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故事

导读:吃了多么多年粽子,讨论过那么多年粽子的口味,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吗?想必大家不是很清楚吧,据历史记载,吃粽子一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那时候叫做“角黍”、“筒粽”后来经过流传发展,成了现今的端午节吃粽子习俗,还伴随着纪念屈原的故事,以下是我带来的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吃粽子传说一:纪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吃粽子传说二:“九子粽”的传说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端午吃粽子的历史发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二、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心中悲愤不已,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自尽,人们为了不让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糵”,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

《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三、端午节粽子的来历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粽子的来历,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端午节粽子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在这一天吃粽子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人们又称它为“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直到现在人们依然沿袭着这一传统习俗,每到五月初,大街小巷都有卖棕子的。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这种风俗也已经漂洋过海,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那么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究竟由何而来呢?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这一习俗一传就是千年,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

端午节粽子故事

吃粽子。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

吃粽子。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

动物吃饱了,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有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宋时称为“九子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周处的《风土记》已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唐宋时代,粽子已成名食,不仅为皇宫所喜爱,而且成为民间市场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还“将粽揍(堆)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以吸引顾客,“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名食。到宋代,端午粽子种类更多。明清时代,粽馅也丰富起来,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核)桃等;清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火腿粽子。今天,粽子已经成为超市和民间市场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节,更是到处“风和角黍香”,传统文化和谐地保留在现代生活之中。

端午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们大清早起来,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们在节前为他们制作的黄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邻小孩子在一起交谈、攀比,看谁的佩戴多,谁的最好看。端午节这天,新婚的女儿女婿要“回娘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饭。端午饭的主食是粽子,热腾腾的箬叶粽香味四溢,馋得人直流口水,席间谈天说地,笑语欢声,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温馨。爷爷的兴致来了,居然和孩子们互猜起谜语来:

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

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

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

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谜底就是“粽子”。端午又是“女儿节”,这一天“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午节(女儿节)归宁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长辈、回娘家看看之意。女儿回婆家时,娘家要给女儿、女婿赠送雨伞或草帽,以示关爱;还要带一些粽子给婆家的人,一则表示亲家的友情,二则也是包粽本事的显示。

端午节粽子饮食禁忌

端午节很快就到了,粽子作为传统的应节食品备受大家喜爱,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就连糯米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功效。虽然粽子美味营养,但并非所有人群都合适。其中,心血管以及糖尿病患者应该谨慎食用。

糯米是用于制作粽子的必备食材,富含B族维生素,能温暖脾胃,补中益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也有较好的食疗效果。栗子馅儿粽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水果馅儿粽子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而蛋黄馅儿粽子有健脑益智的功效。

不过,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的脂肪较多,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吃多了,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影响血液的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还有的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等后果。

吃粽子要注意“一高两低”

所以,吃粽子要少吃并且清淡一些,注意“一高两低”。所谓“一高”就是注重高纤维,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症状,所以一定要加热后食用。如果做粽子的材料能搭配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至于“两低”则是低油和低热量,肉粽是粽子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饱和脂肪含量高,所以在选食粽子的时候不宜搭配油腻食品,要做到荤素搭配、细嚼慢咽。对于心血管患者而言,避免吃肉粽,低纤维健康的粽子也不宜多吃。

四、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简单介绍三十字以内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大石投入江中,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咬坏了屈原的躯体,就用竹筒装上米投入江中,用来吸引鱼虾。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楚国大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年的这一天楚国人就会用竹筒装满米投入到江中祭祀,这也是最早的粽子的由来。

最早的粽子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用叶子包成的,而是用竹筒做成的,古代人对端午节也赋予了更多的说法和内容,在祭祀屈原的时候担心投入江中的竹筒米会被江中的蛟龙盗取吃掉,于是丰富的粽子的形色,古人认为蛟龙害怕楝叶和五彩丝线,所以就用楝叶包米用绿丝缠绕扎好再投入江中。

春秋时期也有关于粽子的来历,有记载说,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上黍米包成牛角状的粽子称之为角黍。也有用竹筒装上米密封起来烤熟,称之为筒粽。到了东汉末年,有百姓用草木灰泡水用来浸泡黍米,用菰叶包成了四角形状然后放在锅中煮熟,这种粽子后来演变成了广东碱水粽。一直到了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佳节的必备食物。

