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诽和诽腹什么差别?
腹诽和诽腹的区别为:
一、指代不同
1、腹诽:也做腹非。嘴上不说而心里讥谤。
2、诽腹:不怀好意地说别人坏话。
二、侧重点不同
1、腹诽:表达的感觉更加的内敛。
2、诽腹:很外在的表示出自己的负面情绪行为。
三、引证用法不同
1、腹诽:柯灵 《香雪海·历史老人摊了牌》:“专制使人沉默,但无法杜绝腹非。”
2、诽腹:柔石 《二月》二四:“我常以人们底无理的诽腹与妒忌为荣。”
二、腹诽什么意思
腹诽(fù fěi)指心怀毁谤,指内心不满,有意见,却并不说出来,只在心里嘀咕。
出自: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又逾年,朝士窃窃,似有腹非之者。”
译文:又过了一年,朝中大臣偷偷私下说,似乎有内心不满在心里嘀咕的人。
引证解释:
柯灵 《香雪海·历史老人摊了牌》:“专制使人沉默,但无法杜绝腹非。”
扩展资料
“腹诽”正式作为罪名而出现,是在大司农颜异受诛之时。汉武帝与张汤合谋制造了白鹿皮币,向颜异征求意见,颜异提出了不同看法,武帝不悦。张汤本来就与颜异有矛盾,及有人举告颜异发表异议,武帝让张汤审理颜异一案。
于是,有了如下的记载:“(颜)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张)汤奏异当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以此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史记·平准书》)颜异被杀,《资治通鉴》系其事于元狩六年(前117年)。
再加以考索,早于颜异被杀十余年的魏其侯窦婴与武安侯田蚡相争一案,所传达的法律信息,必须加以注意。田蚡强加给政敌魏其侯窦婴的罪名是“腹诽而心谤”(《汉书·窦婴传》)。这成为导致窦婴最终被杀的原因之一。问题在于,不论“腹诽”的罪名是出现在窦婴被杀时,还是颜异受诛之时,它都要比“诽谤”更为周纳严苛。
三、“腹徘”是什么意思?
没有“腹徘”这个词,应为“腹诽”,意思:指内心不满,有意见,却并不说出来,只在心里嘀咕。
读音: fù fěi
出处:《史记·平准书》:“ 汤奏当异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
造句:
1、曹操认为崔琰对他腹诽心谤,于是就把崔琰逮捕、下狱、赐死。
2、有意见就说出来,别把气闷在肚子里,腹诽心谤,于别人丝毫无损,却有损于自己的健康。
3、牟安腹诽,你闺女还拐着弯子骂我不好看呢?
4、面对家人的多堂会审,他不得不暗自腹诽道:又是那个琏王害的!
5、大柱子暗自腹诽道,但还是好脾气地领路了。
四、腹诽是什么意思?
腹诽,释义:心怀毁谤,指内心不满,有意见,却并不说出来,只在心里嘀咕。汉语词汇。拼音:fù fěi。
出自: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又逾年,朝士窃窃,似有腹非之者。”
译文:又过了一年,朝中大臣偷偷私下说,似乎有内心不满在心里嘀咕的人。
例句:他心中不满,但只能默默腹诽。
扩展资料:
故事来源:
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期,一向为人刚直的大将军灌夫,因不肯趋炎附势,得罪了丞相武安侯田蚡。田蚡发怒,利用灌夫家乡族人的过失,极力罗织罪名,要诛杀他及其家族。前丞相魏其侯窦婴,为了营救灌夫一家,在朝廷中替灌夫辩解,并揭发了田蚡以国戚身份为非作歹的一些丑行。
田蚡更恼羞成怒,反诬说:“天下幸而安乐无事,使田蚡能成为皇帝的贴心大臣。我所爱好的不过是音乐、狗马、田宅;我所养的不过是倡优、巧匠之类人,不象窦婴、灌夫那样,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天而俯画地,在皇帝和太后之间挑拨是非,
只盼天下有变乱,他们好立大功。我可不知他们居心何在!”汉武帝最怕的就是别人图谋不轨,当即就责令窦婴对簿公堂。魏其侯窦婴面对这“腹诽心谤”罪名,无法解释清楚。于是,不仅灌夫被诛灭九族,魏其侯窦婴也因此获罪,被斩首于街头
五、腹诽是什么意思解释
腹诽,意思是心怀毁谤,指内心不满,有意见,却并不说出来,只在心里嘀咕。
拼音:fù fěi。
出自:清代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又逾年,朝士窃窃,似有腹非之者。”
译文:又过了一年,朝中大臣偷偷私下说,似乎有内心不满在心里嘀咕的人。
引用:柯灵《香雪海·历史老人摊了牌》:“专制使人沉默,但无法杜绝腹非。”
例句:大柱子暗自腹诽道,但还是好脾气地领路了。
扩展资料
形容内心不满的成语
1、心存芥蒂
拼音:xīn cún jiè dì。
释义:指心里对人对事有怨恨或不愉快的情绪。
出自: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译文:像云梦这样的大泽,纵然吞下八九个,胸中也丝毫没有梗塞之感。
2、怏怏不平
拼音:yàng yàng bù píng。
释义:指因不满而心不平。
出自:唐代魏征《隋书·虞世基传》:“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
译文:贫穷得没有家产,每当依靠受人雇佣抄书为生来供养亲人时,就会感到不满而内心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