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要发展高质量海岛经济吗?
广东共有海岛1963个,位居全国第三近年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海岛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等文件精神,深度开发滨海和海岛旅游市场,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强化文化和旅游“1+1>2”效应,助力全省海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沿海经济带。
一是海岛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14个沿海城市接待游客人数从2015年的2.8亿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3.7亿人次;旅游收入从2015年的700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000亿元。据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8年广东省滨海旅游产值占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
二是海岛旅游整体开发成效明显。连片打造、综合开发为海岛旅游注入活力。珠海海岛群积极推进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和万山群岛的旅游建设。阳江海陵岛整合大角湾景区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两大“明珠”。江门川岛初步建立旅游“六要素”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汕头南澳岛2015年南澳大桥正式通车,旅游井喷式增长,当年进岛旅游人次达455.6万,同比增长383%。湛江“五岛一湾”打包开发含有特呈岛、南三岛、东海岛、硇洲岛、南屏岛和湛江湾的滨海旅游区。茂名水东湾—放鸡岛已建成多座高规格旅游酒店,开通从水东镇油地码头至放鸡岛、浪漫海岸和第一滩的游船航线。
三是海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不断加强。2015年、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两批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包含多处海丝重要史迹,部分遗迹位于海岛上,“南海I号”和“南澳I号”的发现海域公布为我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上川岛方济各墓园—大洲湾遗址”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及大洲湾考古遗址公园”于2017年成功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公园总面积19.43万公顷。策划开展《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贸易》等海丝专题展览,“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丝路花语-海丝文化之旅”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做到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共同推进、相得益彰。
下一步,广东将瞄准打造世界顶级跨海岛休闲旅游集群、打造亚洲海洋美食旅游目的地、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核心门户战略支点、建设海洋旅游强省4个发展目标,着力丰富海岛旅游文化和科技内涵,创新培育海岛特色旅游产品,精心打造重点海岛旅游目的地,深入推进海岛旅游消费市场加速发展、提质升级,为全省海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沿海经济带贡献力量。
二、海洋旅游的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和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世界海洋旅游业显示出以下几方面趋势: 美国未来学家甘赫曼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预言为“休闲时代”,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体验已成为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一大特征,而海洋旅游所具有的良好环境、丰富内容又能为游客休闲提供特殊的经历与体验。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在未来的海洋旅游发展中旅游产品的休闲性功能将不断增强,使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所赐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民俗、文化、艺术等无限的休闲乐趣,这也将大大延长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并提高重游率。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随着市场的成熟化程度逐渐提高,新的需求特征逐步凸现,海洋旅游要寻求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创新与调整,以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对海洋旅游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规划开发、经营模式、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
世界海洋旅游业总收入约2500亿美元,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全世界40个大知名旅游目的地中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总收入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81%。随着海洋旅游的火热兴起,世界范围也涌现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如夏威夷群岛、马尔代夫群岛、巴厘岛、普吉岛、塞班岛、冲绳岛、济州岛等等。这些海岛之所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与它们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科学合理的开发理念十分不开的。
三、中国如何自掘海岛游资源潜力?
海岛游这一旅游细分领域,体量正日渐庞大,中国游客成为重要支撑。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沿线海岛旅游产品会持续享受国家红利,将成为一个万亿文旅市场风向标。但与国际海岛游火热形成对比的是,具备丰富特色岛屿资源的中国海岛游,在开发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尚处于较初级阶段。随着海洋休闲旅游市场不断发展,中国如何自掘海岛游资源潜力,成为关键。
海岛游持续火热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向世界海岛旅游目的地输送游客达2800万人次,滨海旅游业产值已达1.2万亿元,2017年,向世界海岛旅游目的地输送游客近3000万人次,海岛游渐成国内出境游客最热衷的出游方式之一。
信息显示,大多数的热门海岛对中国免签或落地签,中国游客一般倾向去往签证便利的海岛,比如巴厘岛、塞班岛、斐济、毛里求斯、塞舌尔和马尔代夫等。
但变化也已出现。相比早先的境外购物,中国出境游客愈加注重旅游本身带来的体验,对休闲旅游的体验项目需求提升,尤其是伴随海岛游的年轻化趋势,更多的自由行、个性体验追求更为明显。比如选择定制旅行、私家团或通过旅游平台预订当地司机、向导,已成为一种新动向。海岛游已不局限于“游”,更在于提供丰富的“海岛游生活方式”。这使得海岛游的服务和产品提供更为细分,“海岛+”背后可添加的元素更多样化。海岛游的产品提供也有所变化,诸如“婚拍团”“潜水团”等主题鲜明的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预订量已超过传统游产品。
趣旅创始人兼CEO栾杰透露,其投资的海岛游目的地产品中包括出租跑车、潜水、海外婚礼等,“水面的活动比较受欢迎。”比如海钓。他表示,目前游客的体验需求升级,对海岛游硬件设施要求也越来越高。
执惠创始人兼CEO刘照慧透露,此前去芽庄时发现机场里很多来自成都和常熟的旅客,很多二三四线城市的人群在涌向旅游目的地。他认为,来自中国二三四线城市的海岛游市场增量空间会有更大的发展。2018年到2023年将保持在20%左右的复合增速。海洋文化旅游度假产业将成为下一个风口,这会是一个万亿文旅市场风向标。
栾杰也认为,消费升级的推动下,国际海岛游的发展走向将一路向上,同时目的地需要开发更多的休闲玩乐项目,增加海岛元素,既要有白天的生活,还要有晚上的生活。
中国海岛游的掘金难题
