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你我同行—陇南武都区

武都区:

环境介绍:武都位于甘肃东南部,隶属陇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武都地处长江中、上游嘉陵江水系旁,是通往我国西南地区咽喉要塞,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境内山川秀丽,风光迷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素有“陇上江南”和“植物大观园”之称。

武都幅员面积4683万平方公里,全区36乡镇、650村落、共计人口58万。这里居住着汉、藏、回等多个名族,具有“七山二林一分田”的特点。

武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品流通要道。

武都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是甘肃省58个中连片特困县区,全区建档立卡平困村287个,是我国贫困村最多的县区。

为大力支持全国“消费扶贫”项目,甘肃省武都县区设立多项扶贫,其中武都崖蜜、武都花椒、武都橄榄油、陇南绿茶、武都红氏、武都纹党参、宕昌大黄等多项当地特色产品,进行全国“消费扶贫”线上、线下支持,为中国特色消费扶贫提供有力的再生产循环扶贫项目,为武都县区农户谋福利。

扶贫产品信息:橄榄油、花椒、苦荞、崖蜜、陇南绿茶、木耳、药膳、香菇、咂杆酒、核桃

武都崖蜜:

崖蜂野蜜又称崖蜜,引起筑巢人迹罕至的崖壁或崖壁树枝或狭小的石洞等筑巢,故而获“崖蜂”的俗称,因其最高可飞到海报3500米桌游的高度采集高山珍惜的植物花蜜,故而崖蜂野蜜也成为了世界上最顶级的蜂蜜之一。

因生长环境特殊,含有丰富的花粉、蜂胶、蜂蜡等营养物质,所以其药用价值很高。山中采集的花粉很多事中药的花粉,所酿蜂蜜质量最优。蜂巢常年累月经日晒雨淋,蜜里很多水分蒸发,使蜜更加粘稠。

崖蜜入口带有一种清新草药味,甜度和浓度适中,含有更多营养及药用价值。

——天然野蜂,口留余香——崖蜜是生长于野外天然成熟蜜,其含有的果糖、葡萄糖、酶、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远比人工养殖高,所以营养价值和药理功能也是不容小看。天然崖蜜含有淡淡中草药味,所以,崖蜜可用于医疗调理。

——神农本草,药理清晰——一崖蜜列为药品中的上品,历代医药数据中怼崖蜜的药理均有阐述。可除重病,和百药,是很好的粘合剂、矫味剂和防腐剂。历代名医用崖蜜及其他药物配伍治疗烧烫伤、便秘、咳喘、心绞痛、赤白痢、溃疡、风疹、风癣、目疾等上百种疾病,应用十分广泛。

——酿酒与美食——见《楚辞·招魂》崖蜜用于酿酒食欲隋唐时代,名医孙思邈记述了不用酒曲的自然发酵法来酿造蜜酒的方法,并指出饮用蜜酒的可以健身、治病。清朝时期使用崖蜜用于各种美食,如:各神蜜渍山果、蜂糕饽饽、蜜果子、大蜜柞村、萨其玛等,至今留存。

除此之外,崖蜜所特有的黄酮能抗氧化,提高人体免疫力。

崖蜜虽然好处多多,但食用也有禁忌:

1、不要用崖蜜喂养一周岁以下的婴儿。太小的婴儿食用崖蜜及花粉类制品,可能因肉毒杆菌污染而引起食物中毒。

2、不要用开水冲或高温蒸煮崖蜜。加热会使崖蜜中的营养物质严重破坏,崖蜜中的酶失去活性、颜色变深、香味挥发、滋味改变,出现不愉快的酸味。最好用60℃以下的温开水或凉开水稀释崖蜜后食用。在炎热的夏季,用冷开水冲调崖蜜,能消暑解热,是很好的清凉保健饮料。

3、崖蜜不能盛放在金属器皿中,以免增加重金属的含量。

4、崖蜜中含有大量糖分,糖尿病患者不宜过多服用。

5、崖蜜不可与生葱共食;两者食物相克。

6、崖蜜不宜与孜然同食,容易上火伤肝,眼红肿。

7、崖蜜不宜与豆腐同食。豆腐味甘、咸,性寒,能清热散血。与崖蜂蜜同食易导致腹泻。

8、崖蜜不宜与韭菜同食。韭菜含维生素C丰富,容易被崖蜜中的矿物质铜、铁等离子氧化而失去作用。另外,崖蜜可通便,韭菜富含纤维素而导泻,容易引起腹泻。

分享几种利用崖蜜对付身体不适的小妙招:

