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粤出台12条政策措施,助文旅体业渡难关稳发展
南方网讯 日前,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联合印发了《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业平稳健康发展 扩大市场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推出12条政策举措,从指导文旅体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精准帮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大力提振文旅体消费市场以及保障文旅体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精准施策,帮助全省文旅体业渡过疫情难关,提振发展信心,扩大市场消费,实现平稳发展。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提早谋划“五一”等节假日区域文旅体消费
《政策措施》提出,广东将督导各地严格按照疫情分级分区精准防控要求,分类指导景区等文旅体企事业单位有序复工复产,鼓励疫情低风险地区帮助文旅体企事业单位按有关要求积极复工复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早谋划“五一”等节假日促进区域文旅体消费举措。
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方面,广东今年将通过扎实有效的组合政策和真金白银的补助。一方面,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社会保障、租金减免等减负政策,如落实企业从事文化旅游体育服务等生活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和预征率由3%降至1%等政策;积极搭建文旅体投融资对接平台,落实与金融机构签订的合作协议,鼓励金融机构靠前针对性开展信贷支持服务等,帮助文旅体业轻装上阵。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相关资金使用方向,统筹安排4亿元省级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文旅企业应对疫情、缓解生产经营困难。另一方面,加大对场馆、园区租金的减免力度,如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受疫情影响较大不能正常经营的文旅体民营承租企业免收2020年第一个月租金,第二、三个月减半收取;对疫情期间向园区内企业减免租金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机构,视情况给予适当补贴等。
精准帮扶受损行业,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全省文旅体业受疫情影响和冲击实际,此次出台的政策举措中精准帮扶住宿业、旅行社、景区、度假区、文化娱乐场所、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演艺、文化产品批发零售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对相关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等。如针对疫情期间全省电影业受重创的情况,提出继续安排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符合条件的影院,适当加大对电影企业、重点项目、拍摄基地的奖补力度。对文艺院团、演出场馆因疫情影响取消的演出活动给予停演补贴。对在疫情期间暂停销售的体育彩票专营店、兼营店从体彩资金中给予一次性资金补贴。加大对实体书店和农村图书发行网点补贴力度。
广东今年还将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拉动作用,加快推进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和汕头亚青会场馆、清远省运会场馆、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馆等重大文体基建项目建设等。
推系列重大活动,复苏提振文旅体消费
《政策措施》提出,针对文旅体消费市场,广东将从壮大市场主体、创新消费新业态、加大惠民力度、开展文旅体系列重大活动等方面,提前谋划复苏和提振市场,拓展文旅体消费新空间。一方面,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政府采购、购买服务等适当向文旅体企业倾斜。另一方面,培育壮大4K/8K影视、数字出版、动漫网游、在线旅游、线上赛事等新业态新模式。
广东还推出惠民大礼包,拉动消费提质升级。如加大力度实施国有景区门票收费减免,鼓励非国有景区实施门票收费减免;鼓励各地发行文旅体优惠卡、优惠券,推出文旅体消费季、消费月活动。同时,我省将开展“广东人游广东”“全域旅游在行动”两项旅游振兴重点活动,提升消费力。
南方日报记者 李文轩
二、江苏省推进文旅事业发展采取的措施包括哪些?
