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城主要结构是什么?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1、 关隘:
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 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
2、城墙: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墙结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等。其它构造设施有:①券门。②垛口。③城台。
3、烽火台: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
二、长城的内部结构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长城的内部结构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达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
三、用图介绍长城各部位名称及作用
1、垛口
泛指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亦指指曲艺演员将好几句押韵的歌词一句紧接一句地连续唱出来。在城墙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筑有两米高的垛口,是战斗人员瞭望敌情、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
从墙上地坪开始砌至人体胸部高度时,再开始砌筑垛口。垛口一般砌筑成凹凸的形状。垛口上部砌有一个小方洞即瞭望洞。
瞭望洞的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这是为了便于瞭望敌人,又不易被敌箭射中。下部砌有一个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倾,便于向城下射击敌人。
2、敌楼
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
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
扩展资料:
建筑方法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两千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重要经验,接着司马迁又写入《史记》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
四、长城的构造是什么?
长城的构造是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
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 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
长城的重点
自秦汉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
五、万里长城的建筑结构
; 万里长城主要的建筑结构为墙身,烽燧,城堡,关城等。墙身是城墙的最主要的部分,烽燧是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传递消息的地方,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
万里长城的建筑结构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总长度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分布于我国的十五个省市区。
长城主要的关城有山海关,镇北台,嘉峪关,黄崖关,青山关,司马台,古北口等关城。
六、长城结构介绍资料(长城结构介绍)
1、长城结构介绍图。
2、长城结构介绍。
3、长城结构介绍30字。
4、长城结构介绍资料50字。
1.长城是分别由:敌楼、关城、卫所、镇楼、烽火台、营城、墩暴等等多种防御性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结构的防御体系。
2.其中墙身是长城最主要的部位,平均的高度是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