事实上,就海岛总量而言,中国的海岛资源很丰富。数据显示,在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超过6500个,部分岛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较为优越,拥有奇特山石、多样性生物,且保存有诸多历史文化遗迹、渔乡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资源,使得海岛游开发的自然和文化存量资源较为充足。
但相对于“热岛”中的普吉岛、巴厘岛、塞班岛和马尔代夫等著名海岛,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岛屿旅游资源开发依然存在诸多差距。我国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整体处于初级阶段,供需结构性错配较为明显,目前除海南岛部分区域外,其他沿海区域城市的海岛游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层迹象。
栾杰分析称,中国海岛游受到季节性影响,和国外部分海岛不同,中国海岛一般只能营业六个月左右,八九月一过,就要等来年5月再营业。同时,中国不少海岛资源因受到污染,水质低劣,带来的旅游体验不是很好。此外,相比国外海岛动辄五星级酒店等设施配套,国内海岛整体设施还较差,基础设施、酒店和服务层次比较低,而游客的要求越来越高,前去度假的动机比较小。
国内海岛游产品比较单一也是主因之一,游客休闲度假的个性化、强体验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鸥翎投资合伙人江天一曾表示,中国海岛游同质化产品过多,观光型产品本身体验差,无法满足当下消费者需求,市场上内容产品缺口巨大,包括海上娱乐、海岛交通、水上运动项目。“去了也不知道玩什么,只能吃吃海鲜、 游游泳,” 栾杰说,国内很多海岛受到客源地的影响,做的是周边市场,境外海岛做的是全球市场。
刘照慧也认为,中国海岛游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包括开发层次较低、基础设施不配套、发展资金不足,自然生态脆弱、体制不健全。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四、我国及浙江省海岛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海岛数量众多。据统计,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6,961个(海南岛、港澳台除外),433个岛屿有常住人口,人口452万,大部分海岛居民以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为业。近年来,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急剧衰退以及中日、中韩、中越双边渔业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我国海洋渔业捕捞空间大幅缩减,大量渔民面临转产转业,渔民增收出现困难,海洋渔业和渔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处于交通不便的海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的压力更大,社会矛盾更加突出。
旅游业在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洋旅游已经成为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发展的重点。我国不少岛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优越,海岛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目前,一些海岛先后开发了休闲渔业、海洋文化和海洋休闲度假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部分海岛(如浙江的嵊泗列岛、桃花岛,广东的伶仃岛以及山东的长岛等)成了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海岛地区渔农民思想观念的提升,促进了渔农民的增收,改变了渔农村的村容村貌。但从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现状来看,一些海岛的旅游开发效果并不理想。相反,部分海岛地区的无序开发对海岛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给海岛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探讨科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完善和提高海岛旅游的档次,使海岛旅游发展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与社会主义新型渔农村建设相结合,已成为海岛旅游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海岛旅游开发应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旅游业所涉及行业的广泛性、海洋与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当前旅游业膨胀所造成的环境危机等,都要求海岛旅游开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海岛地区环境优美、生态保护良好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必须严格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认真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景区与海岛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海岛旅游开发要坚持应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方针,条件较好的岛屿先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岛屿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处理好当前开发与子孙后代永续利用的问题。其次是必须严格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海洋和海岛的综合管理,采取严厉的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来规范各种危及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另外,要通过优化生产结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适应的旅游活动来强化海岛的生态环境保护。二、海岛旅游开发应与和谐海岛社区建设相结合。海岛渔农村社区是开展海岛旅游的细胞,是海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个和谐海岛旅游社区应包括社区居民全面参与、旅游管理规范、各主体之间利益分配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居民与游客关系和谐等方面。要促使旅游业的发展与和谐海岛社区建设相结合,首先,要拉长和延伸旅游产业链,将旅游业发展与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水产养殖加工、休闲娱乐、餐饮以及渔民转产转业、医疗、托老保险等结合起来,使旅游业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其次,要创新经营机制,在旅游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的模式,采用渔村经济聚合型、企业拉动型(如公司+渔农户、企业+社区+渔农户等形式)、海洋生态经济型、股份合作制等结构形式来发展旅游业。另外,当地政府要通过税收、贷款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和扶持,重点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海岛旅游项目,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以实现海岛旅游产业化、集约化和效益化的目标。我国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共有大小岛屿1,390个,人口近100万。浙江省舟山市作为全国唯一以群岛组建的地级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近年来依托境内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普陀山的佛教文化的品牌效应,陆续开发了朱家尖岛、桃花岛、嵊泗列岛等海岛旅游景区,推出了一批旅游项目,并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正在致力于全国首创的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已初步建立海岛渔农村新型社区182个,在旅游发展与和谐海岛社区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