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业对经济的正面影响是什么?

1、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园林等的发展.

2、旅游业能促使公共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扩展资料

旅游业的弊端:

1、物价上涨: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旅游者涌入当地,由于涌入大量的外来游客,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大量游客的涌入势必引起当地的物价上涨,而损伤了当地居民利益。

2、破坏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现仍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个人收入远远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量农业人员纷纷涌入旅游行业,从事服务业时田地荒芜。从而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旅游业

二、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这三部分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增长

根据中国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9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60亿人次,达到60.06亿人次,较2018年同比增长8.43%。

2010-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0年旅游总收入为1.57万亿元,2019年国内旅游总收入为6.65万亿元,创历史新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7.36%,较2018年同比增长11.06%。

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大小则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观察的重要指标。2019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11.05%,达到2014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从2014年的10.39%到2019年的11.05%,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

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并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旅游业为内需拉动经济提供动力。

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旅游市场

根据中国文旅部发布的国庆节假期八天的旅游市场数据,2013-2019年,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但增速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旅游收入突破6000亿元,达到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5%。2020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从各地国庆假期接待游客数量来看,2020年,河南省接待游客数位列全国第一,全省共接待游客7234.98万人次,与2019年同期增长了9.09%;江西接待游客6809.75万人,全国游客数量排名第二;山西接待游客5246.89万人次,全国排名第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疫情受损最严重的湖北旅游业恢复较快,2020年10月1日至8日,全省共接待游客5228.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29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国庆假期的82.74%和72.26%。

从各省旅游收入来看,2020年国庆假期期间,江苏、江西及贵州三省旅游收入排名全国前三,分别实现旅游收入512.55亿元、398.81亿元以及367.21亿元。

中国旅游行业趋势分析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预计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负增长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负增长20.6%,全年旅游收入减少1.18万亿元。到2020年底,预计全国游客人数下降至50.74亿人次,全国旅游收入降至4.55万亿元。

但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主体和消费观念观念的改变,旅游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因此前瞻预测,至2025年,国内旅游人数将突破83亿元,旅游收入接近10万亿元。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三、统计硕士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的选题总是让人如此的头疼,为此我将为你推荐统计硕士论文选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统计硕士论文选题(一)

1、区域社会保障水平统计评价

2、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3、辅助信息对分层抽样成本与精度改善效果分析

4、二重抽样对提高辅助信息质量分析

5、企业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应用

6、因子分析法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中的应用

7、我国价格波动传导机制的研究

8、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9、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福建省城乡统筹发展评价

10、福建省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11、福建省(厦门市,漳州市)果蔬/光电/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12、福建省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

13、我国(福建省)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14、住宅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实证分析

15、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波动相关性的差异分析

1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

17、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的模型构建与政策建议

18、福建省(漳州市)旅游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

19、旅游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研究——以漳州旅游产业为例

20、福建省产业结构的评价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统计硕士论文选题(二)

1.  福建省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实证分析

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FDI的影响分析

3.  福建省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的计量分析

4.  中国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模型分析

5.  对统计调查质量特征的探讨

6.  利率变动对我国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与政策选择

7.  **区域金融结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8.  关于我国统计指标消除季节因素影响方法的探讨

9.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解析——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

10.  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检验

11.  漳州市经济增长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

12.  基于面板数据的福建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13.  福建省市域经济区位差异分析

14.  福建省各区市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的产出弹性分析

15.  福建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测算与评价

16.  我国住房价格数据统计失真的原因探析

17.  福建省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8.  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19.  福建省经济波动分析——基于ARCH类模型的实证

20.  福建省城乡协调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统计硕士论文选题(三)

1. 某省各地市城市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2. 我国东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3. 某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4. 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

