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杏林指代的是什么 杏林的意思
1、杏林指代的是医学界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据传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人们便用“杏林”称颂医生,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2、杏林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代表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化现象。杏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是来自官方导向、典籍传世、系统教育或师徒相授,而是来自民众,它的社会根源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董奉在庐山修道行医、济世救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如“虎口取骾”“杏林春暖”“草堂求雨”“虎溪三啸”“浔东斩蛟”等,代代相传。在老百姓口口相授的故事里,在医界代代相承的效仿中,形成了广泛的价值认同而转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体现的就是根植大众心中的寄托与追求,是医德、医技的表达,是强劲的民族文化体现。
二、杏林指代的是什么
杏林指代的是中医界。中医也称汉医,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三、杏林指代的是什么?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神仙传》,志怪小说集,东晋葛洪所著,共10卷)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译文:董承居住在山里的时候,给人看病不收钱。只要是重病医治好了,就让病人的家属栽五株杏树。小病治愈的,种一株。十年过去了,一共种了十万余株,成为一片茂盛的杏林。
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人,是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因为张仲景写下了中医四大经典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尊称“医圣”。而董奉留给我们的是杏林,杏林代表了医界。
扩展资料:
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
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施舍的粮食达数十万斗。
后来还说有老虎镇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谷换取,而董奉则把换来的谷米来救济贫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说。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杏林
四、杏林指代的是什么杏林的意思
1、杏林指代的是医学界。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据传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人们便用“杏林”称颂医生,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2、杏林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代表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化现象。杏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是来自官方导向、典籍传世、系统教育或师徒相授,而是来自民众,它的社会根源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董奉在庐山修道行医、济世救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如“虎口取骾”“杏林春暖”“草堂求雨”“虎溪三啸”“浔东斩蛟”等,代代相传。在老百姓口口相授的故事里,在医界代代相承的效仿中,形成了广泛的价值认同而转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体现的就是根植大众心中的寄托与追求,是医德、医技的表达,是强劲的民族文化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