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岭南王”是谁?

赵佗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 ),即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是秦朝南越的奠基人。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晚秦大乱时期,赵拓以割据岭南地区的方式建立了南越国。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至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前进岭南百越之地。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任嚣病亡,赵佗当即向南陵城门的军队据险防守的指令,并借机将秦朝派驻南海县的官员杀死,代之以亲属。秦朝灭亡后,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赵佗着手吞并桂林县和湘军县,在岭南建立南越国。

扩展资料:

赵佗在位期间,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并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赵佗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作为秦始皇攻打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一共统治岭南81年。公元前137年,百余岁高龄的赵佗去世,因其特别高寿,在位时其儿子已卒,王位只能交由孙子继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赵佗割据岭南与南越国

二、岭南王说的是哪个家族?

赵佗家族。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当地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从而为存在95年的南越国奠下基石。

南越国的疆土,与秦设三郡辖区相当,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

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即今广州市。

平定岭南: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一军塞镡城之岭(今越城岭一带),一军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带),一军处番禺之都(今广州),一军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军结馀干之水(今江西余干县一带)。”

五十万秦军分五路,平均一路十万,其中“一军结馀干之水”与岭南地区无涉,可见用于岭南越地的秦军只有四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