1)如果干燥上火:可以用梨蒸水,然后加入约2汤勺的崖蜜,能很好的清肺润燥;或用银木耳炖汤,再加入适量崖蜜也能润肺止咳。

2)如果肠胃不适便秘:可以准备大米50—100克,香蕉200克,崖蜜适量。将大米熬粥后,加入切成小段的香蕉,待凉后加入崖蜜食用,润肠通便效果不错。

3)如果身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低下:可采取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喝牛奶时加入1小勺崖蜜,可有效抗疲劳、增强抵抗力;也可以用灵芝煮水后,取灵芝水加入崖蜜饮用,能益气补气,增强免疫力。

4)如果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眼睛干涩:家人们可以取菊花3克和枸杞10克,一起泡水后加入2勺崖蜜,就能明目、养肝肾。

5)如果感冒嗓子疼:家人们可用金银花5克泡水,加入2勺崖蜜,能有效清热利咽;或者用金银花10克、桔梗10克、麦冬10克泡水后,加入2勺崖蜜,可明显减轻感冒症状。

6)如果遇上心烦气躁,心神不静时:可以用百合100克、粳米100克熬粥后,加入崖蜜,在晚上睡觉前喝,能够养心安神;或者用玫瑰花泡水后,加入崖蜜,可以舒肝益气,令心情舒畅。

7)如果想美容养颜:您可以用崖蜜和燕窝搭配一起食用;也可以用崖蜜和葡萄汁等食品一起做面膜,也能取得很好的美容效果。

武都橄榄油:

武都橄榄油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产。武都区是中国境内最佳适宜种植区之一,中国四大有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该区油橄榄产量高,含油率高,所以橄榄油产品荣国中国林产品博览会和甘肃省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金奖。2004年,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

武都拥有白龙江,白水江等1300米以下的低山河谷地带,涉及宕昌县、武都区、文县等24个乡镇,可用于种植油橄榄的荒山荒坡、农田林网、地埂及“四旁”面积为28.7万亩。

在油橄榄品种引进上,武都区于2007年被国家外国专家局命名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948项目试验基地”,被中国林科院确定为“全国油橄榄种质资源及丰产栽培研究基地”,被国家质监总局命名为“油橄榄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对武都油橄榄实施地理标志保护。

武都县为种植油橄榄提供地理保护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怼武都油橄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审查合格,批准自2015年12月9日起对武都油橄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告。

保护范围

以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人民政府《关于武都橄榄油列为原产地域保护的申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甘肃陇南市武都区的角弓、石门、两水、坪垭、城郊、城关、东江、汉王、秸秆、透防、三河、外纳、玉皇、郭河等14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进行武都橄榄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武都区油橄榄种植品种

佛奥、莱星、皮削利、九峰6号、戈达尔、皮瓜尔、阿斯、鄂植8号、配多灵、科拉蒂那、格罗莎、中山24号、城固32号

武都区油橄榄育苗条件

插床选择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管理方便,地下水位低的地方设置,选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幼树或未进入盛果期大树的营养枝作插穗,用生长激素(IBA)处理基部后分品种插入育苗温室。

武都区油橄榄栽培管理

1、建园:土壤肥沃,理化性能好,质地疏松,保水保肥性强,通透性良好,钙质含量高的中性偏碱性土壤,PH值7-8。

2、苗木要求:栽植苗木选用二级标准以上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优质壮苗。

3、栽培管理:每年采果要对树盘进行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

4、土肥水管理:橄榄园采用全园深翻法。施基肥于冬季果实采收后,结合深翻进行,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在花前或花后进行,以速效肥为主。灌溉分冬、春、伏和果实采收前4个阶段进行。

5、整形修剪:树形以三主枝开心形、单圆锥形为主,逐年修剪。

武都区油橄榄加工流程

鲜果→清洗→粉碎→搅拌→融合→液固分离→油水混合液→过滤→油水分离(油渣、水)→油→排杂质

武都区油橄榄特质

1、感官特征:气味纯正,滋味较好,色泽淡黄透明,风味独特。

2、理化指标:酸度仅0.37%,热量120卡,全脂含量每14g中含饱和脂肪酸2g,多不饱和脂肪酸2g,单不饱和脂肪酸10g,不含胆固醇。

武都区橄榄油在经过人工采摘油橄榄果实24小时内不经加化学处理,使用物理冷榨工艺获得橄榄油,保存橄榄油天然营养成为。武都特级初榨橄榄油内含有高达80%左右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及丰富的维生素E、角鲨烯、植物多酚、黄酮等物质,其中亚麻酸与亚油酸的比例为1:4,正好符合国际人体所需比例。因此,橄榄油被称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

2020年在消费扶贫方面,广西有什么新措施?

