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怎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是逐渐形成的难以改变的生活方式,表现在服饰、饮食、节庆、居住、婚姻、礼节、丧葬以及生产活动诸方面。风俗习惯具有社会性、规范性、地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宗教观念等,成为民族特点的一项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主族一律平等。”这种平等体现在各个方面。《宪法》还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可见,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这种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各民族独有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往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应一视同仁地受到尊重。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侵犯,也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民主权利的践踏。《刑法》规定的严重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犯罪,是宪法有关条文的具体化,旨在维护民族平等,保护少数民族公民的民主权利。正因为如此,《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也就是说,保障少数民族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从法律上讲,其实质就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二、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各民族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特殊的感情,有的引以自豪,有的奉为神圣,有的不仅自己恪守不移,还丝毫不容他人亵渎。周恩来同志曾指出:对民族风俗习惯“如不尊重就很容易刺激感情”。一个民族往往把自己的风俗习惯被理解、尊重看成是对自己整个民族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表现出愉悦、友好;反之,如果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受到嘲弄、侵犯,就会看作是对自己整个民族的轻视和侮辱,从而表现出不快、愤怒乃至仇恨,由此可能造成民族间的隔阂、不和,有的甚至酿成不幸的冲突。简言之,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侵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则会损害民族团结。
三、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许多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反映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风习,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如“那达慕”大会、“泼水节”、“花儿”歌会等,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芒。
许多风俗习惯还是研究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的宝贵资料。
当然,毋庸讳言,少数民族有些风俗习惯是应当改革的,但这只能由少数民族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去除旧布新,这种自由同样受到法律的保障。可以相信,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少数民族优良的风俗习惯将不断发展,而过时的风俗习惯将会逐步淘汰。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新屋入伙习俗
二、如何尊重少数名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指的是各民族在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的总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是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变流传下来的,它同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各民族的历史、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心理状态,反映各民族的不同特点。由于各民族的特点和习俗是长期形成的,所以一经约定俗成,就具有传统的公共约束力,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的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少数民族人民,尊重民族平等,尊重民族感情。在民族交往中,是否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关系到是否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党和国家一贯实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把它作为一项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措施。我国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有明确规定: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受到法律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