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兰芳简介资料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一1961年8月8日),别名梅畹华,又名鹤鸣,乳名裙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旦角,是梅派创始人,是“四大名旦”之首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梅兰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一1961年8月8日),别名梅畹华,又名鹤鸣,乳名裙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旦角,是梅派创始人,是“四大名旦”之首,还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八岁学艺、十一岁登台,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园惊梦》、《断桥》、《黛玉葬花》等。1961年8月8日凌晨5点梅兰芳去世,享年67岁。梅兰芳演绎了京剧的灵魂,是民族的大师,国粹的塑造者,为中华民族 传统 文化 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梅兰芳生平 事迹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

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

1904年8月17日(农历7月7日),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开始养鸽子的业余 爱好 。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1914年再次来沪,演出了《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 34天。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2年,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3年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等戏,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 化妆 、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1914年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1914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一个多月。

梅派大师。1915年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1915年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1915年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梅兰芳开始学习 绘画 ,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 收藏 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1916年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7年,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1918年,梅兰芳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1919年4月21—5月27日,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1920年,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1921年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1922年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10月15日—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1923年,首创在京剧伴奏 乐器 中增加上 二胡 ,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1924年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

1924年10月9日—1924年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1925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

1926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

1927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创编新戏《俊袭人》;经当时的银行家冯耿光证婚,梅兰芳迎娶了孟小冬。

1928年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1930年1月18日—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1931年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同年与孟小冬解除婚姻关系。

1932年,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

1933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1935年2月21日—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4月—8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

1936年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1938年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1941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1942年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1945年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48年6月—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同年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1年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与苏联著名 舞蹈 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1955年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5月26日—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6月7日, 国际 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

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拍摄完成;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的 故事

愤然毁画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 自然 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 重阳 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 国画 被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举债度日

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多年 收集 的藏品。尽管这样,后来还是举债度日,向亲友借了一笔钱。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绝境,便解囊相助。老画家叶誉虎提议与他合作,办一个国画展览,突出梅、竹的主题,以扩大社会的影响。

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提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作画,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经过八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于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活,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一是还债,二是安排家庭生计,三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者。梅兰芳苦涩地回忆着这几年的沧桑历程,心境忧闷地对朋友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感恩胡适

1928年,我国戏曲大师梅兰芳去美国访问演出前,当他得知胡适曾在美国 留学 七年,对那里非常熟悉,便几次前去 拜访 ,向胡适了解情况。胡适也热情地接待了梅兰芳,把美国的风土人情、观众的爱好和欣赏习惯、美国剧院的状况等都对梅兰芳做了详尽的介绍,胡适也都积极地为梅兰芳出谋划策。 当梅兰芳结束美国访问演出,回来后见到胡适,他首先毕恭毕敬地深鞠了一躬,说:“适之先生,这次多亏蒙您指教,我的美国之行才会如此顺利,真是太感谢您了!”接着,他又详细向胡适介绍了自己在美国访问演出的种种情况,言谈之间,洋溢着真挚的感激之情。

后来,梅兰芳旅居上海,胡适则在北京任北大教授。偶尔,胡适出差到上海,梅兰芳总要热情宴请一番。一次,胡适要去美国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年会,定在那天深夜2点在上海登船。梅兰芳得知这个消息时已是傍晚,距离开船时间仅有几个小时了,自己却还在外地演出。顾不得多想,他当即推掉一切事务,连夜赶回上海。当他站在送行的岸边,向胡适依依不舍地挥动着手臂时,因为一路上赶得急,口中还忍不住气喘吁吁呢。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梅兰芳的感恩之心着实令人钦佩。

练画蓄须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之后,便 决定 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 太极拳 、打 羽毛球 、 学 英语 、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 画画 。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夫人献计

国民党亲日派首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自任主席兼行政院长,并在上海大都市设立特务机关。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并劝梅作一次慰问演出。消息传来,梅兰芳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世道怎能让人活下去!”梅夫人见丈夫忐忑不安,茶饭不思,便说:“不行的话,明天我去赴宴,与他们周旋。”

次日,梅夫人来到汪伪政权特务机关的76号宅院。特务头子劝她说:“几年不见梅老板,听说蓄起了长长的胡须,是不是为了在国民面前要个面子?我看大可不必,太太应该关心他才是。如今日本人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梅夫人当即回击说:“梅兰芳是个中国人,岂能出卖祖宗、放弃节操!”特务头子听后勃然大怒,指着梅夫人恶狠狠地说:“梅老板唱了几十年的戏,大概还没有领教过我吴某所导演的‘舞台’吧。”说完,硬领着梅夫人去看铁门里血淋淋的刑具,接着又陪梅夫人赴宴。梅夫人坐在桌边,始终不动嘴巴,不动筷子,以沉默抗争。特务头子便伸出罪恶之手,端来一铁罐硝镪水进行威胁,梅夫人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地说:“硝镪水岂能毁掉他的国格和人格!”言罢,拂袖而去。

