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靠着山区,内陆交通不畅通,主要是靠着水陆运行,我想询问古徽有哪些古码头?

水运主要三条

最重要的是沿着徽州母亲河新安江顺流直下到杭州,再由杭州经京杭运河通达南北,这条水路的主要码头就是沿着新安江比如屯溪、万安、渔梁等等

第二条是越过黄山,经宁国府太平县(今黄山区主体)由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北坡)到达芜湖,再由芜湖上达南京,下至武汉。

第三条是经过祁门县的阊江达到鄱阳湖,再由鄱阳湖南下前往闽粤。

这三条是比较主要的,其他的还有比如由婺源县的乐安江、祁门县的秋浦河梅溪河由贵池进入长江或者由绩溪县的徽溪进入宣城等等等等,这几条作用不想前三条特别是一二两条作用明显。

内陆的话古道有这么几条

徽杭古道,西起徽州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全长25千米

徽安古道,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全程210公里。

徽昌古道,由徽州城至浙江昌化县。歙城至星岭关62公里。这条古道1932年改建为公路。

徽池古道,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全程200公里。

徽浮古道,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县。全程200公里。现在这条路的大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用。

徽泾古道,由徽州府城至泾县。全程94公里。歙绩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宽6至9尺,修建慈张公路时被利用。

徽开古道。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现绝大部分为兴建芜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开化段为石板路面,现在大部分路段为屯开公路所利用。

徽宁古道,由徽州府城至宁国县。此道古代设有驿铺,是官员往来徽州的官道之一。此道现为慈张公路所利用。

徽青古道,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此路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

徽婺古道,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流。 "

徽饶古道, 徽州府城至饶州府,始建于唐代, 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岭,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

这些古道多数都已经荒废,部分因公路建设而被彻底破坏,仅剩下少数如徽杭古道、徽昌古道、徽饶古道等等作为户外爱好者旅游之用。

徽州资料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

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公元前473年以前属吴;

公元前473年以后,吴亡属越;

公元前355年以后,越亡属楚。实际上当时吴、越、楚三国并存,战争频繁,本区被作为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本区设黟、歙二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

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县)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

楚汉战争之际,本区一度为项羽所占,作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为汉将陈婴所占,属汉。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属荆国(治今淮南)。。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歙、黟为其二城。

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刘胥为广陵王,歙、黟属广陵国(治广陵,今扬州),

汉宣帝五风四年(前54年),刘胥获罪自杀,国除,复为丹阳郡之属。

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立原中山靖王刘胜之裔刘云客为广德王(治广德,今安徽广德),黟县属丹阳郡;歙县仍属丹阳郡。

始元二年(前16年),刘云客死,无子,国除,黟县复属丹阳郡。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立广川王刘越之裔刘愈为广德王,黟县复属广德国。王莽篡汉,

建国元年(公元9年),贬汉广德王为公,改黟县为愬虏。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复名为黟县,仍属丹阳郡。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消灭歙地所谓“山贼”(实际是对抗孙权的山越、水越和汉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陈仆等,将原歙地一分为五,即:歙、休阳(划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阳(划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划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划原歙以东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县一并从丹阳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

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休阳县因讳吴主孙休改为海阳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仍属扬州。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黎阳、歙、黟,仍领六县。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于海宁,当时新安郡领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吴郡管辖的寿昌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浙江建德市),划归新安郡,新安郡从此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一作梁安),郡领县七,不久,废良安县,郡仍领县六。

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将原新安郡一分为二,遂安、始新、寿昌三县仍属新安郡;将原并于海宁的黎阳重新划出,复为二县,加上歙、黟共四县,由新建之新宁郡管辖(即今本区的基本区域),治海宁,与原新安郡并属扬州,此时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时仅九年。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将黎阳县并入海宁县,复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领歙、黟、海宁、始新、遂安和寿昌共六县,隶属东扬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将歙、黟二县并入海宁为歙州,州治设海宁;又将始新县改为新安县,原遂安、寿昌并入新安县,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歙州辖地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后近二十年称“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

