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的祖父是(
孙武的祖父是孙书
孙书,妫满-----田完后裔,出生于齐,为齐桓子无宇次子。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乐安,赐姓孙氏,成为妫姓孙氏之受姓始祖。今孙氏乐安堂、富春堂、兵法堂、映雪堂等皆为其后裔。
该支在孙氏最主要的三大支、五小支中人口最为鼎盛,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安徽、江苏、上海、东三省、湖南、福建、江西、山西、河南、河北、广东等地。兵圣孙武、吴主孙权、国父中山先生等皆为其裔。而这其中最为主要的一支则为后魏孙方嗣八世孙、唐末新安伯金吾上将军孙万登由山东北迁安徽一支,其人口繁衍几涵盖全国,总人口超过孙氏各支子孙,而孙万登也因其子孙鼎盛而名动古今,成为孙书后裔中的姣姣者。
孙书在军事理论上颇有建树,虽有著作却没有留传,但年过八旬仍能挂帅出征。其孙长卿武子之所以成为一代兵圣,家学渊源也是重要因素。
生平
杜预注:“陈无宇(田无宇)之子子占也。”陈无宇之子自为陈氏,也即《哀公十一年》出现的陈僖子乞(陈桓子无宇之子)之弟陈书,陈书字子占,因为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伐莒有功,陈书做了齐国的大夫,齐景公赐姓孙氏,因此又叫孙书。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书参与其中,恐遭败后株连,孙书奔吴,隐于穹窿中。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自刎而死。吴王夫差将伍子胥尸体装在皮口袋内,抛在江中,孙武恐遭株连,潜回齐国,参与艾陵之战。
《左传·昭公十九年》记载:“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使孙书伐之。初,莒有妇人,莒子杀其夫,已为嫠妇。及老,托于纪鄣,纺焉以度而去之。及师至,则投诸外。或献诸子占,子占使师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七月丙子,齐师入纪。”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为郊战,故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齐国书将中军,高无平将上军,宗楼将下军,陈僖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宗子阳与闾丘明相厉也,桑掩胥御国子,公孙夏曰,二子必死,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陈子行命其徒具含玉,公孙挥命其徒曰,人寻约,吴发短,东郭书曰,三战必死,于此三矣,使问弦多以琴,曰,吾不复见子矣,陈书曰,此行也,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甲戌,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
陈书在艾陵之战中,被吴国俘虏。
家庭
编辑
祖父:文子须无
父亲:桓子无宇
弟兄:
武子开
儿子:孙凭
孙子:孙武
] 孙武的祖父是
孙武的祖父是陈书(孙书)。
他的祖父是曾祖父陈无宇的次子,名书,字子占。子占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带兵作战很有谋略。
大约在孙武十几岁那年,齐国为扩张领土而攻伐东南面的莒国。起初,齐国派高发率师伐莒,莒君逃入纪彰城。高发久攻不下,于是齐景公就改派孙武的祖父陈书前去攻打。陈书采取夜袭的战术,白天无所作为,不露一点进攻的迹象,晚上却命令军队乘着夜色攻城。齐军用粗绳子悄悄地攀登上城,不想仅仅登上六十多人的时候,绳子突然断裂,无法继续攀登。这时,陈书急中生智,迅速命令城外的军队击鼓呐喊,而已经登城的六十多名齐兵也立刻响应,一时间鼓声、呐喊声震天动地。莒共公在半夜听到如此大的响声,吓得失魂落魄,连忙开启西城门出逃。次日凌晨,陈书率领齐军顺利进入纪彰。
由于这次伐莒迅速取得胜利,齐景公又封给陈书一块采地(即乐安),并赐其姓孙氏。于是,孙武的祖父陈书从此就叫孙书,全家人也都改姓孙。
孙武的父亲名凭,字起宗,当上了卿,成为齐国最高一级的官员。孙凭也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才能,他常给孙武讲述带兵作战的道理和齐国的政治动态。但是,由于没有机会,他没能建立特殊的功劳和政绩,也不像孙武的曾祖父和祖父那样有名气。
孙武的祖先是谁?
孙武(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中国古代军事家,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人。其祖先为陈国公子完,后至齐国,称田氏,祖父田书为齐大夫,因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因齐国内乱,孙武出奔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子胥推荐,并以所著兵法13篇晋献吴王阖闾,被重用为将。时值吴楚争霸,长期交战于江淮一带。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助吴王整顿军队,并制定出先击楚,再打越,最后攻占中原的逐步争霸方针。周敬王14年(公元前506年),吴王纳孙武等谏乘楚兵被袭疲惫松懈之机,迂回奇袭楚军守备较薄弱的东北部,一举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从而使吴国以一隅之地称霸于各诸侯国。其著作《孙子兵法》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胜负主要取决于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特别强调应争取民意;提出“先胜而后求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争指导思想;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许多至今仍有研究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