梅夫人回到家中,向丈夫细说了这一切。梅兰芳深感局势严重。就在这关键时刻,梅夫人想起在香港以牙痛驱走日本人的 经验 :“你放心,事到临头,我自有应急 办法 。”第二天,当闻听日本人要来,她便吩咐儿子从抽屉里拿出一支四联防疫针,找出针筒,要梅兰芳赶快躺在床上,注射针药。不一会,梅兰芳真的开始发起高烧来了。日本人来后,摸了梅兰芳滚烫的额头,只好无奈地摇着头走了。

申报记载

1913年10月,梅兰芳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10月28日《申报》13版《剧谈》这样评论他:

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二难兼并,必有特异之技艺以动人,观听者有梨园癖者自必联翩往观,第一台又将座物隙地矣。

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申报》当时出了一个类似专栏的《梅讯》,共有数百篇文章,专门介绍梅兰芳的踪迹、演出等内容,由此可看出他的巨大影响。

1920年04月20日《申报》14版《梅讯(六)》消息:

二十九夜,演嫦娥奔月,友人戏调浣溪沙一解曰:咫尺天涯望玉宫,五云佳气压仙蓬,松亭神箭太匆匆,酿酒情怀人独倦,折花心绪易偏慵,青天碧海露华浓。嫦娥奔月自畹华演后,海上男女剧场莫不效颦。其唱词纵不多而精绝,可与散花并传,特录之,此后再演,可按图而索骥也。[13]

1922年07月04日《申报》18版《梅讯(二十九)》消息:畹华定於本夕出演瑶台,瑶台为《南柯梦》中一折词藻,音节之美久已脍炙人口,畹华得名师指授,更有绝妙身段,梁州第七之载舞载歌,真如一朵红云。

时装有绝妙之妆畹华新自某处见即召发工如法制发且已觅得此类 摄影 为模型矣。抗战爆发后,梅兰芳蓄须明志,闭口不唱京剧,一度卖画为生,直到抗战胜利后,他才重新开唱。

1946年12月05日《申报》5版《梅讯》消息:

梅畹华博士文武昆乱不挡,能戏不下百馀出,编有私房本戏甚多。凡剑舞,带舞,羽舞,袖舞等,以及服装,道具,悉属别出心裁,融新旧于一炉,为且行开新园地。胜利后迭次公演,所漏戏码以各界热烈要求莫不重复演出,致有许多好戏未获尽量表演,引为憾事。兹应观众一再要求,决再漏演早年杰作前后部《西施》,沪儒士女当以一观为快。

西施毋庸多为介绍,为一极富意义之国剧,梅氏所为翩舞,即可见诸于前部西施。后部中独步虚廊,泛隐西湖等精彩项目,凡西皮、二黄、南梆子、二六,无不各尽其妙,唱功繁重,充满幽怨、忠愤之气,尤为是剧精神之独特所在。馆娃宫内羽舞时,配以胡琴曲牌哪吒令,警口不凡,允称空前杰作。又梅剧卖座始终不衰,应各界一致挽留,闻已允将演期延长甘日,至月底始行停锣云。

二、梅兰芳的生平事迹

一、梅派的创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

二、艺术戏剧融合

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梅兰芳深知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

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梅兰芳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

三、梅派传承

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梅派艺术代表剧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

所以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

而在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中,胡文阁被认定为梅派后背青年京剧男旦演员中的佼佼者。他师承梅葆玖等艺术家,拜梅葆玖为师。跟随梅葆玖学习的过程中,他良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展现了男旦艺术的魅力,为梅派艺术、男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扩展资料:

艺名由来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

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梅兰芳为中国“四大名旦”之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

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兰芳

三、梅兰芳主要事迹

梅兰芳主要事迹

梅兰芳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梅兰芳主要事迹,一起看看吧!

梅兰芳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梅兰芳年谱

梅兰芳先生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

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

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

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

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

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

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本年起,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2年

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3年

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本年,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1914年

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本年,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本年,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

1915年

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

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年,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1916年

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

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

1917年

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1918年

梅兰芳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1919年

4月21--5月27日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

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1920年

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1921年

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1922年

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夏季,梅兰芳独自组建"承华社"剧团。

10月15日--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1923年

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

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

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1924年

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

10月9日--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1925年

本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

1926年

本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

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

1927年

本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创编新戏《俊袭人》。

1928年

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

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

本年,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1930年

1月18日--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亚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

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1931年

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

本年,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

1932年

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

1933年

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1935年

2月21日--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

4月--8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

1936年

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1938年

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1941年

本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1942年

本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1945年

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48年

6月--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1949年

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1年

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

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本年,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

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

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1955年

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

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

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

5月26日--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

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

1959年

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0年

1月21日,《游园惊梦》彩片拍摄完成。

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

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京剧

梅兰芳的弟子及梅派传人有:程砚秋、魏莲芳、李世芳、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沈小梅、陈正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经文、杨葆荣、李胜素、董圆圆、魏海敏、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张馨月等。梅葆玖,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幼子,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

;

四、梅兰芳简介和故事 梅兰芳简单介绍

1、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2、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3、梅兰芳童年时并未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相貌也很平常,两只眼睛有些近视,眼皮总下垂。眼睛既不能外露,又不能正视,显着无神的样子,见了生人还不会说话。因此他姑母用八个字形容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七岁的梅兰芳在住家附近一个私塾就读,初时因为读书不太用心,成绩自然不好。

4、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梅兰芳为中国“四大名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