5. 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及其预测

6. 中部六省对外贸易发展比较研究

7. 闽浙苏农民收入增长及差异分析

8. 某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

9. 我国能源供求问题的研究

10. 某省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现状及其解决对策

11. 中小企业群集及其启示

12. 福建省与广东江苏经济发展能力比较研究

13. 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14. 企业质量管理应用统计技术分析

15. 漳州消费需求增长规律分析

16. 贸易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探析

17. 金融危机下漳州经济发展新思维

四、福建现代社会经济概况

 福建现代社会经济概况 摘要: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西宽约540千米,南北长约550千米,面积12.38万平方千米。 全省有17个粮食生产基地县。水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81%,闽北、闽西北水田多为浸冬田型,宜种双季稻与单季晚稻;闽东南大面积水田多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稻-稻-麦水旱轮作制。福建是中国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 80年代以后,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合理利用侨资和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先后建立厦门经济特区、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和台商投资区。经济迅速起飞。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工业以轻型为主、门类齐全,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邵武、永安、龙岩、漳州等为中心的工业区,以轻工、电子、食品、水产加工为骨干的沿海工业和以原材料、纺织、森工、化工为骨干的内地铁路沿线工业配置的格局。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了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福建排行第六,位居上海(7650.76)、浙江(7458.89)、北京(6490.24)、广东(5745.41)、江苏(5553.8)之后。 福建经济呈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探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国有、集体、私营、外资一齐上,并从重点战略上调整了国有经济的布局,使福建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近年来,利用外资已成为福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牵动力量。每年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当年全省工业产值 60%左右,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59%,涉外税收占全省税收的25%,安排就业人数约为全省就业人数的1/4。外商投资促进了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电子行业2/3就是通过利用外资改造发展起来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是通过利用外资逐步成长起来的。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6.1%下降到2000年的16.3%;第二产业比重由42.5%上升到43.6%;第三产业比重由21.4%上升到40.1%。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化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1110亿元。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新格局已逐步形成,非政府投入资金比重超过3/4。 闽江等“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建成,中尺度灾害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基本建成。顺利完成一批国家和省储备粮库。“九五”期间新增铁路369公里,新增公路2482公里。“两纵三横”的公路交通主骨架已基本改造建成,厦漳、福厦高速公路已开通,福州至福鼎、漳州至诏安、漳州至龙岩、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福建段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至2000年底,福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5公里。横南铁路、漳泉肖铁路建成通车,福建第三条铁路出省通道--龙岩坎市至广东梅县的铁路全线贯通,厦门海沧大桥建成通车;厦门嵩屿火电厂、福州华能火电厂、水口水电站等大型电厂先后投产,电力已不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福州、厦门、泉州三个港口枢纽的海上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厦门、福州跻身全国吞吐量超千万吨和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名大港行列。福州、厦门、武夷山、泉州机场已开辟国内、国际航线一百余条。邮电通讯发展迅速,2000年全省城乡电话装机容量突破600万门。  福建省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共有65个,其从地域分布看,开发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及莆田。 (1)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福建省最早出现的一类开发区。目前全省已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们可以比照经济特区享受某些优惠政策。其中的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福建省以台商投资密集型为特色的,成立最早、取得成效最大的一个开发区。 (2)保税区。在全国现有的15个保税区中,福建省有福州保税区和厦门象屿保税区,二者均于1992年成立。自保税区开关运作以来,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仓储展示等保税区的三大功能得到了一定拓展。区内生产资料交易活跃,已成为福建省及东南沿海“三资企业”免税物资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同时,各类外商投资企业,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及兄弟省市的独资合资企业也纷纷到保税区落户。 (3)台商投资区。福建省目前共有马尾台商投资区、海沧台商投资区、集美台商投资区、杏林台商投资区等4个经国家批准的台商投资区。投资区发展势头良好,到1999年上半年为止,4个台商投资区共批台资项目569个,合同利用台资五十亿美元,接近全省合同利用台资总额的一半。 (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福建省有福州高科技园区、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泉州、莆田、南平、永安等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农业综合开发区。目前福建省有福州(闽侯)农业科技园区、宁德宝洋农业综合开发区、泉州马甲农业综合实验区、建阳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园等几个省级农业开发区。1997年,国家还批准在福州、漳州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6)旅游度假区。福建省有武夷山、湄洲岛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石狮黄金海岸旅游经济开发区、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武夷山旅游经济开发区、泰宁金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永安桃源洞—石林旅游经济开发区等5个省级开发区。这些开发区为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找到了经济突破口。 (7)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开发区。成片土地开发区是福建省利用外资的一大特色,主要集中在沿海的泉州、漳州等地。外商成片土地开发区不断发展,成为当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龙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各类开发区成为福建省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内已动工投产项目两千余个,1998年实现工业产值623多亿元,出口33.4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外资企业的16%、51%和全省出口总数的25.6%。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8.3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2.4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904.21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76亿元,增长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375元,比上年增长7.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 %和40.0%调整为15.3 %、44.7%和40.0%。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45.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5526元,比上年增长7.5%。 市场物价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3%,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2.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7%。分类看,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烟酒及用品上涨0.5%,食品、衣着、交通和通讯等价格有所下降。工业品价格稳中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3%。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省从业人员1676.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1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19.00万人,增加2.93万人。年末全省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6.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86万人;个体从业人员94.89万人,减少0.97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71.00万人,下降0.7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10.00万人,增长0.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96.30万人,增长4.1%。2001年1月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不进再就业中心。年末全省国有企业再就业中心还有下岗职工0.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72万人。全年通过各种途径使5.56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65.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仍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投资软环境仍需改善;企业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等。

