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几岁到几岁

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几岁到几岁

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几岁到几岁,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信有很多人都不明确婴儿和儿童的界定范围,认为那些刚出生的宝宝,就是婴儿,上了幼儿园的宝宝,就说是儿童了,下面就来看看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几岁到几岁吧

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几岁到几岁1

儿童6-14岁

在孩子出生以后,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能具体的称呼方法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18岁以上就可以称作为成年人。

在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可以叫做新生儿时期,在新生儿到三岁以内的孩子当中,可以称作为婴幼儿。三岁以上在六岁以下可以称作为学龄前期儿童,六岁以上的儿童可以称作为学龄期儿童,一般进入青春期以后,可以称作为青少年时期。

但是这个并没有具体的划分,儿童一般是指在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但是具体还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18岁以内都可以称作为儿童或者大年龄的儿童。

最高人民法院——法律法规

八、怎样划分婴儿、幼儿、儿童的年龄界限? 《决定》和本解答中所说的“儿童”,是指不满十四岁的人。其中,不满一岁的为婴儿,一岁以上不满六岁的为幼儿。

关于拐卖人口案件中婴儿、幼儿、儿童年龄界限如何划分问题的批复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闽法研字〔1988〕第45号《关于拐卖人口中婴儿、幼儿、儿童年龄界限如何划分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84年3月31日《关于当前办理拐卖人口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关于婴儿、幼儿、儿童的年龄划分,应以不满一岁的为婴儿,一岁以上不满六岁的为幼儿,六岁以上不满十四岁的为儿童。在办理奸淫幼女案件中,幼女的年龄按刑法第139条的规定执行,不满十四岁的均为幼女。

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几岁到几岁2

儿童年龄范围是多少

1、儿童权利公约标准

儿童权利公约标准:0~17周岁的孩子称之为儿童。

2、法律上儿童的年龄范围

中国法律标准:0~14周岁的孩子称之为儿童。

3、医学上儿童的年龄范围

医学界标准:0~14周岁的孩子称之为儿童。

4、国际上儿童的年龄范围

国际标准:18岁以内都称之为儿童。

注: 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4岁,因为此类人群都是正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而且年龄比较幼小。一些儿童活动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的。

中国儿童年龄界定

我国儿童年龄划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84年3月31日《关于当前办理拐卖人口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对婴儿、幼儿、儿童的年龄划分进行了明确。应以不满一岁的为婴儿,一岁以上不满六岁的为幼儿,六岁以上不满十四岁的为儿童。

还有一种解释为“14周岁以下为少年儿童,0-6岁为学龄前儿童。

儿童年龄范围的不同说法

1、在儿童心理学里,儿童的年龄段很长,从初生至十七八岁都属于儿童,而且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初生至1岁)、 婴儿期(1至3岁)、学前期或幼儿期(3至6岁)、学龄初期(6至12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2至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5至18岁)。

2、儿童文学里将儿童划分为五个年龄阶段: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5岁),少年后期(15-18岁)。

3、从关于【拐卖】儿童的儿童年龄问题说:关于婴儿、幼儿、儿童的年龄划分,应以不满一岁的为婴儿,一岁以上不满六岁的为幼儿,六岁以上不满十四岁的为儿童。

4、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这是依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权利公约》由联合国19 89年11月20日大会通过。是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认可的国际公约。

儿童的.年龄范围是几岁到几岁3

儿童年龄会比较小,那么儿童是几岁到几岁之间呢?

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孩子。儿童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指3周岁到14周岁的宝宝。但是比较科学的分期是这样的:新生儿期指从胎儿分娩、脐带结扎时开始到28天之前。

婴儿期指从出生一个月到一周岁之前为婴儿期,幼儿期是指一岁到三周岁的宝宝,学龄前期是指三周岁到7周岁的宝宝,学龄期是指7岁到14周岁的宝宝。其中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是14~18岁。

国家标准儿童年龄段是什么?

儿童时期是人生开始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一般是指从出生到15周岁。儿童时期生理、心理发育很快,不同的月龄和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因此,根据儿童各年龄时期的胜利与心理特征和不同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将儿童时期划分为以下各年龄阶段:

1、婴儿期:从出生到12个月末的这一年龄阶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1周岁以内的“吃奶的孩子”。在婴儿期开始的头1个月,又称新生儿期。“新生儿”是人们常说的“没出满月的孩子”。婴儿期,是儿童出生后的最初阶段。

2、幼儿期:儿童从1~3周岁末的这个时期称为幼儿期。这是学龄前期之前的时期,因此,也有人称为“先学前期”。儿童从婴儿期发育到幼儿期,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育都是非常明显,各方面的发育和发展也都非常迅速。

3、学龄前期: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一年龄阶段。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的一段时间,即接受正规学习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属于儿童启蒙教育,对他们一生中的学习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劳动技能的水平都极为重要。

