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学旅行行业现处于什么发展现状
当前研学旅游市场和行业处于什么现状?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呢?在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消费者对研学旅游提出了安全新要求。人们在研学旅行或研学活动中对防疫安全方面格外重视。此外,面对研学市场呈现的发展潜力,研学旅游市场竞争出现新动向。大机构开始重视品牌建设,横向和纵向出现了游学或研学联盟,不断有企业通过转行或投资新建的方式加入研学项目提供者的行列。
研学旅行行业在未来10年内,会是高速发展期,其政策红利期也将持续较长时间,有专业人士预测研学旅行将助推不少于100家专业公司上市。同时,随着各项研学政策相继落地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研学旅行正成为炙手可热的风口。而互联网+的的新模式,区块链技术的相继成熟,"研学+区块链"模式势必将是研学旅行的又一大亮点!作为一个研学旅行产品与研学后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互联网+平台,广州研学天下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研学旅行的市场痛点,整合线上线下,将研学旅行与互联网的壁垒打通。研学天下也将继续加大线上研学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开发,推动中国研学旅行教育服务的全面实施。
二、研学旅游市场前景怎么样?
研学旅行”一词最早出现于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此后,作为项撬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杠杆举措和一种探索旅游转型发展的崭新方式,研学旅行逐渐走入国内教育界及旅游界的研究视野并成为提振综合实践育人研究的新领域。
行业市场规模继续扩张
根据2019年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费用接受情况、研学旅行市场各项目均价水平以及2019年研学旅行各类公开信息数据,包括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情况、研学旅行相关企业机构接待人数情况等,测算出2019年研学旅行市场上,研学旅行批发业务类产品占比70%左右;研学旅行零售端产品占比20%左右,海外研学项目占比10%左右,进而取这三类项目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得到2019年研学旅行总体单价在3420元/次左右。最后根据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参与人数,测算出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约为164亿元。
研学旅行为青少年所带来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消费多元化与升级提质需求的驱动下,研学旅行产品的丰富化、标准化、立体化、创新化等方面都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起步较晚,市场渗透率不到5%,可挖掘空间较大,未来研学旅行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研学旅行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三、目前我国研学旅游现状如何?
研学市场中,教育从业者的普遍缺位,是研学游“游而无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几年前,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就发现,当前研学旅行的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尚未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育人体系;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效衔接。
研学游是近年来,广东旅游市场的一个爆发点,旅游从业者热情高涨,急需教育界的专业支持,但教育部门、学校方反应较平淡,双方明显不对等,正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最终导致产品设计没有针对性。
研学游不能只是旅游人的“独舞”,只有教育界积极参与其中,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研学市场才能得到稳步提升与健康发展。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晓燕曾发文分享优秀案例时谈到,像湖北省就初步形成了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命名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为主体,以市州县区多渠道自建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等为一翼,以教育系统外举办的各种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如科技馆、博物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为另一翼的“一主两翼”格局。
四、研学旅行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得以更好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部分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
但一些地区在推进研学旅行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有效开展。
目前研学旅行存在以下问题:
一、研学旅行市场缺乏规范,组织协调难度大。
目前市场上多数机构提供的“研学旅行”产品只能纳入“旅游+教育”的旅游新产品这一种类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研学旅行产品。到目前为止研学旅行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行业标准,加之界定模糊,导致研学旅行的进入门槛低,准入门槛、退出机制以及评价准则亟待完善。研学旅行的组织和实施虽然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财政、文化、交通、旅游等相关部门,面对的头绪很多、任务很重,责任也大。
二、增加各方负担,组织难度大。
首先,由于国内各大中小学校缺乏研学旅游的专门指导教师,组织研学旅游就要借调其他学科的老师,无形之中增加了部分老师的工作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费用也相应增加。
目前,对于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庭,研学旅游无疑会增加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成为了组织研学旅游的阻力。
三、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研学旅游易流于形式 。
研学旅行以研学为主旨,以旅行为载体。研学旅行虽然纳入了教学计划,但目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于研学旅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整不健全,考核评价实施不规范,再加之各学校专业师资匮乏等方面条件的制约,容易出现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不明确,主题选择不清晰,运行形式不规范,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研学过程和结束后对研学的考核不系统不科学甚至不重视,使这一活动流于形式,出现“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现象。
四、研学旅行产品缺乏专业性。
研学旅行本身是基于“旅游+教育”的新型教育产品,脱离了传统旅游产品的范畴也超出了一般的教育服务体系,因此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难以独立承担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制定和运营工作,在开展研学旅游之前,两方几乎未有合作,跨界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产品和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进一步加强。
五、研学旅行产品缺乏影响力。
尽管研学旅行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也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研学旅行产品本身与行程中的服务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而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如果研学旅行产品不能获得市场认可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处于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时期,安全意识淡漠,好动、情绪不稳定,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容易出现擦伤摔伤、磕磕碰碰等现象,家长护子心切,如果出现安全问题易引发家校矛盾,学校责任重大。因此,社会和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因噎废食,影响研学旅行的正常实施。
如要解决目前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逐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建议科学研判,建立监督体系,有效监控研学旅行全过程中的主题、步骤、方法、实施、效果,分析研学旅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的放矢,进而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
二、规范研学旅游市场。 在国家旅游局以及教育部相关的标准出台后,要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的作用,对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旅游企业不得随意将一般旅游产品冠名为“研学旅行产品”,同时各地应该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气候条件等出台更为细致的操作标准。
三、提高研学旅游产品的专业性。 基于研学旅行的定义和项目实施的目的,在研学导师、营地与服务规范出台后,产品和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需进一步加强。建立跨界融合机制,促进旅游产业和教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人员培训,需对研学导师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背景审查和专业知识考核后方才可让其上岗;在研学产品实施的过程中需反复研究、不断完善,在实际运营中需及时反馈,不断提升产品的专业性。
四、社会与家长提高对研学旅游的认识。 通过政府教育部门制定健全的研学旅行规定和政策,旅游企业和教育部门提供更安全的旅行产品,增加研学旅行中学生的安全保障,社会和家长需提高对研学旅行的认识,积极参与研学旅行这一活动中。
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部分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相信,随着教育、旅游行业的发展,新业态下的研学旅行将会健康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