2020年,广西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消费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主要有四大方面的措施:一是深入开展粤桂消费扶贫协作;二是深入推进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消费扶贫;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消费扶贫;四是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拓展销售。

大力促进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造提升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通村公路、景区景点连接线通行能力,提升交通通达性和游客便利度。结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对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贫困户实施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三改一整”工程,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倾斜。依托贫困地区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禀赋,扶持建设一批设施齐备、特色突出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和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2、提升服务能力。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机制,动员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提供营销、服务、管理指导。支持贫困人口参加相关专业技能和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鼓励贫困地区组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产业及区域品牌联盟等组织,形成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扶贫办、发展改革委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3、做好规划设计。加强对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深入挖掘贫困地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和区域。动员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扶贫公益行动,为贫困地区编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鼓励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为贫困地区提供旅游线路设计、产品开发、品牌宣传等指导。(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4、加强宣传推介。支持贫困地区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主题活动。组织各类媒体安排版面时段,运用新媒体平台,分时分类免费向社会推介贫困地区精品景点线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互联网”模式,依托电商企业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扶贫公益宣传,集中推介一批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商务部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扶贫助力期间怎么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

(一)推动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参与消费扶贫。将消费扶贫纳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地方各级结对帮扶工作内容。鼓励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大专院校、城市医疗及养老服务机构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优先从贫困地区聘用工勤人员,引导干部职工自发购买贫困地区产品和到贫困地区旅游。鼓励各级工会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职工到贫困地区开展工会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食堂活动。结合军队帮扶工作,鼓励有关部队特别是驻贫困地区部队积极参与消费扶贫。(扶贫办、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人民银行、国资委、国管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总工会等和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二)推动东西部地区建立消费扶贫协作机制。将消费扶贫纳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框架。帮扶省市要组织引导本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贸流通企业和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受帮扶省市要主动对接帮扶省市农产品需求,依托当地特色资源禀赋,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扩大供给规模,积极吸引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就地加工,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建立和完善东西部地区劳务精准对接机制,积极购买贫困地区劳务,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办、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三)动员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将消费扶贫纳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鼓励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组织动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社会扶贫网等平台,针对贫困地区策划相关活动,推动参与消费扶贫各类主体的需求与贫困地区特色产品供给信息精准对接,推广乡村特色美食和美景。在国家扶贫日前后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发出倡议,引导全社会参与。(全国工商联、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农业农村部、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和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旅游扶贫有哪些要点?

国家旅游局近日确定了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计划每年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从人才、金融、创业等多方面的专项扶持,旅游扶贫项目将不少于1000个,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

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日渐成为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助推器,旅游扶贫的大文章正在徐徐展开。

旅游扶贫,贵在精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旅游资源的价值。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大有作为”。开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不能一刀切,千村一面,而要在“精准扶贫”总的指引之下,立足贫困地区当地旅游资源实际,量身定制,通过扶持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旅游扶贫,重在长远。

开发旅游资源能够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可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但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讲究平衡。这里面强调的,当属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盲目却又没有计划的开发虽会收获短暂的眼前利益,却不利于地区的长远发展;有规划的科学开发,则会让旅游资源充分释放自己的价值,收获更为长远的未来。如何统筹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所有资源开发区都面临的问题。在拥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更为明显。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二者间的平衡,不仅实现不了脱贫的目标,反而会使当地的发展潜力透支殆尽。

旅游扶贫,核心是人。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旅游扶贫,不是开发旅游资源后让当地百姓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而是要以此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符合当地情况的产业链,实现“造血式扶贫”。实现脱贫最需要依靠的是人的力量,同样,脱贫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旅游扶贫,不仅要让人们在物质上脱贫,精神上同样不能贫瘠。扶贫必扶智,旅游扶贫就是要通过旅游业这一个抓手,整合当地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既让当地的人们富“口袋”,也能富“脑袋”,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在发展中收获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旅游扶贫,归根结底是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关键是要通过因地制宜的方法、长远的规划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用好旅游这一剂“药方子”,就能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子”。

做好旅游业,生活奔小康。

乡村旅游如何让旅游扶贫真正落地?

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旅游扶贫工作机制基本建立,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产品业态不断丰富,社会影响持续扩大。《通知》将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快推进新时代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措施,提高旅游脱贫质量。

《通知》强调,各省级旅游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旅游扶贫工作。各市县级旅游部门重在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各级旅游组织要通过推进精准聚焦目标、认真落实政策、编制专项规划、举办专场营销、加强专向指导、开展专题培训等重点工作,着力推进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对于如何让旅游扶贫真正落地,《通知》指出,各地要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围绕《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出台配套措施,积极引导各方扶贫资金、扶贫惠民政策向旅游扶贫项目倾斜,鼓励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拓宽旅游扶贫项目的融资渠道;结合旅游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能够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的旅游扶贫产品;发展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策划一批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开发徒步健身、乡村体育休闲运动,培育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