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尾狐是上古神兽,是怎么从狐仙走到狐妖的呢?

九尾狐,是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常见的意象之一。

有意思的是,这个文化意象在历史上曾经历了巨大的更迭变化,几乎是从一个极端转到了另一个极端——

在汉代,九尾狐普遍被人们视为祥瑞之物,备受尊崇;而自唐宋以来,它却逐渐跌落神坛,成了妖魅精怪的代表。

到《封神演义》中苏妲己形象的出现,更是使九尾狐成了祸国殃民的代名词。

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九尾狐的是《山海经》。

《大荒东经》说:“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海外东经》也说:“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在这些记载中,九尾狐只是作为一种上古神兽被记录,并没有好恶之分,正邪之别。

但至迟到汉代,九尾狐已被人们视为祥瑞,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据汉代的秘传文献讲,商朝的创建者成汤即位为天子时,曾有九尾狐出现。

而在周文王时,东夷前来归顺,也出现了九尾狐。

更早在夏朝的缔造者大禹年轻时,一只白色的九尾狐曾出现在禹面前,预示他将娶涂山氏之女,家族兴旺,并将成为王者。

九尾狐之所以会成为祥瑞,可能与其“九尾”代表着子孙昌盛、氏族兴旺有关。

正如记录东汉儒者在朝廷讨论学术的《白虎通义》中说:“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 明后当盛也。”

包括现已发现的汉画及石刻像中,九尾狐常与蟾蜍、玉兔和三足乌等陪侍在西王母身边,这大概也与九尾狐象征子孙后代繁盛有关。

此外,九尾狐成为祥瑞,可能还与先秦时狐被视为“德兽”有关。

据《礼记》等典籍记载,狐狸在死时会将头朝向自己出生的巢穴,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忘本、有仁德的行为(“狐死首丘,不忘本也”)。

加之汉代谶纬思想、符瑞学说盛行,九尾狐遂作为太平盛世的吉兆和上天意志的符号表达,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宣扬,成为显示王者之兴和承天顺民的标志之一。

在两汉及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史书中以九尾狐作祥瑞的记载可谓层出不穷,各地为迎合统治者意图,纷纷献瑞,例如:

魏文帝曹丕登基后,一只长七八尺,赤紫色的大狐,领着数十只小狐,出现在鄄城县北。由于大狐尾长且多毛,有许多分叉,被认为是九尾狐,遂作为祥瑞进献给皇帝。

北魏时,拓跋政权入主中原,据报九尾狐在各地多次出现,并被地方官员作为祥瑞进献给朝廷。之后的东魏、北齐、北周,进献九尾狐之事仍屡见不鲜。

为《山海经》作注的大预言家郭璞,曾写有一首《九尾狐赞》,颂扬其祥瑞:

“青丘奇兽, 九尾之狐。有道祥见,出则衔书。作瑞于周,以标灵符。”

直到唐代开元年间,瞿昙悉达在《开元占经》中仍说:“九尾狐,斯诚圣王徳正和气所应也。”

不过,唐代及之后的正史中,就再也没有以九尾狐为祥瑞进献给统治者的记载了。

九尾狐从此走下神坛,逐渐演变成了另一个极端——由代表国运兴隆的瑞兽,转而成为被人厌恶的妖物。

这首先可能是受到了普通狐狸的“拖累”——九尾狐再怎么神圣,毕竟仍属狐族;而在民间,狐狸往往被视为能够变身与蛊惑人的妖精。

早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给狐狸下定义说:“狐,妖兽也,鬼所乘之。”这是以狐为妖,还与鬼有关。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份处方,则认为狐精能致命;而治疗因狐精作祟所患之病,需念诵特别的咒文。

写下《九尾狐赞》的郭璞,曾对狐的妖性作过如下描述:

“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而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小说中,有关狐妖的故事可谓比比皆是。

如干宝在《搜神记》中,讲述了一名男子被狐精魅惑的故事,并借道士之口说:狐精就是古代的淫妇,名叫阿紫,化而为狐。所以狐精多自称阿紫。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劝人们戒色的诗中,是这样描写狐精变化迷惑人的:

“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

头变云鬟面变妆,大尾曳作长红裳。

徐徐行傍荒村路,日欲暮时人静处。

或歌或舞或悲啼,翠眉不举花颜低。

忽然一笑千万态,见者十人八九迷。

 不过,唐代文学作品中虽多有狐类作祟人间的记载,但却极少涉及九尾狐。由于曾经的神圣光环,在唐代九尾狐还没有直接被人们指为妖。

而到了宋代及以后,九尾狐终于堕落为令人可憎的妖物——

北宋皇族之后赵令畴在《侯鲭录》中写道:“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

北宋名臣田况在《儒林公议》中也记有:“时人目为九尾狐,言其非国祥而媚惑多歧也”。

南宋大儒叶适在《习学记言》中,称九尾狐为“妖狐也,示亡之徵焉”。

此外,南宋抗金名臣李纲有诗句云:“深识妖邪九尾狐”;大诗人陆游诗中也有“妖狐九尾穴中国”句。等等。

可见,在宋代,九尾狐已经彻底妖化,其头上的神圣光环已荡然无存。

宋代以后,九尾狐作为妖孽的形象被定格,不仅作祟人间,而且祸国殃民。

其中,尤以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苏妲己的形象最广为人知:她乃九尾狐狸精附体,奉女娲之命来迷惑纣王,以败坏殷商气运。