南北朝时期,粽子的样式就丰富了起来,不仅有黍米的,在米中还掺杂了板栗、红枣、肉等等,粽子也成了亲朋好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到了元、明朝时期,粽子已经不再使用菰叶,而是改成了箬叶,一直到后来的芦苇叶,里面的材料也有了豆沙、蛋黄、猪肉等,可以说品种越来越丰富多彩。

有专家认证说粽子其实只是民间的一种普通食物,最初吃这种食物也并不是固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也是后人加上去的,反映了民众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五、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又是一年 端午节 的到来,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又说每年在 夏至 和端午这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后来端午节以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如今,粽子已发展成为终年可见的民间风味美食。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南北风味之别,但其中著名龙舟粽的生产地却在中原郑州,亦南亦北,口味丰富,有如有菠萝粽、黑糯花生粽、绿豆蓉粽、板栗粽、桂花红豆粽、紫糯八宝粽、蜜枣山药粽、薏米果仁粽、叉烧粽、板栗猪肉粽、香菇肉粽、台湾经典肉粽、港式鲍鱼粽、粤式瑶柱粽、嘉兴蛋黄肉粽、苏式金沙百合粽、京式桂圆莲子粽等等等等,算是照顾到了全国人民的口味“审美”,且口味之多 ,足可以可申请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又岂是一个整天叫嚣着掠夺中国 文化 的棒子国能比拟的?

现在包粽子还是按照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中的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来包裹粽子。

端午节为什么要叫端午节

端,“端”字左边是个“立”字,表示站直,起立的意思,右面的字,则是一个象形字,表示拐杖。两个字结合到一起,端字的造字本义就是老人拄着拐杖重新站了起来,引申为重生、再次的意思,和“初”相通。古时候,午和五通用。所以说,端午也就是初五的意思。

现在,人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年屈原的,但是学术界上有争议的。最开始提到端午这两个字的人是晋朝大文豪周处,他在记载地方风物志的《风土记》,第一次提出了端午的概念。在书中,周处说,“仲夏端五,烹鹜角黍”。证明当时的南方人,已普遍食用用菰叶裹黍米粟枣的粽子(也叫角黍)。

唐朝的时候,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此后,端午节才频频见诸于各种文学作品。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还对此进行了解读:“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由此可见,我们过的端午节直到晋朝开始的时候,才叫端午节。

中国人有个习惯,喜欢造节。比如说,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 春节 ,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 重阳节 等,五月初五也一样。但是,五月初五叫做端午节是在晋朝才固定下来的。晋朝管五月初五叫做端午节,那么晋朝之前的五月五叫做什么节呢?

根据资料记载,五月初五过节,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时代,中国人就过这个节日。但是,那时候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 故事 传说 ,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所以,晋朝以前,五月初五这个节日,名目非常多,甚至达到20多个叫法。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等等。

端午节这个名字之所以被后世固定,应该说晋朝周处和唐玄宗功不可没。接下来,就要谈一个问题,端午节究竟是为了纪念谁。在很多人的认识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学术界认为,端午节除屈原外,还是为了纪念精忠报国的伍子胥,还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或者是纪念汉代出使西域的介子推。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

那么,为啥现代人牢牢记住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呢?河北省 民俗文化 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他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可见,在屈原含恨跳下汨罗江之前,中国人就过端午节。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在中国史料中,屈原出现在公众视线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之前的诸子百家著作中,没人提到屈原。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但是,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统治阶级也认为屈原的忠君思想值得褒扬,有利于统治,于是大肆宣传。所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风俗习惯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 清明 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2021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相关 文章 :

★ 2021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 2021端午节的真正来历

★ 2021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 2021端午节习俗由来

★ 2021年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 2021端午节的由来故事是什么

★ 2021端午节的真正由来故事

★ 2021端午节的由来

★ 2021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六、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1、端午时节吃粽子,主要还是为了纪念屈原。

2、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怀王有一位忠心的大臣叫做屈原,他举贤授能,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却因为触发了秦国贵族的利益被反对,最后遭到了流放。在流放的过程中,他得知了楚国的国都被秦国攻陷的消息,于是抱着石头投身汨罗江中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这个词语。

3、在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为了悼念他,便在汨罗江中丢入饭团和鸡蛋这些食物,以防他被江中的鱼虾咬到身体,后来这一项传统被一年一年的继承下来,人们开始改用楝树的叶子包着饭团,然后在外面缠上彩色的丝线,慢慢的便形成了粽子,于是便有了端午节要吃粽子的这一个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