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鞠通是如何用“清热养阴法”对付外感热病的?
温病的病因,不外温、热、湿、燥诸邪此四邪均为浊邪,邪之浊者,必沉以内着,滞而易留,留则化热,必伤津耗液。所以,治疗温病,辛温之法不可用,固无论矣。即是辛凉、甘寒诸法,其轻重深浅的掌握,亦不能无的放矢而任意用之。辛则散,过甚则泻而不收;凉则苦,过苦则燥而津涸;甘之过甚,则壅遏而着邪;寒之过甚,则抑降而不达。故吴鞠通在这方面煞费苦心,匠心巧用,并提出了清热、清络、清营、清宫、育阴等法则。
上述三方,桑菊饮侧重降肺气之逆,银翘散侧重化气分之秽,白虎汤侧重清气分之燥。
吴氏认为银翘散“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桑菊饮则“辛甘化风,辛凉微苦”,适宜于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对于脉浮洪,邪在肺经气分之证,辛凉平剂不能胜任,故吴氏借来仲景白虎汤,而为辛凉重剂,使“虎啸风生,金飙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三者或轻清宣达,或散热保津,诚为清表热的三个良方。
上述三方,清络饮以治暑温余邪,非深透浅出之品则不能胜任之,故用芳香清轻之品以化温浊。
清营汤,乃清营中之热,以保离中之虚,故以咸寒苦甘诸药配伍,急清营分之热,以清代养,方中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透邪外出,可促入营之热透出气分而解,体现了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治疗原则。
清宫汤以治神昏谵语为主,以清膻中包络之热,开窍醒神。三方皆清里热,但各不相同,而其中加减之法,更不容有一发之差,可见吴氏用药之精。
仅举三个复脉汤为例说明,当温病已入下焦,下后阴虚而防滑脱者,则用一甲养而涩之。下后阴虚而阳不潜者,则用二甲养而镇之。当阴虚不能上济于心者,则用三甲养而济之。养阴则一,而有涩、镇、济之不同,关键在于牡蛎、鳖甲、龟板三种药物的调整,其不同效用若此,非学养与经验并富者实不足以窥其堂奥。
对于温病养阴,吴氏认为:“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其所谓“三阴”,实为手太阴肺、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
温热本伤阴之病,下后邪解汗出。汗亦津液之化,阴液受伤,不待言矣,故云当复其阴。此阴指胃阴而言。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
例如:“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太阴、阳明温病,口渴甚者,用“雪梨浆沃之”;
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主之”。
还有增水以行舟的增液汤,这些以甘寒、甘凉法所组的小方,都具有滋养肺胃的功效。
吴氏创清热养阴诸法,确属创见。吴氏在叶天士临证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加减化裁并总结成具体指导临床卓有成效的大法和名方,使温病的理法方药力臻完善,吴氏的贡献是巨大的。故朱彬在《温病条辨·序》中说:“其为方也,约而精;其为论也,闳以肆;俾二千年之尘雾,豁然一开。”
二、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医家吴鞠通用它救人,令人拍案叫绝
干姜也是温里药里比较常用的药物。“大辛大热, 阳中之阳”。可见,干姜绝对是大热之品,临床上治疗寒证者必用之药。干姜味辛,性热,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制作干姜的方法 :用水浸泡三天,去皮置流动的水中六天,再刮去皮,晒干,置瓷缸中发酵三天,即可。
相传,清代医家吴鞠通在街边用干姜救回了一个寒证的病人。
吴鞠通与干姜的故事
一天,吴鞠通外出,突然在街上见一村妇,面色苍白,已经晕死过去。吴鞠通凑近一摸,四肢厥冷,脉细微欲绝。吴鞠通当时身上未带针药。情急之下,突然想起身上有块干姜,马上吩咐其丈夫熬汤,然后灌服。服药后,不到一炷香时间,妇人慢慢睁开了眼睛,果然醒来了。围观者都不禁拍案叫绝。
干姜的来源和作用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产地 :主产于四川、湖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均为栽培。
性味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用法用量 :煎服,3-10。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干姜的服用
《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因此,干姜可以治疗:
1、腹痛、呕吐、泄泻。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2、亡阳证。
3、寒饮喘咳。
版权说明
三、吴鞠通的著作
《吴鞠通医书合编》、《温病条辨》 作 者: 严冰,严晓枫 编
出 版 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
字 数: 527000
版 次: 1
页 数: 660
印刷时间: 2007-11-1
开 本: 大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1745675