一是推动纾困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包括抓好文旅专项扶持政策落实和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
二是引导和推动文旅项目建设。包括发挥产业引导资金作用和推动政银企合作。
三是促进文旅消费扩容提质。包括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潜力、丰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培育发展文旅消费新模式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四是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包括加强文旅融合载体建设和打造数字文旅产业。
五是助力文旅市场恢复。包括加强“水韵江苏”品牌市场推广、策划推介文旅精品线路、放大会展平台推广效应、大力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和逐步恢复入境旅游市场。
六是优化文旅市场环境。包括进一步提升审批效能、规范文旅市场秩序和扎实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扩展资料:
《措施》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提档升级,支持国家级、省级园区(基地)持续做大做强。
在实施惠民便民举措,激发大众消费潜力方面,《措施》提出,要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鼓励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实行淡旺季票价和非周末促销价,落实特殊人群门票减免政策,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和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
《措施》还明确,要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到2022年,建成10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3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参考资料: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再推“文旅18条” 促进文旅产业平稳健康
参考资料:人民网-江苏出台12条举措为提升文旅消费保驾护航
三、沉浸式+旅游,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新路径
“沉浸式体验”一经诞生,便被迅速应用至 旅游 领域,从吃住行到游购娱,贯穿了 旅游 行业的全要素。特别是在文旅产业上,“沉浸式体验”几乎覆盖文旅新兴消费的所用领域。在全息投影技术、裸眼3D技术、互动体验技术、数字动画技术、5G、AI、AR、VR、M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助推下,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艺术戏剧、沉浸式主题公园、沉浸式夜游等产品层出不穷。
沉浸式博物馆
沉浸式艺术展
沉浸式 旅游 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吗?这一点毋庸置疑。
根据《幻境·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2019年全球沉浸产业总值达51.9亿美元,中国的沉浸产业总产值也跃升到48.2亿元,沉浸体验项目数量达到1100项,包括展览展陈、实景 娱乐 、商业地产、文化 旅游 等形式。
国务院及文旅部、 科技 部、中宣部等各部委分别印发文件大力推动、鼓励沉浸产业的发展。2019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 旅游 消费潜力的意见》,政策中九条主要任务,三条与沉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文化、 旅游 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和 旅游 消费内容”。2021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在深入发展数字文化和 旅游 部分,提到“加快文化产业和 旅游 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沉浸式演艺
当前,沉浸式 旅游 就如同网红直播,在 旅游 界成为热词和风口,发展正是生机勃勃之时,那么 如何把握文化和 旅游 消费需求新特点、新趋势,用好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沉浸式文旅产业迈向新高度、实现新突破呢?
深挖特色文化,打造优质内容
旅游 行业的发展需遵循一个原理:内容永远是“1”,技术手段是后面的“0”。 沉浸式作为一种手段,其内核主要在于优质的“内容”,也就是可装入的戏剧、演艺、多样的线下综合体验活动。通过这些多元化元素的植入,把蕴含价值的内容与新技术、新形式、新要素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提供更吸引人、打动人的 旅游 产品,为消费者创造更超值的新体验,真正成为景区、品牌、产品的忠实粉丝,最终实现新IP的成功打造。
注重 科技 新技术的结合与应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沉浸式 旅游 的基础支撑。VR、AR、AI等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5G、6G网络的持续开发建设,使得3D等虚拟场景的技术搭建日益成熟,可以更好的将抽象的文旅IP具象化,让游客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形成的场景体验融入 旅游 环境。 科技 手段和营造手法的充分结合与应用,能够为文旅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创意方向,有力推动多媒体、球幕、VR等各类 旅游 娱乐 体验产品的升级、蜕变,也会极大的促进和丰富沉浸式文旅产品业态内容。
营造氛围,强调游客参与性
“沉浸式”的关键是游客主动深度参与。因此在沉浸式体验项目布局安排上,不能只是单纯的角色扮演和演出项目互动,更需要通过环境氛围营造场景,通过多方位、全角度调动参与者的注意力来建立和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和联系感,从本质上改变参与者与作品内容互动的方式,让游客既是观看者,又是参与者。
沉浸式餐厅
沉浸式景区
来源 内容、图片综合自网络,仅做研习
编辑 罗媛婷
责编 冯伊娜、莫荣旭
运营 广西大 健康 和文旅产业促进会
