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原型是什么

人物原型全部都是源自曹雪芹家庭里的人物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因此,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

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远离官场,无视权贵,生活一贫如洗,写下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扩展资料: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深刻的指出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二、《红楼梦》中各大主角的原型是谁

1、红楼梦的历史原型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家庭。

2、《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3、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4、《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 。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三、《红楼梦》里的每一个人物,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不是都有原型?

红楼梦这部旷世巨作,令人爱不释手,看了多遍以后仍然想看,被里面的故事发展、家族变迁、人物命运所深深吸引。红楼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多少繁华和落寞,写尽了红楼儿女的美丽和凄惨。

其实,红楼梦是原著曹雪芹的滴血之作,曹雪芹经历了家族的由盛到衰,在最贫困时创作了这部巨著。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家族命运为原形的,写的其实就是身边的事,里面的人物都是以曹雪芹熟悉的身边人物为原形的。

红楼梦的第一男主角原形就是曹雪芹。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曹雪芹小的时候也是出身富贵之家,纨绔子弟,锦衣玉食,不思功名进取,喜欢和女孩儿玩,就连长相也都是面如冠玉,英俊漂亮。后来曹雪芹家里经历了一系列变故,由盛至衰,曹雪芹经历了穷困潦倒的颠沛流离的生涯,然后感概颇多,写下来这部类似自传的奇书。

林妹妹也是有原形的,据考证,是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的李煦的孙女李香玉,小时候曹雪芹和李香玉由于长辈的关系,常在一起玩,耳鬓厮磨,感情很好,后来李香玉经历了家人的离世,被曹家接到家中,和曹雪芹朝夕相处。李香玉经过了家中的重大变故,变得郁郁寡欢,早早离世了。林黛玉其实就是以她为原型的,自从她去世后,曹雪芹深深的思念着她,后来写进了书里。

像其他人物薛宝钗也有诸多考证,有人考证说是曹雪芹的妻子,对曹雪芹也很挚爱,也很美丽。凤姐这样一个厉害的角色,也有原型,据考证影射的是一位美丽能干的妃子。

其实红楼梦就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成,诸多人物都能找到原型,可以说很大程度的还原了当时的世态万象。

四、《红楼梦》人物原型有哪些?

《红楼梦》人物原型:

贾宝玉——曹頫

曹頫生于1693-1696年,曹寅嗣子,曹雪芹的父亲或叔父,自幼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中长大,“无材可去补苍天”,“好古嗜学”不爱做官的曹頫补江宁织造之缺而“被当官”,因罪入狱被抄家,乾隆上台后被赦罪,后出家。

元春——曹寅长女  

曹雪芹姑姑,曹頫大姐,胡适云:“曹寅有一女奉旨嫁与镶红旗王子,典礼隆重,此即所谓贾妃也。”此王子即平郡王纳尓素。曹佳氏1706年出嫁为王妃。

探春——曹寅次女  

曹雪芹二姑,曹頫的二姐或妹妹,于1709年出嫁,胡适考证其远嫁一位蒙古王子为妻。曹寅做王妃的两女,与裕瑞所称“元迎探惜者,皆诸姑辈”相合。

贾母——孙氏  

曹頫的亲奶奶,杭州织造孙文成之姑,做过康熙的保姆,康熙称其“此吾家老人也”。孙文成1705年出任杭州织造,1727年因受曹頫获罪牵连,被雍正免职。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五、《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是什么?

具体如下:

一、贾家隐指清朝皇室爱新觉罗氏

在“演说荣国府”一回,贾家第一代,对应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其弟舒尔哈赤,“演说”为宁国公与荣国公;第二代长子贾代化袭官对应清太宗皇太极;第三代长子贾敷早亡,次子贾敬袭官后“一味好道”,对应传说顺治出家。

随后,对应清朝入关定都北京,“演说”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官为第二代,对应清圣祖康熙;第三代有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却是在次子贾政处批注为“第三代”,虽称长子贾赦袭官,却又称令贾政入部习学,升为员外郎。这是在对应雍正继位有问题而言。因为著书人隐笔记述,才自称“演说”。故其中有对应之笔便可,解读时不可求全责备而“迷失”真情。

按真情讲,书中贾赦与贾政都有映射雍正帝的内容。贾宝玉映射多个人物:雍正帝、弘皙、弘时。贾珍、贾琏、贾环分别映射乾隆帝、宝亲王弘历、小弘历。其他贾氏族人也都是清宗室族人的替身。

