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到底是干什么的,“枢密使”怎么成为了军界一把手?
《通考》记载: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领导,主管该机构的大小事务,也就是全国的军务。在其之下,还有一位枢密副使担任副手。当然,按照封建王朝的惯例,皇帝还会在这个机构中安插两名“承旨”,负责“承宣旨命,通领院务”。
他们的身份相当于中央下派到地方的巡抚,名义上是协同机构长官进行日常工作,实为皇帝之耳目。因为,枢密院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所以,皇帝一定会对此部门严防死守,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唐朝时期,枢密使的地位还没有那么高,主抓的并不是全国军务,只是军事情报,甚至,还有宦官担任枢密使的情况。
不过到了宋代,枢密使的地位水涨船高,俨然成为军界一把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宋代的阶级矛盾自建国之初便相当尖锐。先是农民领袖李顺、王小波兴兵作乱,后有西夏、契丹威胁边防。处理内忧外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调兵遣将,用压倒性的军事力量解决问题。所以,大宋王朝迫切需要一支强军,以此来弹压民变、击退侵略者。
于是,枢密院便成了领导这支强军的机构。与此同时,宋初的统治者还考虑到枢密院可以制约相权,所以又酌情增加了枢密院的权柄。自此,枢密院成了直属于皇帝的集权机构。当然,与翰林学士不同,枢密院所集的是兵权。
在改写了宋代官僚史的元丰改制中,枢密院的制度被保留下来。不过,两宋时期,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关系始终不睦。《挥麈录》记载:“枢密使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
战争之前,宰相主张进攻,枢密使主张防御,朝中文武两大首屈一指的人物无法做到将相和,想要打赢战争自然是不可能的。这种因相互制约、牵制、倾轧所导致的误国弊端,直接影响了北宋的对外战争。
南宋统治者汲取了前车之鉴,所以试行了军政合一的政策,设立了“平章军国奏事”一职。
聊宋代枢密院时,总是绕不开“三衙”。
杯酒释兵权过后,赵匡胤给予石守信等人不错的待遇,让他们安心放下兵权,在朝堂上养老。为了安抚这些一块出生入死的老兄弟,赵匡胤可谓下了血本,连女儿都许配出去,称这样可以让君臣之间两无猜忌。
这些资历比较老的老兵油子被调度到地方担任节度使,可是,中央主力军仍需有人统领。于是,赵匡胤便在军队里提拔了一些没什么资历、没什么主见的家伙,让他们来指挥禁军。即便如此,赵匡胤仍对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将放心不下,所以出台种种政策对他们进行制约,还以文官监军,变相削弱武将的权柄。
在此前的王朝中,军队由一人统领的情况比较常见。例如:宋初的禁军,便是由殿前都点检来领导的,在其之下仅有一殿前副都点检来担任副手。显然,这种情况是赵匡胤不想见到的。所以,他将殿前都点检及殿前副都点检全部废除,设立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三职,由他们分别统领禁军。这三个职务,便是“三衙”,你带步兵,我带骑兵,互不干涉,互不统属。
从这以后,禁军之中便再无“元帅”,皆直接听命于皇帝本人。
为什么宋神宗进行改革时,保留了有发兵之权的枢密院,这下大家明白了吧。枢密院虽然是宋朝军界首屈一指的机构,可调配京都禁军,看起来权势滔天,但是,枢密院且没人有资格统兵。就算他们来到军队,也没办法调兵遣将。
有资格调兵遣将的,便是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这“三衙”,可是,他们只能听从“上面”的调配,没有发兵的权力。
因此,不论是“三衙”还是枢密院,想独自掌兵绝无可能。
至于两个机构该如何协调发兵和统兵之权,并不在皇帝的考虑之中。宋朝皇帝所思考的,只是如何维护集权罢了。
到了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卫,太子兼枢密使虚衔,枢密副使掌实权。战时,在主要战役方向设行枢密院,作为枢密院的派出机构统辖一方军政事务。枢密副使极少用汉人,仅极少数为蒙古人非常信任的汉人任过该职,如:王约曾任副枢首近7年(1315-1321年)为任该职最长的汉人。
元末,朱元璋称吴王时,沿元制仍设枢密院,青州府寿邑吴氏始祖江阴侯吴良初封枢密院院判,之后,这一机构被朱元璋给废了,改设大都督府统军。
参考资料:
古代枢密院副使相当现代什么官职
枢密院是宋朝负责军令的机构,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总参谋部,长官称枢密使,相当于总参谋长,枢密副使应该就是现在的副总参谋长。
枢密使是什么官?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主官,主要的职责是辅佐宰相,分掌军政,通俗一点说就是掌管统军治国相关的事务。
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
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扩展资料:
从唐宋时期的枢密使制度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也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其经历了从内廷化向外朝化的转变。
唐代从唐后期最初的由皇帝近侍宦官担任,经历了五代枢密使改由士人充当并建立起日趋庞大的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凌驾于三省之上,“是宰相之外复有宰相,三省之外复有三省矣”,基本上完成了由内廷向外朝的转化,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
宋政府鉴于武将骄悍,逐步建立重文轻武的“家法”,大量起用士人担任枢密使,实际上是继承了五代以来的枢密使制度,彻底完成了枢密使从内廷向外朝的转变。
岳飞的官位-枢密副使,是文官还是武官?
枢密使和枢密副使都是文职官员。宋朝为了防止军队成为将领的私人武装,最高军事长官都由文职官员担任。岳飞担任枢密副使,明升暗降。实际上被解除了兵权。
岳飞从都统制做起,先后历任: 节制河北诸路招讨使;
营田大使;大元帅;太尉;受封为侯爵;死后追封鄂王。
古代历史上枢密副使这个职位是负责什么的?
枢密使是一个衍生的职位,在五代时期开始设置枢密院,一直延伸到元代。枢密院是皇帝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置的机构,这也是皇帝专权的一个手段。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相当于军事委员会和国防部,直接受皇帝领导。
唐代开始设立枢密使,掌管文书,此时的枢密使相当于军委办公厅主任,一般由官宦或武将担任,官衔为从一品。后称枢密院,枢密使受制于宰相,相当于国防部,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主管军事。
宋朝一分为二,由枢密院和“中书”两个部门管理军事,也就是我们常说“二府”。辽代设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边防和禁军。明太祖朱元璋设大都督府统军。枢密院形成于五代,唐朝得到完善,形成规模。
枢密院在各个朝代职能有所不同,唐朝设立枢密院,其实军权还是由皇帝掌管。宋朝枢密院作为最高指挥机构,掌管军队的调防、战争的动员、战争的指挥,同时兼管兵部,皇帝为了掌管军队,设枢密使,官衔也是从一品,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却不能统兵,将军可以统兵,却无权调兵,二者虽相互牵制,却严重影响军队的建设。因此导致了靖康之变的惨剧。
枢密院从五代开始出现,但权力时大时小,枢密使的职位也是时有时无。这当然要看当朝皇帝的喜好。一个机构的设立和变迁,有许多历史原因。唐朝自李世民开始,由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所以对军队控制比较严格。宋太祖也因陈桥兵变,抑制了武将的权力。
清朝的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但又有所不同,清朝的兵部尚书没有兵权的,有点像现在的中央军委后勤部长,官衔也是从一品。日常工作也就是物资供应与装配,同时又管理军队将领的升迁和任用。真正的作战好像跟兵部尚书没有多大的关系。
在清朝兵部尚书的兵权还没有总督大。 虽说兵部尚书是从一品,总督则为正二品,总督是实职,管理一到三个省的军政大权。但也有不少兵部尚书兼任总督,既有官衔也有实权。明朝的兵部尚书则不同,他们能直接参与掌握军队,权力很大。 清朝兵部尚书同明朝相比,权力明显要小很多,清朝的兵部尚书一般有两人,由一个满人和一个汉人担任,满人的权力要大于汉人。
因此说枢密使和兵部尚书,在很多朝代官衔相当。都是从一品。按现在的说法基本上都是副国级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