隋文帝开皇二十一年(591年)恢复原歙县,并将早先属海宁的篁墩划归歙县管辖,恢复原黟县,并将州治设在黟县,州领歙、黟、海宁三县。

开皇十八年(589年),改海宁为休宁,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不久,复将休宁划归歙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不久战乱起,歙县登源〔后属绩溪县〕人汪华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称吴王。

大业十二年(616年),汪华迁郡治于休宁,次年(617年),汪华再迁郡治于歙。

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仍领歙、黟、休宁三县。同年汪华归唐,封越国公,并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为总管府,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华)和饶(今江西上饶)六军诸军事。

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总管为歙州都督。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歙州属江南道。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划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县。歙州领县四:歙、黟、休宁、北野。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邻县乐平(一说鄱阳)的怀金乡,新建婺源县,属歙州辖。歙州领歙、黟、休宁、北野和婺源五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宝六年(747年),改黟山为黄山。

唐肃宗改元乾元元年(758年),因忌恨安禄山,复改新安郡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并隶宣、歙、饶观察使。

乾元二年(759年),罢浙江西道节度使及宣、歙、饶观察使,以歙州隶之。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划歙、休宁二县各一部分设归德县;划原黟县的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地设祁门县;划原黟县一部分设石埭县(即石台),并将石埭县划归池州管辖;又析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歙州领八县:歙、黟、休宁、婺源、北野、绩溪、归德、祁门。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

大历四年(769年),废北野县。

大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其地并入休宁,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

大历十四年(779年),废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浙江东西道观察使。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东西为二道,歙州隶浙江西道观察使。

建中二年(781年)复合浙江东西二道观察使,设节度使,赐号“镇海军节度使”,歙州属之。

贞元三年(787年),又设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之。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隶宣州观察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歙州属宁国军节度使。

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复宣州观察使。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

919年,歙州隶吴。

937年,吴亡,隶南唐。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江南(南唐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即971年起贬国号为江南)亡,歙州隶江南西路转运使。

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属江南东路转运使。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徽州隶江南路转运使建康府路安抚使。

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隶江南东路转运使。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徽州升徽州路,辖县不变,隶江浙等处行中书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即江浙行省),治杭州路。

元成宗年贞元年(1295年),升婺源县为州。徽州路领县五,即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州一,即婺源。元顺帝至

正十六年(1356年),小明王韩林儿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徽州路隶江南等处行中书省。

次年(1357年)七月,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仍领县五、州一。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徽州府仍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隶省为江南省。徽州府改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领县六。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庆、徽州二府之名得)安徽省成立

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国势力被迫退出,徽州复归安徽省宁池太广道。徽州历为路、州、府名,

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废府留县,原领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歙、黟、绩溪、休宁、祁门、婺源、太平、旌德、石埭(即石台)九县划属安徽省芜湖道(此时之“道”亦为行政监察区,而非行政归属)。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于“剿共”的需要,婺源县划属江西省,婺源与徽州感情极深,不愿脱离母州,人民遂掀起声势浩大、持续二十个月的“婺源回皖”运动。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由于婺源人民的持续抗争和徽州其它县人民的强烈要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江西省的婺源县被重新划回安徽省,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一度迁安徽省会于屯溪。

1949年,由于解放婺源县和江西省的同为解放军四野,因此为了便于管理,从此将婺源划归江西省。

1956年6月,旌德县并入绩溪县。

1960年12月13日改屯溪市为休宁县辖镇。

1961年4月13日,重设徽州专区,并将太平县划归本区。同年下半年绩溪、旌德二县分开;8月,宁国县划归本区;8月16日,又改屯溪为地辖市;12月15日,复置黟县,本区领一市八县,

1963年5月20日屯溪降为休宁县属镇。1965年7月19日,复设石台县,改属池州地区。

1968年7月7日,成立徽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属县不变。1971年3月29日,改徽州专区为徽州地区。1974年,太平县划入池州地区,本区领七县。