而在晚清小说《九尾狐》中,则如此总结九尾狐的妖性:

“盖狐性最淫,名之九尾,则不独更淫,而且善幻人形,工于献媚,有采阴补阳之术,比寻常之狐尤为厉害。”

九尾狐已从狐类中最高贵的圣物,跌落为比普通狐妖更危险、更可憎的妖孽。

为什么在唐宋之际,九尾狐的形象会发生逆转呢?

除了受到普通狐类的“拖累”,有学者指出,由于“狐”与“胡”同音,而华人歧视外来的胡人,遂以“狐”称“胡”,故到了唐代,正史中便再无以九尾狐为祥瑞进献给统治者的记载。

而宋代崇尚的祥瑞是玄武,即龟蛇。且北宋自建国起就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南宋不仅丢了半壁江山,还常常受到金朝的欺压,尊严扫地,宋人痛恨金人的同时,连带着生活在北方的狐狸也被人讨厌(古人认为“江南无野狐,江北无鹧鸪”),九尾狐的形象地位遂继续下降,终于成为祸国殃民的妖孽。

不过,今天,九尾狐的形象似乎有所恢复。例如,在几年前热播的古装玄幻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出自青丘的九尾狐族地位很高,备受三界尊崇。

这是回归到了九尾狐“上古神兽”的原始定位!

二、狐狸精是什么性格,外向的吗?

狐狸,按照动物分类学上来说,它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肉食目犬科,生性多疑,狡猾

机警,加上一身漂亮的皮毛,在远古时代就让我们祖先猎人们在不断追逐中头痛不已。也许

基于它的上述特征,多神崇拜时期,狐狸的神性被定为中性(即可男可女)。

狐狸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住于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出外觅食,到天亮才回家。由于它的嗅觉和听觉极好,加上行动敏捷,所以能捕食各种老鼠、野兔、小鸟、鱼、蛙、蜥蜴、昆虫和蠕虫等,也食一些野果。因为它主要吃鼠,偶尔才袭击家禽,所以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动物。故事中的狐狸形象,绝不能和狐狸的行为等同起来。

狐狸有一个奇怪的行为:一只狐狸跳进鸡舍,把12只小鸡全部咬死,最后仅叼走一只。狐狸还常常在暴风雨之夜,闯入黑头鸥的栖息地,把数十只鸟全部杀死,竟一只不吃,一只不带,空“手”而归。这种行为叫做“杀过”。

狐狸平时单独生活,生殖时才结小群。它的警惕性很高,如果谁发现了它窝里的小狐,它会在当天晚上“搬家”,以防不测。

狐狸精也称狐仙。在中国神话中,一般是狐狸经修炼,高人指点或吸收日月精华而化为人形的神怪。比较著名的狐狸精大多以妖娆女子面目出现,在小说,电影中常扮演痴情女子的角色。这个词语亦被用于现代社会中,意指钓引已婚或有爱侣男性的女人,含有贬义成份。不过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几乎颠覆了狐狸精的形象,几乎成了独立女性的代言人。

聊斋的狐狸精她不仅是美丽,她还智谋过人,她们靠自己过人的才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在家庭里面安身立命,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这些狐狸精我们说,它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她们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她们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她一旦认准绝不动摇。第二个特点是这些狐狸精她对人生的困境有清醒的认识。她还能根据这个认识采取相应措施。所谓审时度势,机谋权变,善于把握局面,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这些狐狸精的个性反而散发出璀璨的光辉。第三个特点是她们头脑极其冷静,她们擅长应对复杂的局面,她们擅长有针对性地对待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所谓看人下菜碟。

不过在古代文学中,狐狸精并不单单只有女人,也有男的,不然老狐狸之类的词是如何的来得呢?