不过,因著书人隐笔重点在人物上,书中人物与生活原型之间变幻莫测,万不可将某个人物定死在一个原型上。按“一击两鸣”及“《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来讲,真故事又并非发生在一个“大观园”。

据“宁荣亲派八房在都(与前清八王议政制相呼应)外,现原籍(实为旗人圈地皇粮庄)住者十二房”一说,可见书中所谓贾家,不仅映射京城中皇室宗亲一族,也在映射居住“原籍”的一套人马刀枪。如先时修建“省亲别院”的贾赦、贾政、贾珍、贾琏等人物,对应在籍居住的房分来看,应是住在封地皇粮庄的旗人。

再如后来被查抄的贾府,也应该是在原籍的旗人封地。而这里所写的贾赦、贾政等贾氏一族,应该是败落后回到旗人封地落户的宗室皇族。自然,这些人物具体所指已无从考证。

二、史家隐指皇亲国戚江南曹家

有人会问:书中不是有江南甄家在映射江南曹家吗?怎么这史家会是曹家呢?观书可见江南甄家指江南曹家是书中故意说明的。而作者曹雪芹也是书中明确的。不过,在“风月宝鉴”一回,作者明确了“两面皆可照人”,并批注“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的正面,方是会看”。

还借架火来烧(隐指《石头记》)引出:“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贾)为真(甄),何苦来烧我?”这一句不可“以贾为甄”的提醒,并没有引起解读者重识,仍错误地将真故事定位在江南曹家。

实际上,在“演说”贾府处便将这史家身份有所泄露:“贾代善(隐指康熙)袭了官批:第二代,娶的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脂批:因湘云,故及之],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假设),次子贾政[脂批:第三代]。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脂批:记真!湘云祖姑史氏太君也]。”著书人特别批注史氏太君为史湘云姑祖母,足可见证是在告诉读者:史氏太君与史湘云为江南曹家人。

这“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今成为史太夫人,是因嫁到贾家而成为书中的“贾母”(旧时称为贾史氏)。因此说,贾母原型即是当年进宫成为康熙皇贵妃的江南曹玺之女,也就是曹寅胞妹。如在贾政(雍正)大打宝玉(弘时)处,贾母一句“我和你太太(齐妃李氏)、宝玉立刻回南京去”。说明这贾母娘家在南京。

正因江南曹家有这一位老太君在宫中坐镇,才有曹寅之女嫁太子胤初成为“石氏太子妃”(泯灭曹家史之笔);才有曹寅孙女(衔玉而生的宝玉)一出生便由康熙指婚,长大后嫁弘皙为王妃;才有曹寅侄子曹頫(史鼎)过继来继任江宁织造;才有曹頫次子曹雪芹(史湘云)来往宫中住上几天。

三、王家隐指皇亲国戚苏州李家。

考究苏州织造李煦家族牒谱,多知李煦有胞妹嫁曹寅为妻,却不晓得李家也是正统的皇亲国戚家族。所谓“东海(隐指太子府)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一说,映射历史上太子胤初乳母之夫凌普到江宁织造府和苏州织造府“取银”。

为什么太子会以这两个织造府为自家“银库”呢?首先说,这两个织造府都归皇宫内务府所辖,太子胤初派人取用什么都顺理成章。再就是鲜为人知的缘故:曹家曹寅有一女儿嫁太子为太子妃;李家李煦有一女儿嫁太子为侧福晋(李氏)。另外,苏州织造李煦还有一女儿嫁雍亲王胤殖为侧福晋(李氐),因而到了雍正作皇帝时,苏州李家便成为真正的皇亲国戚了。

清史有雍正继位后成为“抄家皇帝”一说。这抄家皇帝“擒贼必先擒王”,第一个便是拿苏州李家“作法开端”。可这做样子的事谁不晓得呢?因而才有李家人财物被官府“拍卖”时无人敢买的尴尬,最后只得报请皇上恩准,还得官府出资将李家押解进京。

解读真情,书中王夫人原型即雍正齐妃李氏;薛姨妈原型即胤初侧福晋李氏。二人都为李煦之女。作为“舅舅”身份的王子腾,原型为李煦之子。作为王子腾女儿的“王熙凤”,便是王夫人长子贾珠(弘时)福晋“李纨”的原型。

