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追求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韵味,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
(二)积极引导社区民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社区展开的活动,乡村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地,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旅游活动真实性的实现,更关系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游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旅游发展能获得当地居民认同与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三)深入挖掘旅游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切实挖掘传统文化载体表象下蕴含的深层内涵, 提升乡村旅游地的传统人文气息,如反映人与自然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或是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尽可能再现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这些特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和深层底蕴中,将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富于观念和情感沟通,并具有乡村环境特色的产品,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首先,通过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传统文化资源,找到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其次,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使乡村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再次政府通过制定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构建公共平台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对农家乐免税等。
你们文化消费在你们的支出中占多大的比例?
关于我县文化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及分析
文化,从狭义上讲,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财富。而如今随着科技发展,观念更新,文化成多元化发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早已渗透到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占据了人们业余的大部分时间。可以说文化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主宰者。
已是商品化经济天下的今天,文化又已一种产业的形式占据了经济发展的一席之地。这门产业主要以经营生产为主,它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要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产品的价值补偿和资产增值,这使如今享受文化也需要花钱。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也愿意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词语——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指消费主体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同,它主要是在生理需求以外寻求精神依托,它是一种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上的需求,并不是出于人的生物性本能,而是受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它是人格自我完善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一个城市的文化消费水平既体现了该城市居民的个人素质,又反映了这个城市文明与发展的程度。
如今,文化产业可以说是我县的一大产业,旅游景点比比皆是。年初,县里又提出建设“文化大县”的口号,试图充分发掘本县的的人文资源,努力提高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而文化消费状况又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参照。所以,我以一个高中生的身份,对30位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包括公务员4人,工人职工2人,民工3人,店主6人,文化教育者2人,学生3人,退休职工3人,农民3人,公共服务业人员4人)就 “文化消费占总支出的百分比”, “平时主要的文化娱乐项目是什么”等几个有关文化消费的问题进行了询问,归纳出以下几个存在在我县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并就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一、文化消化呈贵族化倾向
以下是在30位被访者中不同职业的人文化消费占其总支出的百分比
基本没有 0—5% 5%—10% 10%以上
公务员 1人 3人
工人职工 1人 1人
民工 2人
店主 3人 2人 1人
文化教育者 2人
学生 3人
退休职工 1人 1人 1人
农民 2人 1人
公共服务业人员 2人 1人 1人
从上表格可以发现文化消费有很强的职业性:农民、民工文化消费占的比例近乎0%,而类似公务员、文化教育者,文化消费几乎都在10%以上,想必那些未调查到的社会上层分子占的比例应该更高。从某种角度来看,文化消费水平仿佛就代表着某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有钱有地位的人文化消费高,占总支出的比重大;没钱的人消费少,占的比重小。这就是文化消费的贵族化。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因为人们文化素质相差大,这也造成了一部分文化水平高的人去享受高素质高消费的文化,比如旅游、看电影;而另外一部分素质不够高的人却在娱乐性强且消费低的活动上屡玩不爽,而文化素质又决定了一个人的收入与社会地位,所以造成了有日趋严重的所谓的“贵族化倾向”。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源于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过大。这个沉重而又老套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有各种历史和政治搀杂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完全解决。但是作为地方政府,通过调节,可以尽力将此矛盾带来的影响最小化。做大、做好、做强公益性文化一块,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关法规,提取商业性演出利润的若干百分点,用于贴补公益性演出,用政策杠杆来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反之亦然,凡是承担了政府公益性文化活动的企业团体,在以后的商业性文化活动的竞标中,应综合考虑其曾经作过的奉献。这样,形成公益性文化和商业性文化的良性互动,对有效遏制文化消费的贵族化倾向肯定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文化消费的低层次性
在回答关于“平时主要的文化娱乐项目是什么”的问题,有8个人主要活动为看电视,6个人为是麻将,玩牌,有6个人是没有娱乐活动,另外5个人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只有3个业余时间是看书的,还有1个人是KTV,1个人为养狗。从数据上看,看电视,玩牌,打麻将的占了快半成,以看书为主要娱乐活动的只占了百分之十,更可悲的是没有娱乐活动的人竟占了五分之一。以下是全国各大城市居民的主要娱乐活动:
排名第一的活动 排名第二的活动 排名第三的活动 排名第四的活动 排名第五的活动
北京 去动物园,公园 看书 打羽毛球 登山 打麻将
上海 看书 去动物园,公园 打麻将 种花盆栽 打羽毛球
深圳 去动物园,公园 打麻将 打羽毛球 看书 登山
南京 去动物园,公园 打麻将 看书 打羽毛球 登山
杭州 去动物园,公园 登山 看书 打羽毛球 打麻将
注:该表格的调查者并未将看电视列为娱乐活动。
