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新业态的意义

旅游新业态的内涵

业态的外在形式是指经营形态,但经营形态是依据需求形成的,需求是内在动因,是效能,而经营形态是外在结果,是形式。

旅游新业态是旅游企业顺应游客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的变化,旅游企业转换经营方式继而带动组织形式,盈利模式和经济效率发生系列变革后,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的新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涉及资源(自然、经济、人力、环境)的合理利用,是形态与效能的有机统一。

旅游新业态的“新”是相对“旧”或“老”而言的,即有新的需求,产生了新的经营形态,企业可通过调整提供产品服务方式来适应新需求变化,旅游企业不仅要满足游客的需求,要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且要满足相关者的利益,还不能损害当地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利益,于是产生了改变经营方式的旅游集散中心。

“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旅游服务的新业态。由于不同旅游形式会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一些新的旅游形式的出现,使提供旅游服务的新业态就产生了,旅游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信息和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旅行服务包。旅游企业正在从产业链的消费环节向生产环节移动,进入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整体全面的多样化的旅游服务或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实现旅游要素的整合,节省了游客的时间,从而改善旅游体验,提高服务效率,由提供单一的旅游要素服务,向提供综合要素服务转变,并实现了整个旅游要素企业的共赢。

2.实现产业融合。例如旅游电子商务就是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以获得竞争优势。旅游过程的任何环节可能会产生新需求,需要其他产业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存在着旅游产业与其他行业融合的机会,是旅游业将其他产品集成到旅游产业链上来的结果。它是围绕旅游活动进行的,增加了旅游产业链的价值。例如为更好地解决分时度假,旅游业将房地产及酒店业的产品及经营方式相结合。为进一步开辟旅游业的新市场及增加其他产业链的价值,也可以把旅游业融入到其他产业链中,例如医疗旅游就是一种具体融合方式。当供给需求因素相互作用时会激发旅游产业边界的扩融,以吸引其他产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融入旅游产业。要不断创造条件形成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以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跨界协作的竞争力。

3.产品的创新。以旅游者为导向,依靠科技手段进行产品的融合和创新。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旅游业进一步渗透到其他产业,有利于国际竞争,以满足多样化国际旅游需求。

二、旅游新业态有哪些?

1、新业态:旅游+城镇化

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大型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

2、新业态:旅游+新型工业化

鼓励工业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促进转型升级。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3、新业态:旅游+农业现代化

加强规划引导,开展农业遗产普查与保护。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和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发展,开展农耕、采摘、饲养等农事活动,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附加值。

4、新业态:旅游+现代服务业

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融共荣,旅游服务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

5、新业态:旅游+文化

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

6、新业态:旅游+健康医疗

鼓励各地利用优势医疗资源和特色资源,建设一批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

7、新业态:旅游+教育

将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新业态:旅游+体育

编制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

9、新业态:旅游+商务会展

加快北京、上海、杭州、昆明等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国际化、专业化的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业。

详见 m.lvyougl.com

三、新型消费业态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是指什么

新型消费业态的含义:

从消费学角度来讲,群众的消费发展可分为初级阶段、抑制阶段、发展阶段和高消费阶段。

在人均收入进入4000美元至2万美元之间时,群众的消费层次就发生显著变化,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新的消费特征日益突出,此时,新型消费业态便应运而生。

我国‘十二五’期间把服务业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点,消费和生产并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带来群众生活方式变化的需要,传统‘提袋式消费’的商业模式转向发展‘体验式消费’。

说白了,“新型消费业态”就是人类保暖之后的享乐消费。如果说之前的“提袋式消费”只是满足人类基本生存的物质需求,那么“新型消费业态”即满足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

“新型消费业态”具体是指“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旅游”等方面的体验式消费。

四、新型消费有哪几种?

新型消费有:

1、信息消费:如语音通信、互联网数据及接入服务、信息内容和应用服务、软件等多种服务形态。

2、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等。

3、智能可穿戴设备消费:可穿戴设备是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

4、体育健身类消费: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体育锻炼,以及户外运动、极限运动、体育旅游的体验。

5、养老消费:养老消费产生的新需求、新供给、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将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新型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

新型消费有效改善商品供给体系。新型消费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引导要素投入与产业提质升级相融合,将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要素赋能生产端,实现端到端全链路数字化,改变制造业产业链生态,重构生产流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面升级。

使生产企业联合发展、集群式发展成为可能,为个性化、多样化生产提供支撑,提高生产企业运营能力。同时,新型消费倒逼生产要素流向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

增加高质量产品供给,如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高端装备等,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新型消费积极推进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在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消费的推动下,供给侧与消费侧之间可以进行更紧密的联系,从而显著提升商品流通效率,在更高水平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