五、有人知道福州旅游业的现状?急用

福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阐述福建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福建旅游业应持的发展战略以及在WTO框架下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福建;旅游业

一、福建旅游业发展条件与发展现状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浙江、江西、广东交界,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海陆兼备,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从旅游区位来看,福建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及台湾旅游网络的纽带,在开展闽—台—港—澳、闽—澳、闽—江—浙—赣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沿海山区省份,福建的地质、水文、生物环境颇具特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全省共有2个旅游度假区,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1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全省海岸线长3300km,居全国第二,其中合适开辟为浴场的沙滩300km[1];气候条件较好,四季均可开展旅游;全省森林面积超过66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首位[2]。

福建历史悠久,文化独具魅力,人文景观多层次、高品位,既有历史文化名城,又有大批国家级、省级的自然保护区,所有这些奠定了福建省旅游业的坚实基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在“坚持社会化办大旅游”的方针指引下,我省建成各类星级旅游饭店240多家,全省累计批准设立的旅行社34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8家[2];另一方面,通过武夷山旅游区、妈祖文化精品工程、永定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开发优势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了融观光旅游、民俗宗教游、购物娱乐游、文物古迹游等为一体的格局,使我省旅游业拥有相当规模的国际、国内市场。

2000年,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161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29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1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9亿美元,旅游总收入304亿元,增长21.9%,占全省GDP的7.77%;旅游接待、旅游创汇2项指标连续12年保持全国第四位[2]。旅游业在我省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就其发展而言,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

二、福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顺

近几年来,福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轻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所以,重视轻工业经济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旅游经济则相对被忽视。虽然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在投资、金融、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但与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相比仍显不足。1997年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旅游重点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的通知》,其中不少优惠政策已经失效,有的根本没有执行。如发行旅游债券、彩票,允许税前还贷、预算调节金减免等。此外我省尚未形成直接有效的管理体制,行业多头管理问题较为突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权限不明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旅游行业作为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不能单靠行政方法干预。行政管理与旅游经济不协调,旅游管理部门间不协调,旅游监管部门职能模糊。

(二)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省旅游业异军突起,前后设立了近400家旅游企业,但除了省中旅集团、厦门旅游集团等少数几家旅游集团公司外,还未出现其他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企业,全省旅游业呈现“散、小、弱、差”的状况[3]。其中,多数旅游企业的市场意识不强,经营管理落后,企业缺少活力。另外,我省旅游从业人员中,精通旅游业务、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人员不多,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各项条款的不断生效,国外大型跨国旅游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我省的旅游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旅游产品结构单调,缺乏特色,规划不合理

旅游业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多个方面,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从总体上看,旅游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失调,如交通、住宿、餐饮等虽然基本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饭店结构不合理,从价格定位上很多都将其目标消费群定位在国外游客和国内富裕阶层,而适应国内一般游客群消费水平而价格适中又具有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准的宾馆饭店则少之又少。旅游商品缺乏特色,没有创意。就全国范围而言,在北京的街头随处可见上海的檀香扇、竹箸;在昆明也能买到北京的茯苓饼甚至烤鸭。同样,在福州的大小超市随处可见厦门的鼓浪屿馅饼,闽北的“八大干”,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许多游客想买到一份既有纪念意义、又物有所值的特色旅游商品,都未能如愿。我省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项目单一,旅游活动内容枯燥,景点规划不合理。

在资源开发上只侧重自然旅游资源,而忽视人文旅游资源;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偏重于历史遗迹,如朱熹故居等,而忽视民俗、民风的挖掘;在自然旅游资源中,偏重于知名度高的名胜,如武夷山风景、厦门鼓浪屿等,而忽视潜力较大的其它景观的开发,如瞿同山水等。这样,难以适应旅游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地区性旅游规模偏小,对正常的游客群体来说,只需一二天就可将景色尽收眼底,这样对餐饮、宾馆等旅游配套设施的拉动作用不大,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旅游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仍是工业和农业;(2)旅游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资金和劳动的投入;(3)在全省旅游收入构成中,长途交通等所占的比重较高,并且呈上升趋势,而购物、饮食、游览、娱乐等收入弹性高的项目却处于较低水平[2]。

