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过年成为时尚了么?
2018狗年春节7天假期结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40个春节,记者通过大数据描绘出“中国年”里的新变化。
4.19亿人次出行:高铁民航增长快
春节假期,全国交通累计发送旅客4.19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7%,其中最高峰日客运量近1亿人次。
今年春运,高铁和民航增长最快,公路运输基本平稳。春节七天,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超过5708万人次,增长9.78%。民航发送旅客1138万多人次,增长15.98%。
专家点评: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新说,除增开旅客列车、加开夜间高铁外,铁路充分利用新线能力,如春运前开通了西成高铁、渝贵铁路、兰渝铁路三条大能力通道,极大缓解了春运压力。
3.86亿人次国内游:自驾游比例接近50%
经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今年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同比增长12.6%。
春节期间,传统景区景点延续火热的同时,乡村民宿、休闲街区、特色小镇等全域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备受青睐,自驾游、乡村游、都市游、冰雪游高速增长。自驾车出游比例接近50%,成为中国家庭出游的主要方式。
入出境游进一步扩大。春节期间,我国游客从近200个国内主要城市到达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730个国内外城市。从携程网预订数据看,跟团游和自由行分别占52%和48%。飞猪数据显示,“最喜欢去海外过年城市”前五位是北上广深杭。
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司长侯振刚说,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成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今年春节旅游市场持续红火,举家出游占了主流。
花了9260亿元:消费升级更重品质和品位
据商务部监测,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9260亿元,比去年春节增长10.2%。
土特产、保健品、衣服鞋帽等“老三样”年货逐渐被无人机、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科技味儿十足的“新三样”取代。天猫数据显示,春节期间,蒸汽拖把、洗碗机、擦窗机器人、烹饪机器人的购买数增幅分别是320%、188%、169%、145%。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调整,人们的消费更加注重品质和品位,并且从有形的物质消费向无形的体育文化等精神消费转变。
2021年五一连续放5天假,具体是怎样调休的?
5月1日到5日休假,4月25日及5月8日上班。五一小长假在前些年是一直存在的,后来因为人员集中出行等原因,在2008年取消,并增加了端午假期、清明假期等,将小长假分散,以利于人们的短途旅行。但从2020年开始,五一再度回归了调休模式,假期也从之前的三天,增加到调休后的五天,五天的假期能够让大部分人安排一个稍微远途的旅行,在缓解工作压力之余,也刺激了消费。
一、五一小长假可刺激旅游消费。
旅游出行,可以说是最为刺激消费的一种方式,因为除了目的地的景点费用之外,旅游还将拉动着交通、住宿、用餐等等一系列的消费,对于很多打工人来说,平日里都是以工作为主,很难有这样集中的时间来进行休闲、游玩,因此,虽然五一小长假各个旅游景区都会出现人员暴增的状况,但大部分人还会选择在这个难得的假期出行。
二、疫情控制尚可,2021年五一小长假可选择国内出行。
就目前我国的疫情状况来说,各省市控制的相对都比较好,张文宏医生也在采访中表明,五一假期出游不成问题!因此,在去年疫情憋了一年的情况下,2021年五一假期出行,必然会出现一个报复式的增长。
三、合理安排工作与业余时间,劳逸结合。
假期虽好,但也建议大家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内容,制定好假期游玩的路线,最好能够提前一天或半天时间回到家中,调整一下自己的作息时间和状态,以便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一轮的工作任务与挑战。
更多关于2021年五一连续放5天假的话题,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评论。
专家看门道|2022年文旅消费如何实现提质增效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 旅游 厅召开全省文化和 旅游 工作会议,对2022年全省文化和 旅游 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会议指出,2021年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全省 旅游 业的发展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旅游 接待规模和 旅游 总收入分别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75%和71%,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全省 旅游 工作仍将坚持疫情防控与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两手抓的指导思想,通过政策扶持、主体培育、精品引领、度假提质、智慧赋能、消费提振、宣传助力七项措施,推动 旅游 业提质增效、赋能升级实现新突破。
