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隶候补道是什么意思
就是直隶省(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的候补道候补道的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但是他还只是候补而没有实授,因此既无职权也无俸禄。
二、清朝有一种道台的官职,这是什么官?
清代地方行政划分,以省,道,府,州县厅,四级。道员称作道台正四品也可以捐布政使衔戴二品顶戴(如胡雪岩),有分巡道管理数府(如慈禧的父亲惠徵死前是“安徽宁池太广道”袁世凯从朝鲜回来外放“浙江温处道”),还有专任道如粮道,河道,海关道,兵备道。清末更多的是捐官的候补道分发各省,由总督巡抚分派临时职务如:营务处总办,厘金局总办,铜元局总办,……机构臃肿旧部门没裁撤新衙门有成立是清末变革失败的一个原因!
三、候补道通俗来说是什么意思
清制,道员为捐官条例中所规定的最高一级,而道员实缺有限,捐纳道员的一般无实缺可补,仅能得到差委,这种被差委的道员称为候补道。
候补道员的称谓。清制,道员为捐纳制度中报捐外官中的最高一级,热中仕宦的人多报捐之。但道员实缺有限,此种道员分发到省,往往无缺可补,称为候补道。实缺道员多由特旨任命,只有特别善于营谋的,取得特保记名,才有补缺的可能。不过,清末外省所设的局日渐增多,候补道可以得到委差,所以很多道员都争着谋差而不谋缺。
四、清朝衔补用道署是什么意思
补用道:补用道员的省称,就是候补道员。
道员由分为部政使(主管钱粮,又叫藩台)、按察使(主管刑事案件又叫臬台)。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
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明朝时,省级行政长官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均为辅佐布政使的官员。
五、候补道是明朝时期一种候补的官职称谓吗
明清两代在省下面、府上面设有道这个行政单位,主管监察、另外有专门的道台衙门比如“监察道”、“盐运道”等,这个候补道,是这些道台衙门主官的候补。
六、请问下清朝的候补官,比如候补道会去担任实缺的知县吗?即是否一定要在同一个级别上等待补缺呢?
1、候补道不会去担任实缺的知县,因为 候补道四品比知县级别高太多。
2、清朝的官,有实缺的,有虚衔的,有办差。
实缺的是正式官:巡抚、布政使、道台、知府、知县;
虚衔:就是赏给一个较高的品级。
办差:就是各种差事,收租、收税、河运、剿匪==。
实缺是有严格的品级的;
差事就无所谓了。可以高配或低配。有候补知县可以做道台的差事。
虚衔比如;某人是某某道,可以赏给按察使衔或布政使衔。就相当于现在的厅长加副省级。比如知县加知府衔,就是正厅级县长。
3、候补知府可能会去担任低一个级别的实缺知县;一定要兼署,就是表示临时性。而且级别不能相差太大。
4、同理,候补知县也可以兼署知府。
扩展资料:
“候补道”一般是以几种情形出现。一种情形是,高级职官丁忧后再请职者,正常任用,提升任用为道员职时会作为“候补道”。边封疆任职积绩者也会得以提升为“候补道”,这两种基本都是候得实务。
另外就是纯粹以捐纳方式,所获文职最高级之职就是“道员”(四品文官,相当于现在的地厅级干部,捐纳得官后,赴吏部报到,等候吏部依法选用,称为候选。吏部再分发某部或某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补。
道员实缺有限,捐纳道员一般无缺可补,仅能得到或长或短的临时差委,故称实际称为即补道,绝对是不完全同于候补道。因为后者含可得实务的官员,即补道才属于终难得补缺的最低一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候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