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读音 晋察冀读音和解释

1、晋察冀拼音:[jìn chá jì];晋察冀,即晋察冀边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2、由于处于敌占领区心脏地带,共作战32000多次,歼日伪军35万余人。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境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察冀读音是什么

晋察冀读音是:jìn 、 chá、 jì,晋察冀,别名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一、晋拼音:jìn

部首:日

释义:

1.周朝国名(前11世纪中叶—前4世纪中叶)。在今山西、河北南部一带。被韩、赵、魏三家所灭。

2.朝代名。司马炎灭魏后建立。建都洛阳,国号晋,史称西晋。为匈奴人刘聪所灭。后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317—420),史称东晋。

3.山西的别称。

4.进;升:~见。~级。

二、察拼音:chá

部首:宀

释义:

1.仔细看;调查:观~|考~|~其言,观其行。

2.(Chá)姓。

三、冀拼音:jì

部首:八

释义:

1.希望;希图:希~。~求。~盼。~其成功。

2.河北的别称:~中平原。

3.姓。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晋见[jìn jiàn]

下级会见上级。

2.晋级[jìn jí]

升到较高的等级。

3.后晋[hòu jìn]

五代之一,公元936—947,石敬瑭所建。

4.晋剧[jìn jù]

通称山西梆子。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由蒲州梆子(山西南路梆子)结合中路秧歌演变而成。流行于山西以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因主要活动于山西中部,故又名中路梆子。

5.晋谒[jìn yè]

敬辞。进见地位高的或辈分高的人。谒(yè)。

6.福晋[fú jìn]

满族称亲王、郡王等的妻子。

晋察冀怎么读

晋[jìn]察[chá]冀[jì]

晋:山西省

察:察哈尔省,建于1912年,中国旧省级行政区,简称「察」,以察哈尔蒙古族命名,省会张家口(当时叫张家口厅,同时张家口以叫张垣而闻名)。张自忠曾任察哈尔省主席。清朝时期,不是一个省,而是叫「张垣特区」。

民国二年(1913年),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有6个旗和11个县,即张北、多伦、沽源、商都、宝昌、康保、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察哈尔省自1937年至1945年被日本占领并成为德穆楚克栋鲁普领导的日本控制区蒙疆的一部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和吉鸿昌在张家口成立于1933年3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晋北雁北地区和大同市并入察哈尔省。1952年,察哈尔省废设,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山西省,延庆县划给北京市。

冀:河北省

抗日时期,晋察冀儿童团,曾出过许多大家认识的人,如雨来,王二小等人. 也曾出过“狼牙山五壮士”分别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编辑本段]晋察冀根据地

平型关战役后,八路军第115师的一部2000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展开游击战争。1937年11月,建立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接着,日军组织两万多人进行扫荡,八路军迎头反击,歼敌2000多人,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攻,收复了晋东北12个县,冀西20个县,察东4个县。后遵照中央指示,于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边区政权的最高领导机构。以后,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西起同蒲路,东至渤海;北起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南至正太、德石路。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等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由于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战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晋察冀是哪三省的简称读音

;     晋是指山西省,察是指察哈尔省,冀是指河北省,其中察哈尔省是民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于1952年11月15日撤销,划归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晋察冀是哪三省的简称读音

      晋察冀也叫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地区总称,包含现在的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地区。

      察哈尔省于1912年成立,省会是张垣,即是现在的张家口市桥西区。

      类似的还有鄂豫皖,鄂豫皖是指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主要为大别山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