从目前的形势看,2022年 旅游 市场的增长依然面临着疫情防控的压力, 旅游 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制于疫情防控的节奏。因此,我们要锚定目标,认清形势,有效施策,通过政策主导,消费侧与供给侧两端发力、互促发展,争取 旅游 市场增量与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引导、帮助 旅游 企业提升生产和服务能力,通过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激发新消费、扩大新市场,实现生产与消费互促发展、共同增长。由于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和防控要求,许多 旅游 企业的常规性产品市场低迷、常规性生产受到限制,但全年候“山东人游山东”活动的开展, 旅游 企业有很多参与机会和参与空间。全省1200多家A级 旅游 景区、2600多家旅行社、630多家星级饭店、1.7万家民宿等市场主体,有着巨大的生产潜能,但在 旅游 发展转型期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都普遍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变化,需要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和智库机构等通过政策引导、规划指导、智力帮扶、技术辅导等方式,进行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实现自身发展模式转型,也为 旅游 市场复苏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产能和产品支撑。在新的一年里,要组织 旅游 企业积极参与“山东人游山东”活动,政府通过设立企业创新引导转向资金、奖励资金等,引导企业有针对性的参与研发供本地、本省市场消费的 旅游 产品,促进市场恢复增长,包括:旅行社参与开发省内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研学游、体验游等线路和主题化产品; 旅游 景区针对疫情暴发后人们普遍提高了的生命意识和 健康 消费理念,开发 健康 主题产品,让游客去体验 健康 景区、参与 健康 消费;星级饭店、温泉酒店等开发家庭旅居套餐、私汤定制、康养保健等新服务产品;民宿和乡村 旅游 点,开展多彩民宿体验季、乡村旅居、 旅游 小镇微度假等新体验产品,等等,取得帮助企业生存发展与促进市场复苏的双赢效果。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新目标,我们要进行市场策略的主动调整,深度挖掘和启动本地、本省市场,通过政策杠杆全面启动“山东人游山东”全年候系列活动,创造新需求、扩大新消费,促进 旅游 市场快速恢复与合理增长,推动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山东大学 旅游 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 旅游 协会副会长、山东省 旅游 行业协会会长 王德刚)
2020年鼓励反向春运,你怎么看?你会选择反向春运吗?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一票难求的春运车票、长途跋涉的费时颠簸、不菲的人情往来花费都让回乡游子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不少人抱怨,过年7天反而更累了。然而,有这么一些老人,在春运开始前“逆向迁徙”,去子女家里过年,省去子女往来奔波。
这就是所谓的“反向过年”,而其所带来的好处绝对不仅仅是团聚那么简单。比方,这对老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旅行机会,且此时相应火车上的人不多,飞机票也很便宜。尤其,这对没有长期固定工作的打工者来说,由于不用回家,留在本地可以早下手为强,说不定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呢。
而且“反向过年”对社会好处更大。比方,这是解决春运乘车难,城市“保姆荒”等一系列“节日病”的最佳办法之一。而且这还是企业留人的好办法之一。不过,尽管“反向过年”好处可谓好处多多,选择“反向过年”的人却十分有限。
反向过年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文化习惯。国人的春节传统是亲人、朋友团聚,一年聚一次就在春节,想改变这个几千年的习惯是非常难的;
2、反向过年,只是从交通和省钱的角度去考虑,没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符合国人的思维方式;
3、如果全国人民都反向过年,哪不还是交通照样拥堵的,所以这个提法缺少科学性的。
4、提倡老人去孩子哪里过年,虽然可以避开交通拥挤,但是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实际情况。
春运汽车票到底该不该降价!!请大家说说
为了缓解客流压力,春运应当降价!- -
春运涨价有一个道貌岸然的经济学理由,即所谓的价格机制。价格机制真的起作用吗?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和五一国庆不同的是其他两节的流量高峰是由旅游这种商业行为引起的,而春节的客流,是由类似大马哈鱼回游的行为,而我们的交通机构,如同猎渔人一样,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中国一句成语说得好,雁过拔毛形容这种行为不为过。
春运的主要承载包括四大人流: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和旅游流。其中最主要部分是民工流和探亲流,分布比较集中,对劳务输出大省压力较大,学生流比较稳定,分布也比较科学,主要对大城市造成压力,这些客流,对经济学理论的调节功能反应比较淡,影响比较低。经济学理论唯一适应的是旅游流,春节的旅游流也主要以短途旅游为主。
显然,春运的主要矛盾用经济学理论辩解是不合理的。高昂的票价既然不能抑制春运的主要客流,但确实抑制了春节的旅游市场,没有多少人愿意在全年交通成本最高的时间出游吧。但是随着人的消费意识的增加,经济学规律削弱了长途旅游的需求,使人不得不选择短途旅游,使得短途游的客流量增大,而其经济规模却是所有客流体系中最小的部分(火车票的价格和里程成正比),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群的过于集中,同时极大的抑制了春节的旅游和商业市场,地区不平衡得到充分体现,反而增加了火车的占用率,增加运输成本。
春节客流的主要矛盾除了客流不均外,还有就是地区性和流向问题,在几个高峰线上客流过于集中,而且是单向高峰,因此分流的策略就尤为重要。显然合理利用铁路资源不仅仅是物流的问题。如何消除地区性,以及客流单向性,也是解决客流问题的出路。
我们可以选择客流负担比较轻的城市实行车票降价。同时,全国范围内,客流压力不大的旅游城市实行车票降价,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以得知,
首先必然刺激这些客流不饱和城市的客流,同时,带动旅游经济。
同时,可以增加返乡的路线策略,民工可以绕到票价便宜的旅游城市回家,不再只有一条昂贵的回家线路,已达到单向分流的目的。
由于部分城市(按照一定的物流策略选择)的运费下降,可以让春节更加多样化,丰富各种春节文化,更多的人可以选择举家出游的过年方式。
同时,铁路的运输总量会上升,合理性也会增加,条条大路通家乡,多种方式过新年。何乐不为。
这里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主张,如果有感兴趣的专家可以从理论上论述这一措施的可行性,我觉得是一个不错的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