(四)旅游规划短期行为居多,生态资源破坏严重,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无烟工业”,这使许多从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都认为旅游行业无污染,对环境无影响,不存在环境问题,以致于在修葺旅游景点或开辟新景点时常常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当前,我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已相当突出,在一些地区旅游性污染与环境损害已相当严重,环境已给福建省旅游业带来负效益。如福清市的石竹山风景区,随着游人的日益增多,人们竞相在那里大兴土木,兴建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设施。其中有的宾馆饭店与石竹山的主要风景点——仙公庙连接在一起,并把仙公庙挤到一边,而喧宾夺主。这样既有碍于游人对风景区的观赏,又破坏了石竹山风景的传统特色。又如,我国惟一的摩尼教遗址——晋江草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前几年当地群众为采石盖房,在草庵周围大量开山采石,不仅破坏了草庵的观赏景光,而且采石场剩余的危石摇摇欲坠,危及草庵[4]。所有这些都使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大大降低了旅游价值。另外,我省不少旅游区的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少风景名胜古迹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前几年人们对武夷山的森林进行掠夺性砍伐,使其精华——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影响武夷山的旅游业[4]等等。一些游客随手扔垃圾、随意刻字等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我省的旅游景点的可观赏性。

(五)一些景区对游客缺乏合理的引导,旅游资源负荷过重与闲置并存

每一个景区都有一定的容量,这里包括游客的心理容量与景区的容量。旅游风景区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和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旅游区内的游客过于拥挤,人流疏散不开,必然会践踏风景区的绿化地、花圃、园林,甚至造成旅游设施、旅游吸引物的破坏。如到厦门鼓浪屿的游客必然要上日光岩,但要登上日光岩仅有一条钢梯或石阶小路可通,游客必须在这条仅50多cm宽的通道里挤上挤下,一个个磨肩擦背,挤得水泄不通。这样,既对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又大扫游客的游览雅兴,同时又危及着人身安全。再遇上“五一”、国庆等旅游黄金周,更是游客如潮,使日光岩不堪重负。然而厦门岛除了集美外,杏林、海沧等地却游客稀少,资源闲置。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如何消除这些不利影响,使旅游业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政府、企业、社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对策

(一)政府应加强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将旅游业作为福建省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从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市场开发等政策上予以扶持。要多渠道募集社会资金发展旅游,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旅游景点建设,组建旅游企业集团,给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支持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等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建立旅游业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有效机制。支持旅游企业的合并与控股,实行优质资产与优质业务重组,鼓励兼并,规范破产,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改变我省旅游企业“散、弱、小、差”的局面。要大力培育跨部门、跨地区、多元化、市场化、网络化经营的旅游企业,提高我省旅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航空、宾馆饭店、文化娱乐、会议展览等相应设施,以增加旅游客流量,提高地市的知名度,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

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旅游、建委、环保、林业等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条例,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禁止一切对旅游资源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开发行为,待开发旅游资源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防止对旅游资源的建设性破坏。对旅游资源要分阶段进行合理开发,对稀有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要以保护为主,科学地、有限度地加以利用。要根据旅游区的环境容量调节游客流量,重点旅游区要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辐射区,严格控制核心区游客的人数,保持在游客的心理容量和环境容量之内。充分发挥福建森林覆盖率高、海洋面积广、气候条件佳的优势,大力开发森林旅游、海洋旅游、农业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建立严格的旅游产品审批制度,景区景点、饭店餐厅、交通设施和其它旅游服务设施的设计规划、开发建设,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落实环保措施,防止建设性破坏。另外,要大力倡导文明、环保和卫生旅游,提倡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讲究卫生、回收垃圾、保护动植物,使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亲近、了解和保护大自然。在全社会开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工作,提高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环境、生态和绿色旅游意识。

(三)从“大福建”角度进行旅游区域规划,建造福建省旅游网络

以各个地区的资源特色为基础,以交通区位为依据,以“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利益共享”为原则,充分发挥旅游中以城市,即厦门、福州、武夷山等旅游节点的幅射作用,构建我省旅游区、旅游带相结合的旅游新格局,建造我省旅游新网络。

1.以品牌旅游产品或以著名旅游城市为中心,建立旅游区。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绿三角生态旅游区;以太姥山为中心的闽东山海风光旅游区;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中休闲文化旅游区;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金三角商贸海滨旅游区;以永定土楼文化为主导产品的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区[5]。