对比一下,不难发现我县群众普遍只重视娱乐性、享受性、 消遣性精神文化消费,轻视发展性、 智能性精神文化消费。而像登山、去动物园公园、打羽毛球等这些城市人群的主导娱乐项目,更是在30个被访者中无人提及,其实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县人民如今文化的单调性,这阻碍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化。而如此多的人热中于低层次的娱乐活动,也使得好的文化氛围很难形成。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呢?首先,我县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高,再加上由于物价飞涨,竞争激烈等造成的日益繁重的社会压力,人们的工作日益繁忙,而且甚至连物质条件都不充足,如何有能力去参与娱乐活动呢?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商业、饮食业被调查的6个人中,有3个人都是没有娱乐活动的。那些店主向我诉苦道,因为看管店务,平时基本就是从早干到晚,再加上还有家务,基本就没有时间再去追求精神上的放松,这也是造成了被访者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是没有娱乐生活,二,我县各阶层人群的文明素质不高,未受正规教育者以及一些半成品数量庞大,并分散在各行各业中。而高曾次的人群相比之下就有点凤毛麟角。由于参与者过少,作为一种产业的高层次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市场。其实就等于一个人失去了水源,很难再力气去扩大规模以及影响力。而缺少宣传和氛围的文化,不但无法招揽新的顾客,反而容易失去老的信仰者,这也早成高雅文化在我县恶性循环-难成气候。而政府作为文化的倡导者,理应对群众文化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可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也引出了第三个原因:政府未能落实政府职责。平时人民剧院尽是开演一些低层次的歌舞表演,博物馆,图书关几乎无人光顾,听同学说电影院已经沦落到放色情电影的地步。全县只有一个有规模的书店,高层次的健身娱乐场所更是少的可怜,像英语角,音乐吧等高级一点的文化场所根本就没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吧、歌舞厅倒是狼烟四起,门庭若市。社会的各种低俗分子都聚集在这些娱乐性很强的文化场所,使这些场所俨然成了低俗文化的制造工厂。而政府却缺乏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对高层次的社会场所的政策以及经济的支持,使得老百姓即使想去享受高层次文化,也不知道到哪去好。
三、市民的文化消费观念落后
在与受访者交谈中,我发现人们在文化消费上普遍存在误区,这严重阻碍了市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发展。
许多受访者都认为,无论是否经济充裕,消费都要讲究“物有所值”,对于一个普通的产品而言,其价格与价值是很容易判断的。但文化产品除了图书、影碟等物质产品之外就很难用价格衡量。他们往往认为,为这些“无形的东西”花钱或花时间是不值得的。有人甚至从来就没有将文化艺术项目当作一种正常的消费支出,只是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时间和场合,如节日、会友或庆祝时才愿意花这个“冤枉钱”。这也反映了群众对自我精神需求的忽视,长此以往,这种想法不但会使得群众的娱乐生活单调化,还会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精神空虚,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枳诰。
文化娱乐生活缺乏规律性和主动性这也是市民生活的一大特点。许多人参与活动的缘由往往都是心血来潮或是听朋友推荐,后来又因为工作或是兴趣减退,很难使其成为固定的业余爱好。很多人甚至都是不情愿参加,但又因为会友或是公事而强迫自己“玩一下”,这不但不能充分体验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和智能性,也阻碍了文化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虽然我县总文化消费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跟随着经济发展,向好的方向发展:各种社区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教育也深入到社会的各阶层。还有一些晚会、大型娱乐活动,既丰富了人民生活,又提高了安吉的知名度。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还需加大一些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尽量免费地开放一些体育健身场所:对居民的娱乐文化生活也要适当的加以引导和监督,提倡一些廉价、方便、而又有利身心的活动,对一些不良风气要坚决抑制。而作为居民,也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精神需求,更新消费观念,努力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这样,我县离文化大县的目标就不远了。
发展乡村旅游有什么意义?
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发展乡村旅游有四点重要意义:\x0d\x0a\x0d\x0a1、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x0d\x0a\x0d\x0a2、发展乡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乡村旅游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使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x0d\x0a\x0d\x0a3、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乡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x0d\x0a\x0d\x0a4、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乡村旅游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都非常旺盛,不仅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而且有利于开拓农民眼界,增强广大农民的出游实力,成为中国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
乡村旅游现在存在哪些普遍的问题?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是形势所在,是时代所趋。
从最开始简单的垂钓、采摘、农家院,经过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渐进成熟。但从全国来看,还没有摆脱自发式发展的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对于大部分乡村来说,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旅游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一是供水、供电、安全、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二是餐饮、厕所等方面的卫生问题,导致游客入住率下降,重游率下降,严重制约了旅游发展。
2、追求城市化,失去乡村本色。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就是其不同于城市的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少乡村旅游逐渐盲目追求城镇化、洋化、高档化,存在着一定的“去农化”倾向,失去本真,另外大规模高强度接待设施的建设,以“生态、绿色”为核心的吸引力逐渐弱化。
3、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缺少精品。乡村旅游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要么都是农家乐,要么都是垂钓,极易形成同质化竞争,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此外,当下乡村游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单、低档等初级阶段特征。
4、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并没有深入的挖掘当地文化内涵,从而没有自己的特色。农业、温泉、采摘等旅游产品虽多,但缺乏核心的主题整合,宛如大杂烩,难免使人“失焦”,大大降低重游率。
5、运营管理人才缺少,研发服务能力弱。乡村旅游的项目,融合了农业种养、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康体娱乐服务等多种业态,此类综合型人才缺乏,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后,产品和服务跟不上,经营困难,更无力升级。
乡村旅游消费行为有哪些
乡村旅游消费行为有吃饭,住宿采摘,还有许多娱乐节目也需要你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