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糖瓜
什么是糖瓜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那么什么事糖瓜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腊月二十三吃什么:糖瓜粘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二十三糖瓜粘传说故事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这是流传在各省许多地方的一首民谣。说的是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实情,因此每家每户都要摆上供品来祭灶君上天,故称“祭灶节”。而在祭灶君时,许多地方都用麦芽制作的糖瓜为供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故事 传说灶王爷叫张单,家里很富有。虽然媳妇李氏很贤惠,但不能生育,被张生休了。她勤恳过日子,成了大财主。张生的再婚妇人,好吃懒做,坐吃山空,败尽家业,续弦之妻饿死,张生靠乞讨度日。当张生到李氏家讨饭时,二人见面,张生羞愧难当,一头扎进灶坑里,被灶火烧死。张生升天后向玉皇认错,被封为灶王爷。而今关东农村供奉的灶神却演化成为玉皇大帝之弟,玉皇大帝赐给他灶王的封号,让他成为天地间的使者,作为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打道回天宫,与玉皇大帝团聚,并汇报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为,玉帝根据奏报的情况,对这家人进行奖善惩恶。
岂知这位张禅,自当上灶君之后,仍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人们信不过他,害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糖瓜来祭奠他。祭祀时,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点,用来糊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的粘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
二、腊月二十三要给灶王爷吃糖瓜,糖瓜是什么东西?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在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灶神用的是糖瓜,而所谓的糖瓜就是一种糖,这种糖是人们特制的,这种糖的外形是圆滚滚的,所以古人就给他起名为糖瓜。糖瓜是由黄米和麦芽经过长时间的熬制而制作成功的,最后将这种糖捏成扁圆形,形状和瓜相似,就被人们称作糖瓜。
关于灶神也有着一定的说法,灶神也被人们称为灶王爷,是天上和人间沟通的使者。传说玉皇大帝派灶王爷下凡监督人间的情况,而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他就会回到天庭去和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情况,然后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所报告的情况对这家人进行奖赏或惩罚。但是灶王爷好吃懒做,根本没有清正廉明的样子,人们担心他上了天在玉皇大帝面前胡言乱语,于是就想着各种方法去讨好灶王爷,希望他在玉皇大帝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
这就是在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的原因了。祭祀用的贡品正是糖瓜。糖瓜是甜的而且特别粘牙,人们就希望灶王爷吃了糖瓜能念及这家人的好,在玉皇大帝面前就能嘴甜点,保佑全家平安,来年风调雨顺。而如果灶王爷想要胡言乱语时,糖瓜就会黏住他的嘴,让他说不出坏话来,以此避免天帝怪罪下来。所以糖瓜也算是一种有目的祭祀品了。
所以在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给灶王爷吃糖瓜作为一种民俗就延续到了今天。在古时候祭祀灶神还有一定的规矩,但是到了如今人们对于那些规矩已经不重视了,但是每年的这时候人们还是会买点糖瓜吃的。人们的思想逐渐科学化,吃糖瓜就变成了一种美好寓意了。
三、糖瓜是什么东西
糖瓜又叫糖瓜粘,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将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糖瓜是古老的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
糖瓜的制作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脉田糖瓜材料是大米和麦芽,用料的比例是3:1,也就是3斤大米兑1斤麦芽。
通常每做一次糖瓜,首先准备30斤麦芽,让其发酵生芽后备用;再将90斤大米煮熟,和发酵生芽的麦芽混合,添加8至9担水,一担水约50斤,然后用火蒸煮,在适当的温度下拉丝成瓜,完成这些数量的糖瓜,一般需用6至8人做一天。
糖瓜是清朝宫廷面点的典范,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其中以山东省文登市高村镇脉田村的脉田糖瓜最具代表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糖瓜
四、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什么?
吃“粘糖瓜”是指在农历二十三年吃糖瓜祭拜食神的习俗,即“煮糖”。蔗糖是一种高粘度的麦芽糖。长条状的甘蔗被称为“广东糖”,扁平的圆形甘蔗被称为“糖瓜”。冬天把他赶出去。由于寒冷,糖瓜凝固了,里面有一些小气泡。它吃起来又脆又甜,味道鲜美。许多地方都有吃甜瓜来崇拜烹饪之神的习惯。据说在这一天,食神将返回天堂,向玉皇大帝报告你的情况。因此,每家每户都会用甜瓜来祭祀美食之神,让它在天空中变甜,只是说些好话,让它在明年变得越来越甜。
“在山东西部地区,有一种流行的23岁的舞蹈。粘蛋糕是粘的。每家每户都会蒸粘糖,吃粘糖,这意味着粘在厨房国王的嘴上,让他在天上说好话,而不是像这样糯米糕是用黄米和红枣做成的。它们甜而结实。入口柔软,吃起来“年年高”。此外,海南人用椰子做椰子糕来吃和祈祷,意思是“年年高”。
在过去,孩子们唱着上面的歌,期待着大人很快就会买甜瓜。“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煮的粘糖。长条状的甘蔗被称为“广东糖”,扁平的圆形甘蔗被称为“糖瓜”,在冬天把它放出来。由于寒冷,糖瓜凝固了,里面有一些小气泡。它吃起来又脆又甜,味道鲜美。
当家里热的时候,它会变成粘稠的硬糖泡泡。这种粘稠的麦芽糖在金代的《荆楚年鉴》中有记载。当时,它被称为“娇雅”(音形)。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过一首诗:“岁岁推兰威酒,春首劝娇雅”。可以看出,在唐代,麦芽糖像珍贵的葡萄酒一样,已成为春节期间的必备品。在明清时期,麦芽糖再次被使用,当你祭祀灶神时,麦芽糖就成了一种可以塞住嘴的武器。
五、糖瓜是什么东西做的?
糖瓜又叫糖瓜粘,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将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糖瓜是古老的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
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
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