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虫记蟋蟀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是什么?
昆虫记蟋蟀的特点和生活特征如下:
1、形态特征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c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口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触角丝状,远长于体长;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窄于或等于额突。
2、生活习性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
蟋蟀的分类
1、油葫芦
油葫芦,身体暗黑色,有光泽,两复眼的内上方具有黄条纹,直达头后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泽,后翅较发达,具备短暂飞行能力。雌性的产卵器长达2厘米。夜间觅食,成虫、若虫均危害大豆、高粱、花生、瓜类、蔬菜等作物。全国各省多有分布。
2、中华灶蟋
又称“白蟋蟀”,因常见于农村灶内而得名灶蟀。白蟋蟀是直翅目中的一个亚种,有别于田间蟋蟀,其体态较小,性格温和,通体呈乳白色,个头大的如花生米,小的如麦粒,扁平的脑袋两侧长有一对触须、一对复眼,圆筒状的腹腔上有褐红色的环形花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蟋蟀
二、《昆虫记》中蟋蟀的外形和生活特征是什么?
《昆虫记》中蟋蟀的外形如下:
蟋蟀的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头圆、胸宽,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咀嚼式口器,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
生活特征如下:
蟋蟀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休息夜间出外活动。它属于杂食性动物,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会和另一只雌蟋蟀同居。否则它们是彼此是不能相容的。如果碰到一起也会毫不犹豫的咬斗起来。因此就有斗蟋蟀的民间活动。
蟋蟀捕捉原则
1、待蟋蟀性成熟后捕捉,尽可能让蟋蟀在自然界留下后代,因此捕捉时间不宜太早。
2、捕成虫,留若虫,捕雄虫,留雌虫,对不需要的蟋蟀要手下留情,就地放生,不要无故弄死。
3、捕捉数量要节制,决不可进行扫荡式的捕捉,尤其是在同一地点,对稀有种类,要保持一定的野外种群数量。
三、昆虫记蟋蟀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昆虫记蟋蟀的特点概括
1.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
2.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毫米。
3.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
4.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
5.身体不具鳞片。
6.口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
7.触角丝状,远长于体长。
8.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窄于或等于额突。
9.少数类群为长盾形,较大,宽于额突。
10.复眼较大,一般为头长的1/4~1/2。
11.单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线状排列。
12.中单眼位于头背侧、颜面或额突顶端。
13.黄褐色至黑褐色。
14.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
15.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
16.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
17.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
18.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
19.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20.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
21.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
22.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四、《昆虫记》蟋蟀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是什么?
《昆虫记》中蟋蟀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描写:
1、蟋蟀的特点: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
2、蟋蟀的生活习性:蟋蟀的洞穴一般都挖在朝阳的斜坡上的草丛中。这样做的好处是洞穴外面的雨水可以迅速从斜坡流掉而不致直接灌进洞穴里去。洞穴的通道约一个手指头宽,整个深度至多有九寸。 它的走向有时曲折有时笔直,尽量与地势的变化相适应。
《昆虫记》赏析
在该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同时,该书的问世又被看作是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