四、扶持旅游业恢复发展,各地又有新政策出台
受疫情影响,以 旅游 为代表的接触型消费恢复压力依然存在。为进一步促进 旅游 消费的持续恢复,近段时间,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释放 旅游 消费潜力、扶持 旅游 消费市场主体的政策。这些代表性 旅游 扶持政策涉及哪些内容?专家怎样看待它们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纾困 旅游 业,北京有新行动
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继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其中明确指出,允许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省份对餐饮、零售、 旅游 企业阶段性实施缓缴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政策,缓缴期限不超过一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5月8日,为帮助服务业领域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北京市人力资源和 社会 保障局与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北京市财政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通告,对在北京参加 社会 保险的餐饮、零售、 旅游 、民航、公路铁路运输行业的企业,阶段性实施缓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以下简称“三项 社会 保险费”)政策。
据悉,北京市此次发布的缓缴政策适用于餐饮、零售、 旅游 、民航、公路铁路运输企业三项 社会 保险费的单位应缴纳部分。上述行业中以单位方式参加 社会 保险的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单位,参照企业办法缓缴。对职工个人应缴纳部分,参保单位应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每月按时足额缴纳。按照规定,符合条件的参保单位可以申请缓缴2022年4月至6月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单位应缴纳部分以及2022年4月至10月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的单位应缴纳部分,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不影响参保职工 社会 保险待遇和个人权益记录。
在北京,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帮扶作用,降低在京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局、市金融监管局、北京银保监局、市财政局5部门近期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贴息及担保费用补助实施细则》,将对符合条件的、在贷款服务中心现场登记的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进行贴息或担保费用补助支持,其中,对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餐饮、零售、 旅游 、民航、公路铁路运输等行业中小微企业,按照京政办发〔2022〕14号文件要求,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贷款服务中心现场登记、签订合同并放款的“首次贷款”业务,贴息比例为40%。
政策帮扶 旅游 业,还可以做“加法”
为进一步支持受疫情持续影响的旅行社积极应对经营困难、恢复发展,以北京市、四川省、湖南省、福建省为代表的多个省市已将暂退 旅游 服务质量保证金的比例由80%提高至100%。此外,为减轻旅行社企业保证金负担,促进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北京市、天津市、湖南省、甘肃省、陕西省、上海市、安徽省、浙江省、海南省、山东省、陕西省等已开展使用保险交纳 旅游 服务质量保证金试点工作。
为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等金融问题,海南省出台政策,利用“海南智慧金融服务平台”暨“信易贷”平台增信撮合效能,进一步整合餐饮业、零售业、 旅游 业、运输业等服务业企业的信用信息,叠加政府各类支持政策,全力支持服务业企业获得更多信用贷款。江西省则是从不断补充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入手,做大做强“文旅贷”,降低门槛,鼓励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通过“文旅贷”融资,对文旅中小微企业保持较低担保和再担保费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不超过1%。河北省从设立文旅专项信贷产品着手,鼓励银行机构开展景区经营权、门票收入权质押等融资业务,对文化 科技 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人才贷”等金融业务,开发和推广“云税贷”“善营贷”“e抵快贷”“美丽家园建设贷”“县域 旅游 景区收益权贷款”等系列信贷产品,提高文旅企业融资的便利性。
在实施 旅游 行业纾困政策的同时,各地也在因地制宜地做政策扶持“加法”。
云南省文化和 旅游 厅、财政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关于文旅行业的纾困帮扶措施》,根据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数量、从业人员数、纳税金额等指标,对在当地依法设立且独立运营管理的 旅游 演艺企业进行综合考评,按排名位序分别给予前20位的 旅游 演艺企业纾困补助,第1至5名补助100万元,第6至10名补助50万元,第11至20名补助30万元,目前纾困补助名单已经出炉。为促进文旅餐饮消费,浙江省嘉兴市出台政策,对5A、4A、3A、2A级 旅游 景区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8万元、3万元的补助,对品质旅行社给予6万元的补助,对 旅游 饭店给予最高20万元的补助。
此外,河南省文化和 旅游 厅计划投入7000万元补贴文化和 旅游 企业,重点做好线上宣传推广等工作。江西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发放文旅消费券,引导旅客消费,同时表示将适时开展“百城百夜”文旅消费季,通过“线上 线下”“白天 黑夜”“惠民 利企”,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模式促进文旅消费。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此前透露,将安排上千万专项资金用于推动酒店、民宿等行业消费复苏和企业纾困。