此为“姑舅姊妹”之亲上作亲,弘时在时以凤姐出现;弘时死后便成为守礼法的李纨了。书中写王夫人虽为二太太,却成为主事的太太,是对应雍正皇后那拉氏(邢夫人)早逝于雍正九年九月,这深得雍正宠信(生子女最多可证此说)的齐妃,自然是后宫之主了。

四、薛家隐指废太子胤礽一脉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究其隐含,并非说这薛家满地是珍珠,遍地是黄金。而是因遭受大风大雪,使得珍珠像土一样,黄金 也成为破铜烂铁。如此看来,恰恰对应太子胤初被废黜。再由特定其”薛”姓来分析,直与“削”字相通。

著书人有“假借汉唐”一说,考唐朝武则天时代,有太平公主嫁附马薛绍一历史。薛绍父亲即为附马,这薛绍再为附马,便与弘皙父亲胤扔为太子,弘皙又被康熙选定为继位人互为映射。同时,薛绍后来被定谋反,又与弘皙被定"逆案”相吻合。

因此说,著书人弘皙将自家拟定”薛”姓,亦是假借汉唐之笔。再加上四大家族的那三家在原籍都有房分,而独薛家没有,更说明这薛家尚无族人在原籍居住。

解读真情,薛宝钗作为弘皙替身进园待选,映射弘皙被雍正帝“情有独钟”确立为皇位继承人。薛姨妈原型为胤礽侧福晋,与雍正皇妃齐妃李氏(王夫人)为亲姊妹,实际上是弘皙(宝钗)继母李氏。薛蟠生活原型对应胤扔长子,应为李氏所生。书中另有一代指胤礽女儿的薛宝钗,对应胤礽、胤祥、胤禄各有一女儿宫 中寄养。

再就是书中非常靓丽的薛宝琴,既是宝钗(弘皙)堂妹,身份恰与弘皙堂弟五皇子弘昼相谶。不过,弘昼既为雍正五皇子,怎么列入"薛”氏-族了呢?这就要从"薛” 字隐含史料被消上来看了。皇五子弘昼与皇四子弘历同龄,雍正帝非常喜爱弘昼。因为后来弘历当上了皇帝,清史记载的恐怕只剩“荒唐王爷”了。

总之,正因为“家史削亡”,著书人弘皙才对应家族历史, 将被泯灭的辉煌家史,幻笔写成为贾史薛王四大家族。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乾隆帝继位后对前清史(尤其是康、雍、乾交替历史)刻意修改,四大家族的真史在清史中很难找到踪迹。

不过,按著述人提示,只贿解得上述四大家族生活原型,方可称得上是“连络有亲”,亦可称得上是“最有权有势”,也可对应那 “护官符"来应谶这四大家族究竟因何 "极富极。

五.贾家还“夹带”富察氏马家。

富察氏马家便是乾隆首任皇后孝贤纯皇后(马皇后)的娘家。作为“二马吃遍天下草”的马家,书中有“冯”家为替身,堪称“第五家”。不过,马家作为“好知青家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的第五大家族,作者因怕“泄漏天机”幻笔写成了“宁府”。

因此,宁府的贾珍、贾琏、贾蓉等人,便成了马氏一族的替身:贾珍有马齐一面;贾琏有马武一面;贾蓉有马齐儿子一面。那么,为何作者要将这马家隐身叙述呢?因为马家参与了刺杀雍正的惊天大案,如不做—番遮饰,很容易穿帮的。

富察氏马家与四大家族是何等关系呢?第一个,乾隆皇后富察氏是马家姑娘,因此马家也就成了“国舅”家,自然两家属“亲家”关系。第二个,江南曹家曹寅儿媳(曹顒遗孀)马氏是富察氏家族的姑娘,因此两家才有“姑舅姊妹”。第三个,雍正皇子弘时福晋是苏州李煦孙女,皇子弘历福晋是富察马氏,两家女儿在皇家是她埋关系。

红楼梦中北静王原型是谁: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北静王名叫水溶,但是这个北静王原型到底是谁恐怕就只有曹雪芹本人知道了,有人说是永溶,乾隆的第六子,还有人说是第二代怡亲王弘晓。

个人觉得,是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溶的可能性大一点。第一从名字上看,两者更为接近。北静王为水溶,水字加上一点便是永字,所以很有可能曹雪芹就是照着永溶的名字来虚构的。第二,北静王是一代贤王,他的风度气质不是一般文人雅士能够媲美的,要不然也不会让宝玉一见便心甘情愿对他诚服了。