2.在建立旅游区的基础上,根据我省的自然、人文特色构建旅游带:构建从宁德至漳州的东部海滨旅游带;从福州至武夷山的闽江沿岸旅游带;从武夷山至龙岩的西部山岳旅游带;连接厦、漳、泉至龙岩的南部山海旅游带[5]。这样,我省的旅游区、旅游带点线相连,纵横交错形成特色的旅游网络。

(四)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专题旅游项目,以品牌战略支撑我省的旅游产业

从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商务旅游异军突起,康复旅游倍受青睐,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文化旅游前景广阔,探险旅游渐成气候,游船旅游走向大众,主题旅游展露生机。就全省范围来讲,应根据各个地区原有的产品特色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和组合,形成我省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武夷山绿色度假、鼓浪屿琴岛漫游、湄洲湾妈祖朝觐、土楼客家文化探源、崇武惠安女风采等福建省特色品牌旅游产品。同时,将现有景点中具有相同美学价值或类似性质的旅游景点结合在一起,推出某项专题旅游产品。或将一些特色反差较大的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组合在一起,推出新的专题旅游产品。如利用厦门每年一度的“98贸易洽谈会”开展商务旅游,结合鹭岛风光旅游、集美陈嘉庚墓的访古考察游等,形成别具特色的鹭岛风情旅游。同时结合厦门的特色产品,如鼓浪馅饼、同安煎蟹等,让旅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又一饱口福。

(五)加大旅游促销宣传的力度,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俗话说“衣食足,思旅游”。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外出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商务旅游强势发展。内地山区的人向往海边景色,沿海地区的人向往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情趣。所以,我们要利用游客的心理特点,在宣传方式上要借助各类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等载体,精心策划一些有特色又有轰动效应的宣传促销活动;积极争取承办一些国际、国内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互联网站、网页进行宣传,积极推进网上促销,提高促销的效率。同时,要加强横向联系,搞好区域合作(包括省内外),强化联手促销,特别要加强闽、浙、赣、粤等相邻省份的联系,实现客源互享。把山区的游客引到沿海,如厦门、湄洲湾等;而把沿海游客吸引到武夷山、金湖、玉华洞等地。另外,福建省是著名的侨乡,880多万华侨和外籍闽人遍布世界各地。福建和台湾一水之隔,闽台同根,源远流长,现有祖籍地在福建的台湾同胞约占台湾总人数的80%以上[6]。

福建省邻近港、澳,回归后,来闽经商、投资、游览观光的港澳同胞日益增多。所以应根据侨胞的思乡情结,策划一些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侨胞来闽观光旅游。同时应加强与国外大型跨国旅游集团的联系与合作,扩大国际市场的宣传力度(主要是欧美日韩等国),提高我省旅游区的国际知名度,吸引国外游客。

四、加入WTO对我省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

旅游业是关联性与依托性很强的产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省旅游来说,既是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从当前我国明确开放的3个领域来看:金融业的扩大开放,方便海外资金的进入,方便旅游支付,弥补我省旅游服务缺项,提高整体服务竞争力;信息产业的扩大开放,将推动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从而促进我省旅游项目的现代化、市场营销的国际化和网络化,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使多年来困扰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用车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加入WTO后国际旅游企业集团将以更大的灵活度与自由度进入我省旅游市场。国际旅游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管理优势、服务水平优势,给我省旅游企业的“小、散、弱、差”的现状带来严峻的考验,使我省旅游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同时加入WTO后,我国境内居民出入境也变得更为自由,这使得原来对西方文化的好奇转变为现实的行动,使我省面临着客源流失的危险。所有这些,都要求省政府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扶持力度,给旅游业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条件;要重点突出建设一批具有我省特色、代表我省水平的旅游项目;要对一些有条件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之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运营机制;要加快国有资本从旅游竞争性行业退出,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企业法人主体。旅游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尽快融入到旅游大环境中。

六、福建旅游产业高速增长,厦门增速最低,谁将取而代之?