1975年12月19日,复升屯溪为地辖市(县级)。

1979年2月27日,改徽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徽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1月2日,宁国县改属宣城地区;

同年1月29日,太平、石台二县划归本区,领八县一市,即:歙、祁门、休宁、黟、绩溪、旌德、太平、石台和屯溪市。198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歙县黄山乡、石台县广阳乡和太平县建立黄山市(县级),由省直辖。徽州地区领七县一市,即:歙、祁门、休宁、黟、绩溪、旌德、石台和屯溪市。

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改原县级黄山市为黄山区,属地级黄山市;将屯溪市改为屯溪区;将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石台县划归池州地区。

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划歙县岩寺镇新立)、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虽然徽州不存在了,但是由于文化的认同感,原徽州地区的人民任然盼望着能够恢复徽州建制。。。

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

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极大,品位极高,除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外,还有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二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0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 雄踞域中的国之瑰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出徽州大地的久远、淳朴和原生态的珍藏,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主要人物

胡锦涛(1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绩溪人。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称“红顶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绩溪人。

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绩溪上庄村人。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休宁隆阜人。

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又名方十三,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人。

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人。

汪机(1463—1539),新安医学奠基人。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

吴承仕(1884—1939),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字检斋,歙县人。

弘仁(渐江)(1610—1664),新安画派创始人。俗姓江氏,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歙县人。

汪士慎(?-1759),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休宁人(一说浙江人,或歙县人),流寓扬州。与金农相友善。笔墨习染,逐臻妙境。

毕升(?-约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

渐江(1610~1664) 俗姓江,名韬。字无智,号渐江。释名弘仁。歙县人。新安画派创始人。

王茂荫(1798-1865),安徽歙县人,清代经济学家,货币理论家。进士出身,历任户部、工部、兵部侍郎,并两度出任御史。

黄宾虹(1865—1955):现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字相存,别号虹庐。歙县人。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县人,铁路工程师。

吴景超(1901-1968):字北海,社会学家,著有《第四种国家的出路》等社会学著作,安徽歙县人。

到徽州旅游的攻略

古徽州旅游攻略

徽州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作为一个在黄山混迹二十多年的老司机,想给准备来黄山旅行的朋友们介绍下古徽州旅游攻略,这里主要是介绍(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一方面能够让大家了解徽文化,另一方面能够让大家能够更加开心、便利的浏览黄山美景。

古徽州旅游攻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黄山概况及常见问题

2)、古徽州美食(八大菜系--徽菜)

3)、古徽州旅游的交通

4)、古徽州旅游的住宿及住宿推荐

5)、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线路规划

一、古徽州旅游攻略之--黄山的概况

黄山市,原为徽州地区,古徽州一府六县,现黄山下辖三区四县:

屯溪区  (市中心,屯溪老街所在地,同时是各种交通工具的中转站,同时也是推荐住宿点之一)

徽州区  (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行政划分概念了)

黄山区  (古时的太平县,黄山风景区所在地,也是大家最容易混淆的地区概念)

歙she县(古徽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徽商徽文化的发源地)

休宁县  (休宁有一座四大道教圣山--齐云山)

黟yi县  (宏村、西递这样的世外桃花源所在地)

祁门县  (中国十大名茶,祁门红茶的原产地)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包含哪些景点?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位于徽文化发祥地安徽省黄山市,由徽州古城、牌坊群鲍家花园、唐模、潜口民宅、呈坎五大精品景区组成,2014年12月,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获得“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荣誉称号。

二、古徽州旅游攻略之--黄山美食

吃-作为了解当地文化习俗的一个重要渠道,自然要给各位吃货朋友介绍一下,古徽州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的发源地,好吃的肯定不少,比如: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黄山烧饼、石头粿、五城茶干、徽墨酥等等不胜枚举。每当想吃来都要咽一下口水,下面给大家介绍几道到黄山来必吃的菜。

1.臭鳜(gui)鱼

这个必须作为第一个,《舌尖上的中国》鼎力推荐

臭鳜鱼问起来臭吃起来香,吃起来一定是香的,如果不香那肯定是店家没做好!