这一点上跟永溶还是大相径庭的,永溶是康熙第六子,康熙多子,膝下有十三位皇子。在这么多孩儿的情况下,乾隆本该是对这些皇子一般看待,不会过分偏袒哪位,但永溶除外,他是乾隆皇帝第六子。乾隆是出了名的好皇帝,曾经六次下江南体察民情。

这个永溶也遗传了乾隆皇帝爱百姓的品质,经常在父王身边为百姓出谋划策,乾隆皇帝非常器重这个儿子,也曾经有过想废长立幼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据历史记载这个永溶也是一个翩翩美少男,其风度和器宇轩昂都具有王者风范,这一点跟曹雪芹笔下的水溶有异曲同工之处,水溶也是一个气质不凡的王爷,就连平日里清高的林黛玉也难掩对水溶的爱慕之情。

从这些方面看来,北静王的原型似乎是乾隆之子永溶无疑了,但是这些在曹雪芹的原著和电视剧中是没有过多介绍的。北静王原型到底是谁终究是一个谜。

六、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没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红楼梦》虽然也写出了大历史背景下的一些事情,但是终究它不是史书,也并非以史书为基础,所以它的真实度,只能从小说中,以及红学家们的研究中找答案了。

现在红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红楼梦》(指曹雪芹所写前八十回)的故事是曹雪芹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写照,根据著名红学家刘心武的观点,《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是少年的曹雪芹,而曹雪芹少年时期就是乾隆年间,根据这个观点,许多历史事件都能在书中找到影子。当然红学界历来争论很大,其它观点也有很多,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刘心武的观点。

大观园究竟在南在北?

大观园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曾经争得有亦乐乎。大观园即随园之说虽然未有多少

人相信,但仍有很多人不愿意听凭大观园"迁"到北方去。于是,又有江宁织造府署西花

园说、摄政园说。大观园在江宁(今南京)的可能性似乎又比在苏州大一些。认为大观

园在南方、在南京的一派,注意到了《红楼梦》中的种种蛛丝马迹。首先是《红楼梦》

里存在一些吴语,如面善(面熟)、老宅(老屋)、横竖(反正)、医生(大夫)、生

意(职业)、寒毛(汗毛)之类。其次是大观园里的自然景物,潇湘馆的竹子、路上的

青苔、红梅、桂花树,水里的菱、园中的芭蕉、餐桌上的鲜笋,都不像在北方。贾府中

有穿堂、花墙、花厅、竹桥,用的东西有手炉、脚炉、熟炭、火箱,饮食中的惠泉酒、

火腿炖肘子、酸笋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等等,都打上了江南风物的印记。

可是,十分遗憾,说明大观园在北京的证据更多。

在《红楼梦》里,到处都给人大观园在北京的感觉。《红楼梦》中的人提到南京、

苏州的时候,给人一种遥远的感觉。苏州姑娘林黛玉进京,不像是进南京。后来林如海

病逝,贾琏送林黛玉回扬州奔丧,也不像是从南京回扬州去。如果从南京到扬州去奔丧

,凤姐和平儿就不会晚上"屈指计算行程该到何处"了。小说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贾

母闻信赶来,痛斥那将儿子往死里打的贾政,并扬言"去看轿!--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

回南京去!"如果大观园就在南京,"回南京去"又从何谈起?《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还提

到,宝钗问邢岫烟,把棉衣当在哪里了,邢岫烟回答:"叫作'恒舒典',是鼓楼西大街的

。"

《红楼梦》中忽南忽北的描写,好像有意在要和红学家捉迷藏,一般读者是不费这

种心思的。只有学者才能心甘情愿地去挨这种累。早在二十年代,俞平伯先生就在他的

《红楼梦辨》中设了专节来研究"《红楼梦》底地点问题"。俞先生研究的结果仍是无法

肯定,却是有了如下无奈的感慨:

所以说了半天,还和没有说以前所处的地位是一样的。我们究竟不知道《红楼

梦》是在南或是在北?绕了

半天的弯,问题还是问题,我们还是我们,非但没有解决的希望,反而添了无数的

荆棘,真所谓"所求愈深所得愈寡"了。

这种无奈,充分表现出红学界在曹雪芹的"烟云模糊"、"故弄狡狯"面前产生的迷茫和失

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鸣,以及"内查外调",大多数的红学家终于克服了自己的迷茫