包 装: 平装 吴鞠通,名瑭,字配珩。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道光十六年(1836)。江苏省淮安市人,清代著名医学家。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三部医书。通晓温病,以擅治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对内科杂病、妇科、儿科、针灸以及心理疗法等也颇有造诣。和汉张仲景比肩而立,并为我国中医药学史上的两大柱石,故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张仲景是中医学的泰斗,吴鞠通乃温病学的巨匠。“两相羽翼”。
《温病条辨》以理论指导实践,《吴鞠通医案》则以实践验证理论,互证其学。《医医病书》述其未完,是吴鞠通完整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与君《温病条辨》及未刻之《医案》,并传不朽”(胡沄序)。其著作虽久行于世,堪称瑰宝,倍受医界崇爱,惜合编少见,综观一览多有不便。今值先生诞辰250周年之际,同里贤达纷纷要求将《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合编为一辑,以方便读者学习运用,亦表对先生纪念之忱。经鞠通先生同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程莘农教授热情鼓励和淮安的领导积极策划,几经努力,《吴鞠通医书合编》(简称《合编》)即将付梓和读者见面。为使研读者窥其全貌,特选用吴氏医著精善版,《温病条辨》选用清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问心堂本,《吴鞠通医案》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版,《医医病书》取手抄本为底本,参阅其他印本校勘。 前言
温病条辨
引言
温病条辨叙
温病条辨序
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
凡例
问心堂温病条辨原病篇
卷一 问心堂温病条辨上焦篇
概述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伏暑
湿温 寒湿
温疟
秋燥
卷二 温病条辨中焦篇
概述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寒湿
湿温(疟、痢、疸、痹附)
秋燥
卷三 温病条辨下焦篇
概述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暑温
寒湿
湿温 秋燥
卷四 问心堂温病条辨杂说
概述
汗论
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
伤寒注论
风论
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本论起银翘散论
本论粗具规模论
寒疫论
伪病名论
温病起手太阴论
燥气论
外感总数论
治病法论
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
风温温热气复论
治血论
九窍论
形体论
卷五 问心堂温病辨解产难
卷六
吴鞠通医案
医医病书
四、吴鞠通的简介
吴鞠通,名瑭,淮安市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吴塘,字鞠通,江苏淮安人(1758-1836),清代著名医家。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
五、病,源于心乱!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故事,教你静心除病,请欣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吴鞠通医案》、《中药学》、《中华药海》
心,五脏六腑之大主。心静,病不生。心乱,病就来。
现在, 我给你讲一张古代的医案故事。从中,我们能知道,心静二字,对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吴鞠通。生于1758年,卒于1836年,是清代的著名医学家。他写了一本《温病条辨》,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有一回,吴鞠通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患者。
这个患者,医案记载,姓鲍,年32岁。
这个人,疯了,而且已经疯了7年。最初啊,他是一个勤学的好孩子。但不成想,寒窗苦读多年,他却未能考取功名,“未识文章至高之境”。最终,就因为这个,他疯了。
七年来,几乎所有的名医,都被他的家人请遍了,怎么治也治不好。前后掐指一算,郎中看了不下百人。这里头呢,有的确实帮助患者安静了几天,但是过后,很快复发。
等吴鞠通来看这个患者的时候,好家伙,这人已经疯得不成样子了:蓬头垢面,衣不遮体,下半身一丝不挂。你要是给他穿裤子,人家随手就撕了。
这疯子喜欢毁坏物品。家里门窗,被他不断粉碎拆毁,你这边刚钉上钉子,人家那边就毁掉。没办法,家人给他戴上铁镣,一头拴在磨盘上,并且用 树条 铁索绑住他的身体。这样下来,他才老实一些。
不过,这疯子倒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女人。每天他必须见到妇人在身边。如果不的话,就哀嚎不已,令人不忍闻。于是,家里人只能安排女子在他身边。
吴鞠通看到这副情景,也是直皱眉啊。心想,这到底是啥病啊!