因此,有条件的家庭都应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去接受系统的启蒙教育,并使其从家庭或托儿所转入集体、伙伴生活。在学龄前期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儿童一生的生活方式、学习劳动能力,因此,这一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受教育的时期。

4、学龄期:儿童从6~7周岁到1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教育心理学中又把此期开始的6~7周岁至12~13周岁称为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时期。儿童进入学龄初期的重大变化是把以游戏活动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习为主。这一时期的开始,使儿童从家庭或幼儿园进入学校,这对儿童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此,要做好“幼小”(指从幼儿园到小学)衔接的工作。

二、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

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

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婴儿总有长大的时候,他们从哺乳期也会过渡到学前期,在学前期这个阶段,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是很多人好奇,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

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1

学龄前儿童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中国目前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周岁,所以,0~6岁前的儿童即为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教育

1、培养性格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挫折与失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适当地给孩子鼓励与赞扬,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

2、培养兴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注意孩子的爱好。不要以为玩乐就不能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能够学到很多书上都学不到的东西。

3、减轻压力

家长的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可能会导致孩子有心理障碍甚至疾病。家长们可以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慢慢进行引导,孩子的教育急不来的。

“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大家知道了吧。学龄前体检对于儿童来说是很重要的环节,也应该作为家长的重心。宝宝的健康成长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学龄前体检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也需要家长牢记。

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2

儿童文学里将儿童划分为五个年龄阶段: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5岁),少年后期(15-18岁)。从国际惯例来看,0岁—18岁都属于儿童。在美国,21岁以下的人看病都要挂儿科。

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初生至1岁)、 婴儿期(1至3岁)、学前期或幼儿期(3至6岁)、学龄初期(6至12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2至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5至18岁)。儿童处于一个各方面急需开发的时期,没有受到社会各种知识和思想的束缚,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所以能够更好地通过一种诱导尽可能的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对儿童智力和身心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儿童心理问题的界定

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指处于6、7 岁以前的儿童行为在持续时间上和严重程度上偏离了大多数儿童的正常行为标准。关于儿童期心理问题应该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儿童心理内化水平很低,其行为异常可以视为心理异常所致。第二,没有妨碍到正常生活的程度较轻的异常行为不能视为心理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种类比较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自闭症

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对幼儿的社交、语言、感知觉、认知等方面会产生全方位的严重影响的疾病。其产生原因很复杂,可能涉及到遗传、病毒感染、疾病、环境污染、辐射等。

临床表现:

1、语言障碍

患儿语言发育迟缓、开口说话较晚,有的`患儿甚至终生不语。患儿只能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别人的提问不能回答。如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患儿也会说:“你叫什么名字?”别人叫他的名字,患儿也不会做出应答。有的患儿不会运用代词:把“我的”说成“你的”。说话时很少看着对方,甚至把头扭过去。

2、社会交往障碍

患儿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与别人没有目光对视,没有与他人拥抱、亲吻的意愿;被爱抚时也不会表现出温情。不区分熟人、陌生人,对家人和对其他人的态度是一样的。父母只是患儿生活起居的依赖,并非是情感的依赖,只有饿了才会找妈妈,然后又不理妈妈。经常独处,不愿意和同伴一起玩耍。看见别的儿童玩游戏,也没有参与的愿望或观看的兴趣。

3、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儿反复做一些没有意义的行为,如玩弄自己的手掌、反复拍手、转圈等。很多患儿拒绝接受变化,行为刻板,如玩具一定要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回家要走相同的路线,一旦这些行为被制止,会出现敌意或反抗行为。

4、兴趣狭窄、奇异

患儿对周围事物不敏感、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其他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或卡通动画从不关注,反而喜欢一些单调乏味的东西,如会盯着旋转的电风扇一连看数小时,或对某个电视广告特别衷情,经常性地背诵某句广告台词。

5、智力障碍

在自闭症儿童中,智力水平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少数患儿智力正常,大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还有一部分患儿甚至在某个领域智力超群,远远超出其他正常人,堪称天才,令人惊叹。关于这一现象,目前心理学界还无法解释。

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3

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各有不同,一般为6岁或5岁,因此,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界限也不尽相同。中国目前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岁,所以,3~6岁前的儿童即为学龄前儿童。一定时期内,学龄前儿童的统计信息,是国家发展幼托事业和安排保健机构的重要依据

年龄划分

婴儿期:出生1~12个月。其中,断脐至出生后28天称为新生儿期。6个月~12个月的婴儿称为较大婴儿。

幼儿期:1~3岁。

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6岁入小学前。

学龄期:7岁~12岁。

从这种划分方式中可以看出,入小学前(即6岁前)的儿童都可以视作学龄前儿童。

发展特征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特征,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例如,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为其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使孩子们通过直接体验和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又如,根据学龄前儿童情感不稳定的特点,家长和幼儿教师可以以理解、耐心和坚定的态度,引导儿童进行大量的社会学习和实践。总之,学龄前儿童的变化是飞速的,并且是有规律的。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运用适当的方法,为孩子的发展作好相应的准备。