三、求《平妖传》TXT下载(全本)作者:冯梦龙

《平妖传》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提取码:SZCX

本书是产生于明代的一部神魔小说。最初只有二十回,题作“东原罗贯中编次”。流传了二三百年后,又经过了冯梦龙增补改编,成为自明末以来通行的四十回本。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可谓神摩小说这一影响巨大的小说流派的先声。小说讲述的中心事件,是宋代的王则起义,罗贯中根据历史事实的民间传说、以及市井流传的话本进行整理,编成《三遂平妖传》。到了万历年间,著名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从长安城购得罗贯中的二十回本,亲自改编增补,广泛吸收民间的妖异故事,以丰富小说的内容,编成《新平妖传》。……钱钟书赞其为明代最好的一部小说。 

四、狐狸在中方的象征意义

狐狸在中方的象征意义

狐狸在中方的象征意义,狐狸自古以来就是狡猾的象征,人们也经常用狐狸来形容女性,表示一个女性的狐媚,以下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狐狸在中方的象征意义的文章,希望有帮助。

狐狸在中方的象征意义1

狸是招桃花的代表有魅力、美丽。

狐狸本就有灵动,圆滑,高贵却又有些许亲和温婉。狐狸形态天生娇媚,能够轻而易举的得到想要的爱情,所以说狐狸形态寓意着美满的爱情。

常在古代神话中以"狐狸精"出现,虽在远古也曾作为图腾,但从不出现于正式祭祀中,皆因其"形象不雅",多与狡诈鬼祟相关联。多年来,狐妖狐仙,在各种小说及趣闻中形成一种独有的妖精文化。

扩展资料

狐狸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住于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出外觅食,到天亮才回家。所以能捕食各种老鼠、野兔等,也食用一些野果。

因为它主要吃鼠,偶尔才袭击家禽,所以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动物;当它们猛扑向猎物时,毛发浓密的长尾巴能帮助它们保持平衡,尾尖的白毛可以迷惑敌人,扰乱敌人的视线。

狐狸在中方的象征意义2

狐狸的分级

“狐”亦分九级:一尾火狐、二尾血狐、三尾妖狐、四尾魔狐,五尾灵狐,六尾幻狐,七尾神狐,八尾地狐,九尾天狐。

狐狸的传说

狐狸精又名狐仙,民间俗称大仙,法力高强,透过修炼、高人指点或吸收日月精华或人气,能够化身成为人形,最终达至不死之身。五大仙”之一被民间百姓供奉。“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显财神”,分别指: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

《玄中记》煞有介事地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狐狸精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上古时期,即有狐之图腾崇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狐狸精对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贡献。大禹治水时,禹整天忙碌无心结交女朋友,一副有为青年事业为重的样子,眼看就要绝后。有一次他走到涂山,看见一只九尾白狐(九尾意味着子孙众多),意有所动,于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儿子启,后来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此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人尤其是女人的性格心理有着空前绝后的迫害和压抑,这种压抑的心态成了诞生“狐仙”文化的最佳温床。《朝野佥载》记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间同之,事者非一主。时有彦曰:无狐媚,不成村。”由此可见,狐狸在封建社会,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爱,并将它作为讨好配偶的神祗的。狐狸漂亮的皮毛、小巧可爱的身躯和狡诈精怪的脾性,在古人心目中,实在只有娇媚的女人可与之相比。狐狸还似乎代表了某种诡秘的精神,尤其是涉及女性的性格心理。

狐狸在先秦两汉的地位最为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还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由此可以推论,狐狸在夏至汉两千多年的.日子里,是生活得非常滋润的。

汉代以后,狐狸精作为祥瑞的地位急剧下降。先前对狐狸的好话全没了,剩下的都是些不体面的词,如狐疑、狐媚、狐臭之类,都快成为贬义词大本营了。长此以往狐狸精就成了生活作风出问题的代名词,成了著名的淫-兽,至今仍未翻身。

汉代的狐仙故事较为原始,极少有积极意义,狐的神通魔力也有限。到了魏晋南北朝,狐狸才开始人化,变得法力无边,还获得了人的感情和智力。如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古冢白狐化为老翁入人梦的故事。《搜神记》一书内,谈狐的作品甚多,足见晋人喜谈狐仙,已成风尚。不过小说情节单一,程式化,结局凄惨,没什么人情味可言。故事当中的狐仙虽然神通广大,但有其自然属性的弱点。比如,它们怕狗,遇上就会现出原形;另外狐狸有臊气,变形后仍留有尾巴等。

到了唐代,狐仙小说依然盛行,像《任氏》、《计真》等篇开始大肆宣扬与狐有关的灵异事件。宋代,民间还出现了“狐王庙”;明时,谈狐的作品渐少。至清代,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又大畅其说。《聊斋志异》更是集狐仙之大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蒲松龄笔下的狐仙们,集人类全部美德于一身,成为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强调友谊、尊重真情,反而比人类更可爱。

谈狐狸精,不能不说的就是妖狐。妖狐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代,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中说:“狐,妖兽也,换所乘之。”传奇及小说中的妖狐,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多数幻化成美貌女子,能摄取财物,预卜人之祸福。最主要的特征是作为色情的象征,魅惑异性。因而民间将性感迷人的女性称为狐狸精,古代则谓之“狐媚子”。

