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从众消费行为的案例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衣服时追求名牌,这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觉得名牌衣服好,而是因为所有人都说名牌衣服好,为了所谓的“合群”,他们就会跟风购买还有调查发现,恋爱中的大学生每月多花100-300元。他们会看别人恋爱的花费,互相比较自己所得的的礼物,然后互相赠送昂贵的礼物,一直恶性循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了追求需要物质投资的情感,往往很难合理地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拓展资料从众心理学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他自己的感知、判断和理解与公众舆论或大多数人相一致。这种现象是指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通常,人们跟随人群以获得一种社区意识,这可以让他们放心,他们的目标大多是年龄、文化、宗教或教育背景相似的人。一致性消费是个体消费者以群体压力或寻求社会归属感为基础,以其他消费者的期望或行为作为自己的行为参照,然后迎合公众舆论或其他消费者的期望的一种消费现象。在他们自己的产品评价、品牌选择和消费模式下。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为寻找、购买、使用和评估商品和服务以满足其需求所做的所有大脑和身体活动。消费者的行为可以表示为寻找、选择、购买、使用和评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就是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是目的。消费者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无论如何,任何阶段,甚至是最重要的购买阶段,都不能等于消费行为的整个过程。消费心理也就是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过程。指出消费者心理中发生的所有心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行为,包括消费者对商品的观察、商品信息收集、商品品牌选择、购买方式决策、商品的使用形成心理感觉。有心理经验,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信息反馈等。

旅游消费陷阱有哪些?

刚高考完的小慧报了某旅行社的跟团游,在旅行的途中经历了导游安排购物,体验某少数名族“洞房”习俗,体验这项习俗时,导游没有通知他这个是要收费的。

随后在到达某景点的时候明明景点票只要30,结果导游团队说给大家先垫付100,还不是通票,结果到了景点内其他项目还是需要自己掏钱,而导游则可以拿到50的回扣。

然后到了景区内导游又以不玩xxx就是白来一趟,配合教练唱双簧,比如某项水下世界旅行,看海底奇观,掏钱之前说可以在水下玩40分钟,结果小慧下水20分钟不到就被教练以氧气快用尽为由催上岸,小慧还没看到教练所说的特色景点。不愉快的小慧忍着怒气,继续旅游。

傍晚导游又给大家介绍来这里不买些特产,宝石,贝壳回去怎么对得起这次的旅游呢,然后给大家说这里的珠宝珊瑚贝壳比内陆要便宜很多,买到就是赚到,小慧在导游的带动下买了一串水晶手链,回家之后给朋友看,被珠宝设计的朋友告知这是假的,气愤的小慧找旅游公司理论。

那么这个案例当中导游给小慧下了多少消费陷阱?都触犯了什么法律?如何维权?

消费陷阱1:导游强制安排小慧进行购物

旅游中,购物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车上睡觉的时候被导游叫醒购买东西,或者是强制买东西,旅游购物不可以随便安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35条有规定,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也就是说,对于非游客自愿的购物消费,安排购物是违法行为。

消费陷阱2:诱骗旅游者进行消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35条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其购物或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因此,吃回扣是犯法的。

消费陷阱3:“特产、纪念品”为名兜售假货

外出旅游,购买当地特产和纪念品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因此不少游客上当受骗,满载而归的结果是假货。

《旅游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导游不得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如果导游有以上的任意行为,旅行社应当承担责任。

提醒各位要去旅游的小伙伴一下,一定要确保交易时与售货员作出的口头承诺都列明在发票上,买了货物后也要确认一下是不是好的,更加要注意提货时不要被掉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