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了解舞蹈式样中的“图—底”关系?

之所以要了解“图—底”关系,是为了对舞蹈式样的平衡图式有比较正确的把握舞蹈者个体姿态的平衡对于整个舞蹈式样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在一定“图—底”关系中的平衡是舞蹈式样成为一种有效的视觉式样的前提。所谓“平衡图式”,是指舞蹈式样具有和谐的构图。舞蹈式样的平衡构图,主要可以分为“扩散性构图”和“集聚性构图”两类。在“扩散性构图”中,整体的平衡是由大量微小的平衡中心构成的;这些微小的平衡中心,都拥有同样大小的重力,体现为一种关系网络的平衡。而在“集聚性构图”中,平衡往往集中于具有重力优势的一个焦点上,在这个强有力的平衡中心周围是一些辅助性的“背景”。“集聚性构图”又可以分为三种:1.轴心结构:参与构图的各舞者围绕着处于中心点的主要舞者进行组合,其中的“力”是向心的;2.中心结构:参与构图的各舞者属同一等级,从一个重力中心向四方发射;3.两极结构:由两个或两组对立的舞者构成,两者间的对立关系是一种力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包括互补、互换、互生等。当然,所有这些舞蹈式样的平衡图式,都必须将舞蹈者的“运动人体”和舞台的布景装置综合起来考虑。“平衡图式”的追求在艺术活动中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阿恩海姆指出:根据物理学中熵的原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整个宇宙都在向平衡状态发展,一切不对称的状态都将消失;“格式塔”心理学也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即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虽然艺术构图中的平衡反映了宇宙中一切活动所具有的趋势,但艺术品追求平衡、和谐、统一,是为了得到一种由方向性的力所构成的式样。他认为:“如果一个艺术家创造一件艺术品的主要意图就是获取平衡或和谐的形式关系而不顾及这种平衡究竟要传达什么意义,他就会陷入无目的的形式游戏之中……不管一件艺术品是再现的还是抽象的,只有它传达的内容才能最终决定究竟应该选择何种式样去进行组织和构造。只有当平衡帮助显示某种意义时,它的功能才算是真正地发挥出来的”。

什么是图底关系?

平面设计中的正负形(Negative Space)是由原来的图底关系(Figure-ground)转变而来。早在1915年就以卢宾(Rubin)的名字来命名,所以又称为卢宾反转图形。

多数情况下,当你注视杯子的时候,这就是图形,黑色的部分就成了背景;但当你注视2个头影时,那也成为了图形,而白色的部分就成了背景.

形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就是一种正负形

正负形如今被广泛用于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园林等诸多领域

平面正负形是一种艺术图案,它可以给人以幻觉,使人产生两种感觉,这就是平面正负形的魅力。

扩展资料:

图底反转

“反转”(inversion)一词就词本身而言是指颠倒或者逆行的意思。作为学术术语,在各学科中有多种含义:在音乐中,指“和音”或者“主题”的转回;在数学上,指反演;在心理学上,指心理错位。

荷兰画家埃舍尔曾在信中写道:“看了我利用透视法开的玩笑,尤其是我的’反转’图···”(参见《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时间》)明确了“反转”一词在造型艺术中有了特殊的所指。

最早对“图底反转”的视觉现象加以研究的人是鲁宾(Rubin),其著名的《鲁宾之杯》向我们呈现了视觉中图与底的有趣现象,这种因视点的改变而发生图形意义的变化,便称为图底(地)反转。作品中图形间的彼此黑白介入,又都表达了各自的含义,是“一语双关”的体现。

我们在体会到“形状”的一一的同时,更感受到一种图形间隐藏的神秘性与奇妙的智慧。画家埃舍尔更是以天才的头脑,把数学的、理智的思维注入到浪漫的造型艺术中,创作了大量让人难忘的艺术作品。同样我们还在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许多作品中看到这种现象,画家以双重的图形意象与错综的图底反转,表达了深刻的图像内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面正负形

之所以要了解“图—底”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之所以要了解“图—底”关系,是为了对舞蹈式样的平衡图式有比较正确的把握。舞蹈者个体姿态的平衡对于整个舞蹈式样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在一定“图—底”关系中的平衡是舞蹈式样成为一种有效的视觉式样的前提。

如何理解舞蹈式样中的“图—底”关系?

舞蹈演员的“运动人体”一出现在舞台上(无论这舞台是空无景物还是布景叠陈),舞蹈式样的“图—底”关系便存在了。

了解舞蹈式样的“图—底”关系,目的是为了了解舞蹈式样的空间构造。在空无景物的舞台上,舞台“屏面”的长方形框架与舞台“平面”深度延伸因透视而出现的梯形框架,一并与舞蹈者构成了最基本也最单纯的“图—底”关系。如果舞蹈者置身的是一方布景叠陈的舞台,这种“图—底”关系就要复杂得多:布景是以纱网悬挂为主还是以平台挂片为主;是置于舞台前区给舞蹈者以遮蔽还是置于舞台后区给舞蹈者以衬托;是静态的搁置还是动态的摇摆;是对称的还是偏颇的;还有其形状、色彩、客观亮度都会对舞蹈者“运动人体”之“图”产生影响。但这变化众多的舞蹈者“运动人体”与舞台景物的“图—底”关系只是舞蹈式样的“图—底”关系的一个方面(当然是最基本的方面);另一个方面的“图—底”关系是由舞蹈者与舞蹈者之间构成的。舞蹈者之间的“图—底”关系,在芭蕾艺术的双人舞变奏中、领舞与群舞的交织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双人舞变奏中,男舞员在许多情况下扶持、托举女舞员;在二者的重叠造型中,男舞员的部分身体常常被女舞员叠蔽,因而男舞员往往成为女舞员之“图”的“底”;而领舞与群舞的交织,群舞总是领舞的“底”。舞蹈者之间构成的“图—底”关系,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其“图”与“底”可以换置;其他一些特征有:静态的舞者往往成为动态舞者之“底”;后区的舞者往往成为前区舞者之“底”;群舞的舞者往往成为领舞者之“底”等。努力探求舞蹈式样“图—底”关系的丰富性及变化性,对我们舞蹈的空间构成无疑是很有益的。

图与底是什么定义

大面积的称为底

小面积的称为图

设计教父福田繁雄的作品很好

底和图有时候会后共生现象

比如说两个黑色男人腿中间的空白部分是女人腿。。

图与底在画册设计中的运用

图与底存在一种对比、衬托之中产生出来的关系。自然界中蓝天白云、红花绿叶都反映了一种对比与衬托之间的关系。在平面设计中图与底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时是反转的关系。 图与底在设计中的运用: 1.色彩明度较高的有图的感觉。 2.凹凸变化中的凸的形象有正图感。 3.面积大小的比较中,小的有图感。 4.在空间被包围的形状有图感。 5.在静与动的两这种,动态的具有图感。 6.在抽象的与具象的之间,具象的有图感。 7.在几何图案中,图底可根据对比关系而定,对比越大越容易区别图与底。 图与底的反转现象:有时候图与底的特征十分相似,不容易区别,这就是图底的翻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