既然是狐媚子,狐媚子的本性就是要迷人。与穷书生热恋无疑是浪费狐仙们的魅术,大材小用了。于是魅惑帝王就成狐狸精的最佳选择。由此狐狸精又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按照男权社会的逻辑,昏君之所以昏聩,总是因为一个或者几个女人不好。于是亡国之君,就大抵与这些“狐媚子”有了干连。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就迫不及待地对孩子们进行“警惕狐狸精”的教育:“三代亡国,夏桀以妹喜,商纣以妲己,周幽以褒姒。”据此,夏末帝桀的妃子妹喜,堪称“千古第一狐狸精”。

狐狸在中方的象征意义3

狐狸在英汉语中文化内涵的解读及对比

1、 狐狸在英汉文化内涵中的共同之处。在肉食动物庞大的群体中,狐狸四肢较短、体小力弱,无论是攻击猎食还是躲避敌害,其都不能与老虎、猎豹这样的丛林佼佼者相提并论。狐狸狩猎时,经常会通过伪装受伤或者同伴相争来麻痹猎物使其掉以轻心,并能迅速趁其不备袭击猎物要害部位。

此外,为了躲避丛林中的陷阱或者防止食物被盗,狐狸经常会在危险或者隐藏食物的地方释放臭气,以此来提醒同伴或者保护食物。基于对其习性的认识,“诡计多端”、“狡猾善变”便成了众人对对狐狸形象的一种共识。在现代汉语中,“狐朋狗友”、“狐假虎威”、“狐狸尾巴”、“狼顾狐疑”这样的成语屡见不鲜; 而英语中,“as cunning as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an old fox( 老奸巨猾的人) ”以及“play the fox( 耍滑、装假) ”也体现了西方人对于狐狸狡猾本性的普遍认同。然而,在英汉文化各自的体系中,狐狸这一动物形象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

2、 在汉语中独有的文化内涵。中国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狐是一种象征物,一种神秘的文化符号,一种动人的审美意象。在宗教、民俗和文学中,它曾长久地发挥着特殊的文化功能和艺术功能。”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大禹与涂山女的姻缘故事反映了狐作为祥瑞之兽的图腾文化。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卷六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 ‘白者,吾之服也; 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 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来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 ’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对于这个故事中狐的理解很多人各执一词,有人认为是大禹遇狐,有白狐为媒而成就了其与涂山氏之女的姻缘; 有人认为狐即为涂山之女,大禹的妻子便是九尾狐狸。然而不论是高禖之狐还是九尾化身,狐狸都是涂山氏族的部落图腾,是祥瑞吉兆的化身。

3、到了战国时期,狐的吉瑞之照又与帝王和国家的兴衰相连,成为王者天命或者太平盛世的象征。当时,狐不仅作为四夷朝拜的贡品,祭天拜祖的祭品,还会作为图文刻于青铜器上。《史记·陈涉世家》中篝火狐鸣的故事便讲到了陈胜、吴广以狐之名于民众中树立威信甚至昭示天命的细节。他们深夜躲在祠堂后的丛林中学狐鸣喊出“大楚兴,陈胜王”,从而得到士兵的拥护后,揭竿而起,发动了农民起义,二人正是利用了民间对于狐神可昭示天命这一认识才一举成功,推翻秦王朝统治。

此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关于狐的描写又使其承载了一种道德伦理意义: “妖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

当时儒家思想占有统治地位,狐狸这些外在的生物特性均被赋予了道德层面的解释,“其色中和”符合中庸之道,“小前大后”是借狐狸迁移时小狐在前大狐在后的情景反映讲究礼仪,长幼有序的仁爱精神,而最后一句则是把狐狸死在外面,头一定会朝着自己洞穴的方向上升为文人志士至死不忘本,胸怀故土的爱国情怀。关于这一点,屈原也曾在《九章》中提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由此可见,古时狐的神秘形象寄予了人们信仰和伦理道德上的崇拜。

狐狸的祥瑞之兆之所以不被人熟知,除了历史久远,记载有限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狐狸令人深恶痛绝的妖媚形象早已在后世各种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中深入人心,其蛊惑人心、残害凡人的形象早已根深蒂固。狐狸化作人形,居于深山洞府,以妖艳妩媚的姿色-诱惑男子,迷其心智,甚至吸食人体精气,东晋《搜神记》中的阿紫,《封神演义》中的妲己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这样广泛流传的民间说法一时间让人们开始谈“狐”色变,以至于后来以美貌魅惑异性的行为被称为“狐媚”,这样的女子民间当时称为“狐媚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狐狸精”。倘若魅惑的是帝王,狐狸精便又成了“美色误国”、“红颜祸水”的代名词,唐代骆宾王在《讨武氏檄文》中有对武则天“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的痛斥,白居易在《古冢狐》里发出“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增溺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