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号的由来
英语中除号的单词“obelus”来自于希腊语ὀβελός,表示尖锐的棍棒,这与英语中表示方尖碑(Obelisk)的词源相同
这个符号原本在古代手稿中应用于标记被损坏或虚假的文章,由阿里斯塔克发明以标记荷马作品中的疑问,常被用来标记福音书手稿中那些有疑问的章节,比如遭受质疑的约翰福音中的章节。而如今这种用法已经被弃置不用。
现在被广泛使用的除法运算符号“÷”被称为雷恩记号,它首次作为除号被使用,是在瑞士学者约翰·海因里希·雷恩1659年所著的一本代数书中。但其真正的引入也有可能归功于这本书的编辑约翰·佩尔。1668年,该书被译成英文,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得以流行起来,沿用至今。
拓展资料
除号(符号:÷,英语:obelus,复数:obeli)是一个由一根短横线和横线两侧的两点构成的符号,其主要用来表示数学中的除法运算。
除号在算术中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例如:a÷b=c。
上面等式中,a为被除数,b为除数,得到c为商。
在部分文化中,“÷”可以被用作表示范围(如1÷10,表示1到10的范围),甚至可以被用作减号。
除号的来历
四则运算的种种符号是从15世纪才开始逐渐使用的。公元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加号“+”、减号“-”。他把一条横线与一条竖线合并在一起来表示合并(增加)的意思,而从加号“+”中去掉一竖,就表示拿去(减少)的意思。
乘号“×”是在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欧德莱把加号斜过来写以表示乘。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恩创造的。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
等号“=”是在16世纪由一位英国皇家法庭的医生罗伯特·雷科达首创的。他认为最能表示相等的是一对平行线,即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如“=”。
大于号“>”和“<”,是17世纪哈利阿创造的。
除号的由来是什么?
现在用的除法符号“÷”,是瑞士学者雷恩于1659年在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几年以后,该书被译()成英文,才逐(zh0)渐(ian)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因为“÷”在欧洲大陆曾长期被用来表示减法,为了与减法区别,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主张用“:”作为除号,与当时流行的比号致。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仍然用“:”作为除号。
扩展资料
除法在我国最早使用是在先秦时期或更早一些。那个年代的《算数书》中,关于除法表示方式共有7类19种,涉及55条。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掌握了数的除法运算。
春秋战国之前,我国就出现了用“九九表”计算乘法,人们也开始总结用口诀来计算除法的方法。《孙子算经》上说“凡除之法与乘正异”,明确点明了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当时我国主要是使用算筹和口决来计算除法的。
除号的由来 除号是怎么来的呢
1、除号,是个数学符号,是一个由一根短横线和横线两侧的两点构成的符号,其主要用来表示数学中的除法运算。除号可运用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多领域。现今之除号“÷”称为雷恩记号(Rahnsnotation),是瑞士人J.H.雷恩于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引用为除号。至1668年,他这本书之英译版面世,这记号亦得以流行,沿用至今。此外,莱布尼兹于他的一篇论文《组合的艺术》(DissertatiodeArteCombinatoria)内首以冒号“:”表示除,后亦渐通用,至今仍采用。
2、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于其出版的《整数算术》(ArithmeticaIntegra)中以一个或一对括号作除号(Signfordivision),如以8)24或8)24(表示24÷8;奥特雷德则以a)b(c来表示b÷a=c;J.马洪(1701年)则以D)A+B-C表示(A+B-C)÷D。至1545年,施蒂费尔又改以大写德文字母D表示除(Division),其后,斯蒂文亦采用了这符号,而戈里马德(1751年)则以反写字母表示除,如124=3及a2b2a2。另外,昆尼亚于1790年出版的《数学原理》中,以平放的小写字母表示除。
÷号的来历是什么?
除法运算所使用的除号“÷”被称为雷恩记号,因为它是瑞典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1668年,他这本书译成英文出版,这个记号得以流行起来,直到现在。
1666年,莱布尼兹在他的一篇论文《组合的艺术》中首次用“:”作为除号,后来逐渐通用,现在德国、前苏联等国一直在使用。
「÷」(除)的符号有两种说法。一是该符号代表除法以分数的形式来表示,一的上方和下方各加「 」,分别代表分子分母。另一种说法,以分数表示时,横线上下的「 」是用来与「-」区别的符号。
德国知名科学家莱布尼兹,则认为「×」的符号,虽然使用普遍,却bai易和代表未知数的「X」混淆。所以他主张采用「^」符号来代替。他还主张以「:」替代「÷」的符号。不过这两种符号,迄今并未实施。
扩展资料:
除法运算定律
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连续除去两个数,等于除去这两个数的积。a÷b÷c=a÷(b×c)
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除数不变,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除数扩大(缩小)n倍,被除数不变,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除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之积。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除以一个数就=这个数的倒数。
除号的由来?
就表示拿去(减少)的意思。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恩创造的。 大于号“>,而从加号“+”中去掉一竖;”。他认为最能表示相等的是一对平行线。他把一条横线与一条竖线合并在一起来表示合并(增加)的意思四则运算的种种符号是从15世纪才开始逐渐使用的,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减号“-”;”和“<。公元15世纪,表示分解的意思,欧德莱把加号斜过来写以表示乘。 乘号“×”是在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即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如“=”,是17世纪哈利阿创造的,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加号“+”。 等号“=”是在16世纪由一位英国皇家法庭的医生罗伯特·雷科达首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