吴鞠通看了看之前医生开的方子,大多是滋补品。他为患者诊脉,发现脉象弦而有力。当时吴鞠通就说,这是实证,不是虚证,以前可能治反了。当务之急,就是要泄他的心胆之火。于是吴鞠通开了一个配伍。方见——
龙胆草,天冬,生地,胡黄连,麦冬,丹皮,水煎服。
结果,患者用药后,情况大大好转。这时候,吴鞠通觉得,应该加一些滋补之品了,以免太过清泻。
但是,这一改方子,坏了,患者家人来告,说病情复发了,整个人状态比以前还要疯狂!这个人恐怕是是死定了,您啊,就别来治了,以免毁了您的医 名 。
吴鞠通是个犟脾气,说不行,我非管不可。他出现这个情况,提示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再书一方,让他继续吃。
于是,吴鞠通把第一次开的方子拿来,稍作加减,继续用苦泄之法。
这一次,患者状态逐渐好转,一天比一天强。以至于到第十一天,神智已经大大好转了,可以和人对话。
这时候,吴鞠通对患者进行了心理疏导。大概的意思是,你的病,就是因为未能考取功名,未能实现读书人的理想。但是,即便你把文章做得再好,能不能考取功名,还得看你的命运如何安排啊!你这样 郁怒 ,是没有意义的。
吴鞠通就这样苦口婆心地劝导患者,医案记载,是“痛乎责之”。而患者,则“俯首无辞”。
到最后,这个患者去掉铁镣和铁链,穿好衣服,向家人行跪拜之礼。
故事,讲 到这里,结束了。
通过这个故事,你能感受到什么?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就是源于心乱啊。自己的梦想未能实现,于是心火炽盛,方寸大乱,使得心胆火旺,热扰神明,于是发为癫狂。肝胆经循小腹宗筋,故而疯癫之际,不穿裤子,而且必借女子之阴气来自救。这时候,只有去心胆之火,让他的心静下来,才会安好无事。
于是,你看吴鞠通最初的方子,就是用天冬、生地、黄连、麦冬、丹皮滋阴清热凉血,龙胆草清肝胆之热。这就是单刀直入,一刀见血啊。
后来,吴鞠通考虑攻伐太过,所以加了点滋补品。但是这一加,反倒加重了患者尚未清散的热邪。于是病情复发。吴鞠通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果断改善治疗方案,继续用清热凉泄之品来调养。最终,患者明白过来了。
总之,一切源于心乱,源于患者的心火。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所有问题都解决。
所以我说,心,不能乱啊。心乱了,病就来了。
但遗憾的是,活在当下,谁的心能时刻保持安静呢?面对竞争,面对压力,我们早已习惯了你追我赶,早已习惯了互相攀比。我们甚至会把一时片刻的悠闲,看作是不思进取、玩物丧志。唉,说起来,令人无奈啊。
好了,吴鞠通的医案故事,我就给你讲到这里吧。咱们平时如果感觉有心火,心不静,我建议你用麦冬来泡水喝。麦冬,入心经,既能清心火,还能养心阴,药品还很安全。这是一个 养生 的东西,你可以常用。前提是,脾胃不要虚寒,不要总拉稀腹泻。这样的人,是用不了麦冬的。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祝福此时此刻的你,心静如水。
六、吴鞠通写下经典名著《温病条辨》的主导核心要点是什么?
《温病条辨》的主导核心要点在于从根本上论证温病学的起源与发展、伤寒病与温病的关系.
《温病条辨》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是我国中医学中最著名的温病学著作,其中全面的将当时医学水平之下的温病进全方位的论证,并将温病与伤寒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相关论证,是中医学温病论的基础必修著作。
一、《温病条例》的背景
在《温病条例》成书之前,我国历史上并没有一部专门论证温病的医学著作,元代名医王履初发现温病,并能辩证的确诊温病,但其论证并不详尽,到明末之时,吴又可开始区分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但是分辨之法略显粗糙,到了清代叶天士的时候,已经可以精细的立论,但是立法过于简单,直到吴鞠通《温病条例》的问世,全面并且协同的论证了温病各种条例。
二、《温病条例》核心要点
《温病条例》之中共有总论与各论两个部分,其中总论之中,将中医学中对“温病”的研究与认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且简单的介绍了伤寒与温病两个学派在当时的学派争端。在各论之中,《温病条例》主要介绍已经发现的“温病”病症,并且对每一病症都介绍了其如何辩证以及分辨要点,最后总结临床病症表现,介绍临床治疗方案以及不同时间段的效果。其中还将多位中医名家的温病案例也收录其中,以供后人参考研究。
《温病条例》可以说是清代中医学中有关温病学的标志性著作,其中所涵盖的温病学内容:温病学体系、三焦辨证纲领、与伤寒的关系以及临床案例等都给给后人对温病学的学习、辩证与临床运用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