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支持互联网企业拓展线下实体性业务,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为传统实体企业提供改造升级服务,使其更好融入信息化时代。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实体企业突破传统零售的消费空间限制,实施多渠道经营,以互联网平台为流量入口,以自身实体门店为形象展示和体验场所,更有针对性地对接消费者需求,优化企业商业模式。

新型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基于用户消费习惯、内容标签、垂直属性和兴趣偏好等生成用户画像,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打造新的品牌、开发新的品类,更充分满足消费者细分需求,是目前多数企业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方式。

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企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精准购物推荐,提高消费者筛选和获得所需产品及服务的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文娱消费领域,推动服务消费更加多元化,特别是信息增值服务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从而激发出更多新的消费需求。

基于此,消费者关注重点已由价格因素转向品质、品牌、服务、口碑等方面,消费者观念和行为偏好更加注重智能化、个性化,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五、你觉得旅游新业态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

1、旅游+城镇化

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大型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

2、旅游+新型工业化

鼓励工业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促进转型升级。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3、旅游+农业现代化

加强规划引导,开展农业遗产普查与保护。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和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发展,开展农耕、采摘、饲养等农事活动,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附加值。

4、旅游+现代服务业

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融共荣,旅游服务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

5、新业态:旅游+文化

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

6、旅游+健康医疗

鼓励各地利用优势医疗资源和特色资源,建设一批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

7、旅游+教育

将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旅游+体育

编制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

9、旅游+商务会展

加快北京、上海、杭州、昆明等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国际化、专业化的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业。

希望能帮助到您 望采纳

六、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行为表现出了哪些新特征

(一)旅游消费具有共性——角色扮演的梦幻性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人在旅游过程中扮演的则是旅游者的角色。旅游者的动机中存在着浓厚的幻想因素,这些幻想因素使得旅游者角色具有梦幻性,即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往往与其在常住地角色相差甚远,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思议色彩。旅游者常表现出的反璞归真的儿童稚气角色、愿望实现的成就者角色以及脱离现实的逃避者角色等。

在社会学理论体系中, “反常态”理论和“神圣”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旅游体验的“角色扮演的梦幻性”特点。

“反常态”指社会生活目标和实现生活目标的手段脱节后,给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带来的精神颓废、行为失常、缺乏生活目标,甚至社会道德败坏等等异常状态,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消极的反应。由于社会生活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脱节,人们失去了原有的心理平衡感,变得迷茫,产生紧张感。这就需要通过其他的手段来调节这种脱节带来的失衡感。各种形式的旅游经历也已被证明是调节这种失衡感的最常用的手段。

人们通过旅游经历来“逃避”或者获得“目标实现”的体验感。反常态使得旅游者在旅游中产生一种 “异种体验”的渴望,在旅游中就具体表现为“逃避者”和“反叛者”角色的出现。在旅游消费中,“反常态”心理的驱使下旅游者会产生与在常住地时迥然不同的消费行为,如:愿意为一次异域或远途旅行支付高额的费用;在旅游中购买各种纪念品经济学论文,吃昂贵的食品,完全超出了平时的生活预算,摆脱常住地的理性束缚并在无人相识的旅游环境中放纵内心的追求,以梦幻的方式进行旅游购买活动的。

“神圣”理论。社会学把人的生活分为“神圣”和“世俗”两部分,认为“世俗世界”以单调和乏味为特征,表现为“机械的分工”和“刻板的严守准则”;而“神圣世界”则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 ”的全新景象。“世俗世界”长时间的过分单调的刺激会给人们生理和心理带来压力,从而使人产生紧张感。为了缓解或消除这种心理紧张,人们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获得“新的活力”。

“神圣”驱使下的旅游者的心态是积极的,他们希望通过旅游经历来考证生活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升华宗教的信仰追求或者是追踪某种文化的源头,进而获得“神圣”的体验。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们之所以追求神圣,是因为要缓解“世俗生活”的单一性带来的紧张感,是想通过感受“神圣世界”的新奇、变化和不可预见性来获得一种心理补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时间过分的复杂也会导致过分单调的刺激,进而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压力。因此在“神圣”驱使下的旅游者往往表现为一定形式的自我约束:其行为方式与其在常驻地的行为方式相差不远,受其长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但这两类旅游消费者都渴望通过旅游获得自己向往的某种“体验感”,进而实现情绪调节的目的。他们都愿意为这样的体验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旅游归来,“体验感”还会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对他们产生影响,这影响波及个人消费,也刺激着下一次旅游需求的产生。

(二)旅游消费动机的个体差异

旅游消费总是体现不同程度的梦幻性,但是,旅游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价值观、信仰等,使旅游消费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行为的特殊性。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