,以此来寄托自己对太子的哀思。

三、战略定位发生改变

长安改名为西安,其实就意味着西安这个城市成为大明王朝的西大门,他认为这里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一直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有朝一日将都城迁到西安,所以更改了长安的名字之后,西安一直沿用至今。

尽管长安的名字被朱元璋改为西安,但是并不影响西安在我国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同时西安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时至今日,西安依然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即使是在清朝,面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严峻形势,慈禧太后也是将西安作为逃跑的地方,这逐渐西安在战略位置上的重要性。

六、长安为什么改名为西安?

因为明代朱元璋不喜欢长安这个名字,他把自己的儿子安排在那里做藩王,封号安西王,后来发生叛乱,朱元璋把王府给撤了,改名奉元路,意为维护明朝统治。后来又发生大乱,再次平定后,干脆把长安改为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