复苏不仅靠政策支持,也需从业者积极转型自救
旅游 业纾困政策多样,在尚游汇文旅董事长钟晖看来,基于目前 旅游 业的发展现状,向旅行社等给予奖励补贴的“输血”政策,对扶持 旅游 企业走出当前困境的帮助显著且直接。他还指出,政府出台的一些引导性政策,对 旅游 企业恢复发展的影响较大。例如,福建省提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文化和 旅游 等行业的各类企业,鼓励以企业为主体,面向企业职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对符合要求的企业,按规定提供职业培训补贴;河南省文化和 旅游 厅与河南开放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线上文旅行业职工技能培训等,都在朝着鼓励 旅游 从业人员转型为复合型人才方向努力。
钟晖认为,在依靠政府政策扶持的同时, 旅游 企业及 旅游 从业人员更要积极转型,实现自救。“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 旅游 企业及 旅游 从业人员不能将自身禁锢在 旅游 行业的范畴内,要学会跨界,成为复合型企业与人才,在文旅商科金融五位一体新格局下,打造数字型、体验型的文旅目的地,做有数字型、有温度的 旅游 服务者。”
此外,钟晖指出,随着 旅游 市场需求的变化, 旅游 的业态形式和模式或许可以有所突破和创新,如在近年自驾游、定制游兴起的背景下,司机兼导游的业务模式是否可在政策等层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编辑 李铮
校对 刘军
封图 IC photo
五、促消费补短板新政将密集落地
夜间经济成中秋消费亮点
中秋期间消费再次呈现多个亮点。文化和 旅游 部数据显示,综合各地 旅游 部门、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数据,经文化和 旅游 部综合测算,期间全国接待国内 旅游 总人数1.0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国内 旅游 收入增速达8.7%。
出境游方面,携程数据显示,小长假期间我国游客从近599个海内外城市出发,到达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871个国内外城市。国家数量从去年的82个增加到了88个,增长7.3%。人气最高的前十大目的地依次是日本、泰国、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意大利和英国。
除了出游,在餐饮消费方面,今年在电商平台上,月饼、白酒、各式礼盒、大闸蟹及蟹卡成为中秋消费主角。苏宁大数据显示,以上商品的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34%、143%、139%和156%,螃蟹及相关周边销量首次超过月饼。
另外,今年中秋期间,众多商家开展夜间活动,延长营业时间,助力夜间经济持续上扬。天津此前出台《夜间经济可持续高品质2.0版实施方案》,以今年中秋为契机,天津各夜市打造新颖消费载体。厦门市举办2019中国厦门中秋 旅游 嘉年华,数百家餐厅24小时不打烊。北京夜间消费表现强劲。其中,夜间餐饮、休闲 娱乐 等消费总订单量同比增长26%,居一线城市首位。
分析指出,中秋期间的消费亮点是我国消费潜力释放的一个缩影,显示出各地落实细化促消费相关政策的效应。
促消费再迎密集利好
围绕扩内需促消费的多个利好仍在密集释放。一个月内,央地在多领域出台一揽子重磅举措。
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 旅游 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了系列促消费政策举措,包括推出消费惠民措施,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提高消费便捷程度等。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了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8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促进 体育 健身和 体育 消费的措施。
部委层面,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明确下一阶段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8月30日,商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 汽车 平行进口发展的意见》。
地方上促消费新政也密集落地。9月11日,海口召开“两个确保”百日大行动促进消费动员大会,发布60条具体措施,确保 社会 消费品零售额指标年度增长10%。9月12日,河北省召开全省经济运行暨投资和项目建设调度会议,强调着力挖掘消费潜力,支持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支持免税店、港货销售店设点布局,活跃“夜经济”,扩大农村消费、假日消费。
此外,福建省在进一步促进消费增长方面,则推出促进商圈(步行街)繁荣发展,鼓励开展形式多样商业促销,省级每年安排2000万元对促销活动给予奖励等举措。贵州将采取多种措施激发 汽车 消费市场潜力,稳定和规范 汽车 消费。据了解,北京市有关部门计划在 旅游 、文化、 体育 、 健康 、养老、家政、教育、信息等领域各出台至少一项促消费政策,形成全市域促进总消费政策集成。
补短板深挖消费潜力
“从区域来看,中西部消费增长速度也高于东部地区,是我国消费增速未来的引领地区。”赵萍说。
以夜经济为例,有关数据显示,长沙、成都、重庆、贵阳等中西部城市“夜经济”活跃程度甚至超越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大都市。
赵萍表示,我们要重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目前消费高速增长的势头,进一步释放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创造更多的消费增长点,促进其和东部地区以及城镇之间消费增长更加平衡。“推进城乡消费市场、中西部消费市场协同发展,进一步挖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六、广东省2022年有什么鼓励文旅消费政策
有消费券惠民补贴
2022年广东文旅消费季惠民补贴面向在广东省消费的市民游客发放,适用于国内游线路、省内游线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历史文化游径、乡村旅游线路,以及省内景区、酒店、民宿、文化单位等销售的门票、住宿、演出,现场销售的文创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