三、儿童的年龄划分七个

儿童的年龄划分七个

儿童的年龄划分七个,相信很多家长和教师都清楚,儿童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是很重要的,那么大家知道国家标准儿童年龄段是如何划分的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儿童的年龄划分七个吧。

儿童的年龄划分七个1

1、国家标准儿童年龄段

儿童的年龄界定“儿童”一词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指的是“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并认为每一位儿童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又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

儿童享有一个人的全部权利。儿童阶段,粗放一点可分为学龄前(0岁-6岁)、小学(6岁-12岁)和中学(12岁-18岁)三个年龄段;细分可分为:婴儿(0岁-1岁)、幼童(1岁-3岁)、小童(4岁-6岁),中童(7岁-12岁)、大童(13岁-18岁);从性别上分为男孩和女孩。

2、儿童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过分溺爱: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好的。

忽视培养: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心灵施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心灵施暴,扼杀了独立人格的树立,这是很多家长都存在的问题。

物质刺激: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对未来发展存在一定不良影响。

体罚教育: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这些言论和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损伤,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

3、如何进行儿童教育

适当鼓励: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是可以的,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也是可以的,但是要等的教育孩子,教会他们电脑是怎么用的,正确引导他们利用电脑学习知识,应该及时对孩子进行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

让孩子发展:家长应该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发展,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事情,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即使给予分析和帮助,而不是一味的为孩子设计未来。

肯定孩子: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当然,激励的时机要选择正确,不能一味的鼓励,这样也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的想法。

引导孩子: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能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们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们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

以理服人: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动辄打骂,要学会以理服人,讲道理讲事实。

做好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时在家里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儿童的年龄划分七个2

1、儿童各阶段时期

(1)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正常胎儿期约为40周,胎儿的年龄即为胎龄,或称为妊娠龄。整个胎儿期分为妊娠早期(12周),妊娠中期(13-28周)和妊娠后期(29-40固)三个阶段。

(2)新生儿期

自胎儿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生后28天。

(3)婴儿期

自出生到一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4)幼儿期

自满1岁至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

自3周岁至6一7岁人小学前学龄前期。

(6)学龄期

自人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7)青春期

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

2、日历年龄与生理年龄

年龄是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日历年龄(历法年龄)指的是出生后按照日历计算的年龄,也叫实足年龄,是最常用的计算年龄的方法,简单,易掌握,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记载;生理年龄(生物学年龄)是根据正常人体生理学上和解剖学上发育状态所推算出来的年龄,表示个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实际衰老程度,可以用来预计某一个体未来的健康状况。

用日历年龄作为评价个体发育状态的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同一日历年龄的儿童个体中,身体特征、认知发育、神经心理发育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给儿童运动训练中,初期可以按照实际日年龄统筹分类,之后应该结合儿童个体差异和生理年龄针对性的在再分类及训练。

注意事项

胎儿至成年生长发育图 医学界以0-12岁或0-14岁为研究年龄,社会和人们公认的儿童年龄段一类为18岁以下,另一类则为0-12岁

儿童的年龄划分七个3

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

青年期(14、15—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扩展资料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期(出生到2岁)、

前运算期(2~7岁)、

具体运算期(7~12岁)、

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

四、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的幼儿

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的幼儿

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的幼儿,婴儿总有长大的时候,他们从哺乳期也会过渡到学前期,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不是什么都可以的,家长们也在关注着这个问题。下面分享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的幼儿。

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的幼儿1

学龄前儿童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中国目前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周岁,所以,0~6岁前的儿童即为学龄前儿童。

1、培养性格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挫折与失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适当地给孩子鼓励与赞扬,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

2、培养兴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注意孩子的爱好。不要以为玩乐就不能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能够学到很多书上都学不到的东西。

3、减轻压力

家长的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可能会导致孩子有心理障碍甚至疾病。家长们可以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慢慢进行引导,孩子的教育急不来的。

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的幼儿2

学龄前儿童指的是满2周岁后至满6周岁前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给予格外关注、照顾和培养。

与婴幼儿相比,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速率略有下降,但是还是处于高水平阶段。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情况,不仅关系着儿童当下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等,还与其成年期后肥胖、慢性病等发生发展有关系。

与婴幼儿相比,学龄前儿童的膳食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此阶段儿童摄入的食物种类、膳食结构等已开始慢慢接近于成人,但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加工烹饪食物的时候还是要有所注意,不要吃过多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学龄前儿童学习和模仿能力较强,也开始有自主意识,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饮食习惯在逐渐养成。因此,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行为,避免孩子挑食、厌食、暴饮暴食、少喝含糖饮料、少吃不建立的零食,鼓励孩子参加食物选择和制作的过程,加强食育教育。