失落之感,站稳了脚跟,决定把大观园放在北京。江南方言、景物、风俗被解释成曹雪

芹对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一切主张大观园在江南的论据遭到了有力的反驳。谁知

到了七十年代,有人重新提出《红楼梦》的著作权问题,提出曹雪芹是在石兄的《风月

宝鉴》的基础上改成了《红楼梦》一书。并认为石兄心目中的贾府在南京,而曹雪芹对

南方的生活不太熟悉,他不能不按北京生活来加以描写。如此一来,曹雪芹就把大观园

从南京"搬"到了北京。于是《红楼梦》中出现了时南时北的混乱。这种说法一出来,而

且又和《红楼梦》著作权的公案纠缠到了一起,于是,大观园的"园址"又成了问题。

曹雪芹假若泉下有知,对此极严肃、极认真的大观园"园址"之争,不知当作何感想

?对于《红楼梦》里的地址问题,我们不妨看看脂评: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

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

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曹雪芹的本意就是"不欲着迹于方向",

"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在语言上也是忽南忽北,如脂评所主说:想这一个姑娘非

下称上之姑娘也。按北俗似姑母曰姑姑,南俗曰娘娘,人说话语气及动用照饮食诸类,

皆东西南北互相兼用,此姑娘之称,亦南北相兼而用无疑矣。(第三十九回)

《红楼梦》采用这种忽南忽北,"地北相兼而用"语言、景物、地点,可能有如下两

方面的原因:作者在江南、在北京都生活过,素材兼取南北,语言南北杂陈,此为原因

这一。作者不愿意使素材的来源太显豁,以避免某些"原型"的不满与反感,避免文字狱

的迫害,此为原因之二。

有专家注意到,曹雪芹的挚友敦敏在诗中提到曹雪芹的时候,不是说"秦淮风月忆

繁华",就是说"秦淮旧梦人犹在"。可见,敦敏知道,曹雪芹所回忆的繁华梦是在秦淮,

从未听说曹雪芹在北京有过什么繁华梦。后来,又有了大观园即随园说,虽然随园并非

大观园,但大观园在南方并未受到怀疑。

红学研究有所谓的“南北之争”。由于《红楼梦》的巨大影响,所以从乾隆开始到现在的二百多年里,大家在看小说的时候,都在猜测,都在问:《红楼梦》里面写得这样富丽堂皇,里面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它所反映的自然风貌,究竟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这里历来有争论,出现两派。一派是北京的京派,一派是南京的宁派。依照吴先生的观点,《红楼梦》里面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自然风光,还有文化特征实际上体现的是南方文化。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首先以林黛玉为例。林黛玉这个形象主要代表的是南方文化,林妹妹的气质、她高雅的文化背景都代表了南方文化。她的潇湘馆以竹子为衬托,潇湘馆周围是一片翠竹林,竹林在《红楼梦》里描写得很生动:“凤尾声声,龙吟细细”。竹代表的是南方文化。六朝时一本名著《世说新语》里专门写到竹子。王羲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献之,是个大书法家,第二个儿子是王徽之。王徽之最喜欢竹子,他说别的东西可以不要,欣赏竹子是一天都不能少的。所以林妹妹是从南方文化陶冶出来的。竹子又代表一个人的气质、气节,而且很高雅。竹子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称为岁寒三友,代表人的高贵品质。竹子只有在南方才能形成一片竹林,当然北方也有竹子,但长不好。前几年北京为了拍电视搞了个大观园,也搞了个潇湘馆,在潇湘馆周围也种了竹子,但竹子种了几年也长不好,又黄又瘦。林妹妹潇湘馆的竹子当然是南方的竹子,这是南京的一种特色。

还有一个例子,《红楼梦》第四十九回里写到白雪红梅,说那天宝玉一早起来,天下了一场大雪,有一尺多厚。宝玉走过妙玉的栊翠庵去。栊翠庵正好长出十几株红梅来,梅花盛开,贾宝玉向妙玉讨了枝红梅。白雪红梅也是典型的南京风光。梅花是春天的梅,春节过后,南京的梅花开放,但北方的冷空气一来,又忽然下起大雪,这是南京才有的气象。北京气温很低,还是冰天雪地,正月里梅花根本开不出来。所以白雪红梅也是南京的典型的自然风光。另外第十七回里,元春元宵节省亲,到了大观园里。大观园里有山有水,还有船。元春还乘船到水上游玩,元宵节水上能开船也只能是南方。北京元宵节还冷得很,昆明湖、北海的冰有几尺厚,根本不可能乘船游玩。我这里只是举例,说明《红楼梦》里面所反映的自然风貌基本上都是江南的。《红楼梦》里面的还有很多地方点到南京。但曹雪芹很厉害,他写得真真假假,用的是“假语村言”。我们都知道,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文字狱很厉害,如果弄得不好的话就会被封建统治阶级抓住把柄。所以曹雪芹他是故意不写具体,写得具体,容易犯文字狱。林妹妹到京城里去,但他不说是北京,只说京中、神京,绝对不写北京。可是又说宁国府、荣国府的老家在南京,第二回里有一处写到,贾雨村与冷子兴谈话时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这实际上写的是南京。