2.刀板香

刀板香,其实就是普通人家最常见的招待贵宾的菜肴,现在很多土菜馆,都拿来做招牌菜来吸引外地的游客。

刀板香在焖蒸过程中将之置于上等香樟木板上,所有油腻皆被木板吸走,既保持了肉的咸鲜又油而不腻。不过现在一般农家乐都没有香樟木,而是跟竹笋放在一起,竹笋吸走了腊肉里的油和盐分,这样笋子也变得非常可口。在春冬季节一定要吃这道菜,不过笋子吃多了对胃不好,可不要贪嘴哦!

3.毛豆腐

《舌尖上的中国》推荐菜品

毛豆腐是通过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特鲜。

这道菜的关键在于毛豆腐,在黄山有个叫做休宁蓝田的地方,有个方鑫玉,他们家做的毛豆腐很出名。很多店家都会说自己家毛豆腐是谁做的,其实别家做的也有很多不错的。

三、古徽州旅游攻略之--交通

高铁站旅游客运中心,就在高铁站右手边

去徽州古城的可以从屯溪的黄山市汽车站出发

旅游班车2号线:汽车站--徽州古城

黄山市汽车站(市旅游集散中心)--西溪南--潜口游客中心--潜口民宅--唐模--棠越牌坊群·鲍家花园--徽州古城

时刻表:上午8:00--11:00;下午13:00--16:00整点发车。

旅游班车3号线:汽车站--呈坎

黄山市汽车站(市旅游集散中心)--西溪南--潜口游客中心--潜口民宅--呈坎

时刻表:上午8:00--11:00;下午13:00--16:00整点发车。

四、由于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离屯溪比较近,大概一个小时车程,当天可来回,建议住宿在屯溪,晚上还可以逛逛屯溪老街和黎阳老街。

五、古徽州文化攻略之--线路规划

1.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核心,是徽州府治所在地。景区内布局有古民居群、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

徽州古城景区辖六个景点:东方凯旋门--许国石坊,徽州古城标志--徽州府衙,江南第一街--斗山街,徽商之源-渔梁古埠,徽州大观园--徽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行知纪念馆。

2.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

这里有古老村落棠樾村、七座牌坊、男祠、女祠、刻有历代鲍氏孝子名讳、孝行事迹的世孝祠及众多宗法、公益、文会、书院、义仓等纪念性建筑。与牌坊群相谐互生的鲍家花园是徽文化的杰出代表。景区内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成为了“徽州古建三绝”。

3.唐模

唐模,原为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唐模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的美誉。现唐模村以狮子山为支撑点,村的西南面有丘陵地带象形山;东、北、西面是小平原;这里还有"同胞翰林"碑坊、八角亭、蜈蚣桥、丰乐河、青石板路、清代建造的高阳桥、古银杏林、太子塘、太子庙、古徽建筑"状元府"、许村玉的旧宅、尼姑庵、许氏大祠堂、唐模小西湖等景点。唐模村堪称为一座园林式古建筑物馆。

4.潜口民宅

潜口民宅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山麓,由明代民居建筑群和清代民居建筑群组成。按照“整体搬迁、集中保护”的原则,潜口民宅将原散落于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建筑进行集中保护,景区内有明清典型的民居、祠堂、牌坊、戏台、亭台、拱桥等24处古建筑。

5.呈坎

呈坎地处青山翠竹之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呈坎八卦村位于呈坎景区,是世界迄今保存最古老、最神秘的村庄。呈坎现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49处。“一村双国宝”、被列为:“中国风水第一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古建筑之乡”“中国国宝之乡”“中国最佳旅游古镇”“国家4A旅游景区”。

这几个景点介绍完,就来说下大家最比较关心的门票问题

打算全部游玩的建议购买联票

另外景区里面还有很多卖特色小吃的,如:石头粿、烧饼,可以购买一些边玩边吃,价格在五块钱以下。

如果想要了解详细的行程规划欢迎关注威信工众号 黄山自由行(fanyoumaot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