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燕子窠为什么火了?
因为燕子窠青山披翠,景色宜人它还有不为常人所知的,另一个地标性身份,武夷岩茶中的上品“正岩茶”主产区之一。
“据农业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测算,燕子窠生态茶园的碳汇效果非常显著。一亩茶园一年能达到碳盈余一吨,也就是一年固碳一吨,相当于一亩竹林的碳汇效果。”
说起茶园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成效,茶园负责人之一杨文春满脸笑容,欣喜之余更是自豪。
如今,位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武夷山的燕子窠生态茶园,一年碳排放减少30%,磷的使用也锐减90%。
从原来的“碳亏欠” 到现在的“碳盈余”,杨文春指出,最根本的原因是“科技特派员带来的绿色管理模式”。
自2015年以来,在廖红教授带领的“科特派”团队指导下,燕子窠生态茶园采取“等量化肥替代有机肥+绿肥轮作”、生态防治、机械防治等方式,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提升品质的目标。
为茶叶生态种植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解决方案;科学理论、防虫装置、机械采摘等处处体现燕子窠生态茶园中“农技”与“农机”的结合。
杨文春说:“廖红教授来了,我们才知道茶树的生长需要多达14种微量元素,茶农们的种植知识一下子增长了。她也实实在在地让我们的茶园产茶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亩产量500斤左右上升到现在的700-800斤。”
提到茶质,杨文春感慨道:“茶叶的质量是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水平提升到了‘棋琴书画茶’的档次!所以说,科学种植和管理模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从粗放种植到科学管理,燕子窠生态茶园也实现了茶企壮大和茶农增收,促进了武夷山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茶文化的品牌建设。
2020年,武夷山市共有茶山面积14.8万亩,年茶叶总产量2万吨,茶产业链产值109亿元。
据茶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武夷山从事茶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年人均因茶增收超过500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
践行“两山”理论,探索“两山”转化,绿色管理模式让农业与科技完美融合。
正如杨文春所说:“茶叶种植实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还要大力推广碳汇产业。” 绿色是未来发展的成色,从茶产业到碳汇产业,燕子窠生态茶园大有潜力、大有可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燕子窠“科特派”:生态茶园里“碳”出新产业。
二、燕子窠肉桂为什么这么火?
燕子窠肉桂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燕子窠肉桂是武夷岩茶中著名花色品种之一,属于乌龙茶。燕子窠位于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正岩产区内,九曲溪以北,三仰峰以西,正岩的肉桂,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肉桂的桂皮香明显,香气久泡犹存。入口醇厚而鲜爽,汤色澄黄清澈,叶底黄亮,条索紧结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
武夷山燕子窠
燕子窠是武夷山描述地形的一个专有名字,是形容鸟兽比较多的山坳,燕子窠无疑是今年最火的岩茶肉桂了。燕子窠,背靠高耸的风华崖壁,茶树列间烂石突生,是上乘的岩茶山场。茶山还保留了许多原生的植物物种,通过科学和传统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治理茶山,使得茶山生态平衡,且从源头管控茶叶的品质稳定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