更典型的例子,《红楼梦》原来不叫《红楼梦》,叫《石头记》,还有一个名字,叫《金陵十二钗》,这是个铁证,用不着争论。曹雪芹是在南京长大的,以南京的生活为基础,后来被抄家到了北京。小说是在北京写出来的,但生活基础在南京,关于这点,是不用争论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大观园的生活原型在南京。这是南北之争的热点。现在研究《红楼梦》的专家都在北京。周汝昌是天津人,生活在北京。以他为代表,他一定说大观园在北京。他说大观园在恭王府。恭王就是恭亲王。他考证说大观园在恭王府。把他的资料一看,原来周先生把因果关系颠倒了。恭王府是因为恭王的一个妃子喜欢看《红楼梦》,而依照《红楼梦》的大观园建造的。曹雪芹在康熙、乾隆时期,而恭王府建于同治年间,所以说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大观园究竟在哪里,实事求是地说,从文艺创作来说,不必说一定在哪里,这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换一个概念来讲,如果说大观园的生活基础在哪里,那就可以探讨、考证。当时有一个有名的文学家袁枚。袁枚,字子才,曾作江宁县令,四十岁就辞官。他喜欢作诗,喜欢南京,看中了现在广州路到乌龙潭的园林,买下来。这个地方,原是曹雪芹家的,曹家被抄家后,转到隋赫德手里,后来隋赫德又被抄家,园林就被袁枚买下来,取名为随园。随园的正门在珠江路的北门桥,西门一直到乌龙潭,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园林。广州路在当时是随园的一个很大的池塘,两边的山叫小仓山。袁枚《随园诗话》里有好几个地方讲到《红楼梦》和曹雪芹家,有的地方讲得不清楚,但有一个地方讲得很清楚:“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另外,“明义诗:随园旧址即红楼。”)他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实际上就是他的随园。

我们知道曹雪芹的家在南京。曹雪芹祖籍辽阳。努尔哈赤实行八旗制度时,他祖先成为汉军正白旗的军人,随多尔衮入关,立了军功,进了内务府。后来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的夫人成为康熙的保姆。康熙当了皇帝后,就重用曹家,任命曹玺担任江宁织造。曹家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汉人,同时又是八旗子弟,而且是康熙皇帝的亲信。所以康熙皇帝派曹玺到江南做民族团结工作。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到南京,住在曹雪芹家里,他了解到明遗民以明孝陵为象征进行反清活动。康熙很有政治家的气派,写了“治隆唐宋”,评价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功勋超过唐宗宋祖。康熙写完后,交给江宁织造刻碑。这时已是曹寅任内。江宁织造原三年一任,但为了让曹家作民族团结工作,一直让他家做下去,曹玺做了曹寅做,然后是曹顒、曹頫一直作了五十八年,后因抄家而去北京。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曹家。

了解这一层关系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红楼梦》写的是有史实为根据的。《红楼梦》里写的东西都是当时大臣们家里无法比拟的。无论衣食住行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宝玉住的怡红院里都是进口货:自鸣钟、弹簧门等等,晴雯补的裘也是俄罗斯进口来的。吃的东西更不用讲,吃茄子要用十几种配料,十分讲究。这是为了招待皇帝,用的是南京最好的厨师。《红楼梦》第十六回,王熙凤与曹嬷嬷闲聊时写到接驾四次,与曹家的接驾次数相符。曹家在江宁织造府,就是现在的大行宫。后来大行宫小学造房子,挖地基,挖出了曹家花园、假山等遗物,地下的挖掘证明了吴先生考证的正确性。曹家在南京的遗迹一共有十三个地方,最重要的是随园与大行宫,此外还有江宁织造局工厂、家庙、明孝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