说去厦门 旅游 ,很多人会眉飞色舞,但说到福建 旅游 往往就会换成一副懵掉的样子。

提起到南平 旅游 ,很多人会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换成武夷山,大多数人会恍然大悟。

福建由于被群山层层包围,很多人对她有一些并不那么准确的认识,在 旅游 上同样如此。

福建 旅游 资源从海岛石头屋到高山土楼,从经济特区的小资最爱到革命老区的红色景点,从冰心、林觉民共同的故居到香港富豪的祖居,品种极其丰富。

厦门只是福建的一小部分而已,甚至不能代表福建的主流景观。以往厦门名声在外,光芒夺目,提到 旅游 几乎只见厦门不知福建,而近两年,厦门的 旅游 市场增速却大幅度低于福建其他地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又会出现什么结果?

/

福建 旅游 在31省市排名中名列第12,算是不错的成绩。

如果要评发展最均衡的省市,福建一定第一。资源、运营和 旅游 指数都是70多点,最大差值0.28。低一名的内蒙古运营强大但资源不足,高一名的安徽运营偏弱,白白浪费了丰富的 旅游 资源。

第10名江西各项指数也很均衡,只是住宿指数太低,明显基础配套不足,未来发展必会受此拖累。由此看福建2019年进入前十,是大概率事件。

/

从 旅游 资源详情表上看,福建 旅游 资源指数在中游略高的位置。各项数据也没有特别突出的,4A景区数量偏低,证明景区开发力度略显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未来 旅游 产品在故事性、参与性上发展空间较大。

/

在运营数据中福建完美地躲过了所有最好和最差,人均消费较高,市场的运营程度较深。比较大的潜在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升人均消费?

百度指数就是全国中值,宣传上算是不过不失。有一个金字招牌——厦门,却没有好好利用,没有建立厦门和福建以及周边地区的密切关联。

/

比较令人意外的是福建各地的 旅游 住宿配套情况,厦门的25.18和苏州、三亚近似,还算说得过去,但其它城市都偏低。比如福州只有8.65,低于太原和南昌。

需要注意的是南平住宿指数仅有0.69,要知道武夷山就在南平,如果真实情况和指数显示的一致,唯一的解释就是去武夷山的散客并不多。

还有一种可能,福建当地有很多住宿并没有加入网上平台,这导致了住宿指数偏低。这点还希望有知道的人能说明一下。

/

再看更详细的分地区 旅游 产业关键数据。

厦门是老大,但是增速明显跟不上其他地区。另一个游客增速还可以,但收入增速也跟不上的是南平。这两个都算是传统 旅游 区,一个鼓浪屿、一个武夷山,都是知名的老牌景点。

游客数量增幅最大的是宁德。宁德在福州北面,有山有海,霞浦、白水洋都在这里,境内还有很多廊桥。

/

闽浙廊桥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少也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廊桥 旅游 浙江开展得远比福建好。

游客数量增幅第二的是福州,游客人数和 旅游 收入距离厦门的差距并不大。

福州作为省会可以有更多资源利用,近年对于 旅游 也是加大了开发力度。 旅游 产业的关键数据,在一两年内大概率会超过厦门。

而再过一两年, 旅游 资源极其雄厚的泉州也会追上来,福建 旅游 市场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增速第三的是龙岩,它也是收入增速最大的地区。龙岩的 旅游 特色自然就是土楼,若干土楼景区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但如果只是一个一个景区玩下来,多少会有些单调乏味。其实土楼遍地都是,发展下一步应该是激活更多的土楼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 旅游 行业中来。

比如土楼开发成民宿,不是现在景区内的,而是寻常路旁村落里的;设立更多开放式的观景平台和可参观的非景点村落。这些都可以更广泛地激活整个地区,并最终让 旅游 产业更长远地发展。

所有这些地区相比厦门都具有一大优势,就是更深广的腹地。厦门作为一面金字招牌,等于是启动、培育了福建的 旅游 市场,如今即将让出领军者的位置,也算是功成身退了。

这种趋势,对于整个福建 旅游 发展来说,是好事。

/

最后一个问题或者隐忧需要提醒一下,福建游客数量增幅远低于 旅游 收入增幅,如果 旅游 产品并没有增加或改善质量,就等于性价比在不断下降。通过对比江西、安徽等省的数据可以看出,福建的增长差是最大的。

这就要求福建 旅游 尽快提升 旅游 产品素质,把增加的价格坐实,这样才能确保行业的良性发展。

\

你知道三明市么?

你知道沙县小吃么?

你知道沙县就在三明么?

你知道沙县有很多 美食 ,但和你吃的沙县小吃都不一样么?

福建遍地都是宝,何必苦守厦门人挤人?

/

不出意外,新疆赢了河北,保持了连赢势头。这次对战内蒙古,输赢我也猜不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