学前儿童是指多少岁的幼儿3

学龄前儿童是几岁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各有不同,一般为5岁或6岁。因此,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界限也不尽相同,一般是指3到6岁。

学龄前儿童指的是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这里的学校在国内指的是9年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

学龄前儿童教育: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

小儿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学龄前期,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口头语言、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性也在该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心理护理。

学龄前儿童教育:体育

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

注意:

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还不够,还必须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学龄前儿童在运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儿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学龄前儿童教育:智力

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再学习就十分困难了,甚至无法补偿,比如口语就是如此。

注意:

一个人如果在学龄前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达不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我们要从培养儿童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方面作准备,而不能以识多少字,学了几册算术作为儿童智力高低的标准。

五、一般我们把学前儿童(0-6岁)年龄阶段如何划分?

年龄划分

婴儿期:出生1~12个月。其中,断脐至出生后28天称为新生儿期。6个月~12个月的婴儿称为较大婴儿。

幼儿期:1~3岁。

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6岁入小学前。

学龄期:7岁~12岁。

从这种划分方式中可以看出,入小学前(即6岁前)的儿童都可以视作学龄前儿童。

中国目前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岁,所以,3~6岁前的儿童即为学龄前儿童。一定时期内,学龄前儿童的统计信息,是国家发展幼托事业和安排保健机构的重要依据。

扩展资料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特征,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例如,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为其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使孩子们通过直接体验和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又如,根据学龄前儿童情感不稳定的特点,家长和幼儿教师可以以理解、耐心和坚定的态度,引导儿童进行大量的社会学习和实践。总之,学龄前儿童的变化是飞速的,并且是有规律的。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运用适当的方法,为孩子的发展作好相应的准备。

1、学龄前儿童生长变化速度惊人

在这个短暂的时期里,儿童学习语言,产生自我意识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环境意识。这一时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有顺序的。例如,在学走之前必须先学站,学会简单词汇之后才能学会使用复杂句子。但是,由于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学龄前儿童发展变化的具体时间又是不同的。

营养不良会阻碍身体的发育,缺乏与外界交往会推迟语言的发展。梅雷迪恩在南亚、中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地经过研究也发现,经济条件同样优越的不同种族儿童相比较,他们的生理发育差异并不大。疾病、营养不良等所引起的虚弱、倦怠、冷漠等状态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起着危害作用。

2、学龄前儿童过认知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

由于儿童不仅个性有别,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各不相同,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还有待深入。斯洛宾曾对英国、芬兰、前苏联等国儿童语言发展作了研究,他指出各种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大约都是在开始走路的同时开始说话。3岁时已掌握了1000个词汇,具备了正确使用语法结构的基本能力。

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用“羞涩和疑成对自由和自主”刻画学前儿童的性格。他坚持认为,学前儿童的性格特征是高度的自信和自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4—5岁的儿童进入了所谓‘懈怠对创造”的第三发展阶段,这是他们独立行动和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的时期。

S·弗洛伊把学龄前儿童划分为“肛门期”(约18个月—3岁)和“生殖器阶段”(3—6岁)两个心理发展时期。这两个阶段都具有很多情感冲突的可能。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这些冲突如果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将造成儿童的人格障碍,降低他们情感上的正常发展能力。

在认知发展研究上,J·皮亚杰的成果引人注目。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要经过许多认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时期,往往凭知觉认识事物,而不是靠思维,还不能够进行逆向思维。

3、学龄前儿童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在玩耍过程中均体现了对周围成人活动的模仿,而且这些活动能为孩子提供许多与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机会。

儿童在2岁时家庭以外的社交因子刚刚形成,这个时期的孩子,据人格塞尔报道,他们虽然喜欢与别的孩子在一起,但又不与他人一道玩耍,独来独往,自得其乐,还缺乏与他人平等交往的技巧。总是抢先占取他们想要的东西。

3岁时儿童开始结交朋友,开始获得起码的社交能力。他们喜欢讨大人高兴,对成年人在社交行为方面的适当指教往往能作出正面反应。4岁的儿童确实乐意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玩得很亲密、愉快。富有创造力并相互影响。

4、学龄前儿童的育儿教育

学龄前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科学家发现,学龄前儿童大脑里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个突触组成的,儿童在学龄前见到的事物越多,突触就越发达。这些事物的颜色、形状、动作等特征对学龄前儿童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我们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教给宝宝一些常识性知识。比如与宝宝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告诉宝宝老鹰是什么?小鸡是什么?玩过家家的游戏告诉宝宝爸爸妈妈都非常地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