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说发展生态旅游是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球性和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开始反思传统的发展观。1972年在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开始正视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末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观,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依据这一定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指旅游的发展要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利益相协调的角度出发,确保旅游发展可资利用的资源能用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旅游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世界各国纷纷把生态旅游视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

2.生态旅游是集游客、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于一体的旅游方式。从游客效益来说,无论是在未开发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开辟生态旅游区,还是在原有的风景名胜区中改善、提高生态质量建立新的生态平衡,生态旅游都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对游客更具有吸引力。从经济效益上看,生态旅游区不需也不应大规模兴建旅游设施,而是以小型简单,如帐篷、简易房等,只须建立严格的卫生设施,因而投资少,收益大。发展生态旅游还可以带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山区综合性旅游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从社会效益上看,开展生态旅游无论从宣传导向、旅游内容、管理手段、环境氛围等方面,都是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绝好方式,并从旅游这个窗口扩散到社会,使整个社会都来关心环境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环境效益上说,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不允许产生环境负效应的旅游活动。无论是经营者开发建设与经营,还是旅游者的旅行活动都必须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被环境学家视为支持保护区的潜在手段;二是促进我国旅游景区布局进一步优化和旅游层次的提升,提高了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的层次;三是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增强生态保护区的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有利于我国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改善和行业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五是扩大与外界文化交流的机会,促进社区健康发展,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标志。

二、如何以生态旅游带动农民经济效益?

常年生活在喧嚣拥挤的城市中的人们,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他们希望能够返璞归真,到洁净、幽美、静谧、开阔的环境中放松身心,去感悟大自然,考察生态,增长阅历,这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生态旅游正是人们回归大自然之旅。生态旅游不仅是利用自然资源供人们观赏,又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一种活动,也是维护当地居民正常安逸生活及对保持环境所承担义务的旅行。 生态旅游是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保护的旅游活动和生态工程。

,它具有广泛的经济、文化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绿色旅游能让人们了解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更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天津为例说明:蓟县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充分利用开发本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京东名胜游、自然生态游、山乡风情游、素质之旅等特色旅游,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商旅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新路。

念活“秀美经”,唱活“文明戏”,拓宽发展路,是蓟县“大旅游”观念给我们的启示,值得借鉴学习。

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历史悠久的天津蓟县,本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促进了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去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亿元的基础上,今年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仅“五一”旅游“黄金周”就接待中外游客15.18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852.5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8%和100.4%,创历史新高。

蓟县位于天津北部,古称渔阳,居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交通快捷、便利。经过多年的生态环境建设,蓟县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69%,宜林荒山全部得到了绿化,形成了冬青、春花、夏绿、秋果的绿化美化格局,被誉为天津市的后花园。近年来,蓟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目前,全县已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仙山及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和被列为津门十景之首的黄崖关长城以及独具特色的石趣园、九山顶等风景区。

为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蓟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完善景区软、硬环境建设。今年,投巨资开发建设长城龙台、九龙山梨木台景点,恢复乾隆行宫,建设天池山庄、青山岭旅游度假区等系列工程,积极培植旅游名牌,提高景区、景点的载体功能,相继推出了京东名胜游、自然生态游、山乡风情游、素质之旅四条旅游精品线。采取农旅结合、商旅结合的形式,开辟田园风光游,建成6个果品采摘超市,以及融参观购物于一体的长城旅游纪念品商店。与此同时,举办第三届长城国际马拉松旅游活动、盘山登山大赛、长城国际书画展、飞车跨长城等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在开通京、津、唐至蓟县旅游专线的基础上,开通了马来西亚、日本、丹麦到蓟县的旅游专线。

围绕唱活“文明戏”,念活“秀美经”,不断提高景区管理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实行持证上岗、挂牌服务,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大力推行标准化服务、微笑服务和文明服务,积极为游客创造安全、清新、整洁的旅游环境。

众多游客到蓟县旅游,不仅给蓟县带来大量的财流、物流和信息流,而且大大加快了蓟县对外开放的进程,促进了蓟县经济的发展。今年1至6月,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8.2亿元,同比增长16.3%,三级财政收入达到3.17亿元,同比增长3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941元,同比增长14.8%。

三、生态旅游正面影响?

佰佰安全网

首页> 知识> 常识> 正文

生态旅游的积极影响

2019.01.15 15:131076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下面带您了解一下生态旅游的积极影响。

1.生态旅游可以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2.生态旅游可以通过门票收入、捐献等方式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生态旅游能有效地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即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地发展经济,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财政上获得益处。据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可给全球带来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现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3.生态旅游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相关群体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生态旅游让游人在良好自然环境中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科学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4.生态旅游可以为自然和半自然环境的保护发挥激励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自然区域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旅游有效地利用自然地区,为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提供条件。

四、为什么说旅游经济的发展,是靠生态环境为依托的?

近些年来,生态旅游越来越流行,我们常说的生态旅游,就是包括旅游者、经济发展、人文和环境效益的旅游。就游客利益而言,这种旅游可以说是较为高级的一种游玩方式,生态旅游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可以被开发出来,可以说这种旅游区环境极优,几乎没有任何污染,或者说是在原有景区的基础上使环境加以改善,都更吸引游客。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区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或整改,而是越简便越好,因为这样可以使景区生态景色有最大的还原度。

卫生设施方面多做一些设施进行管控,这样投资少,利润大。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综合旅游和经济发展。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发展生态旅游是从宣传定位、旅游方式、管理措施、绿色源生态等方面对游客进行保护环境知识传授的一种极好方式,它以旅游宣传为方式向社会传播,使全社会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加强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就环境收益上来说,生态旅游是一种观察、保护自然、认识自然的旅游活动,阻止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事情发生。景点负责人的创造、建设以及经营和游客的游玩都必须谨记自然环境保护法的规章制度,以尽量减少外出游玩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生态旅游增强了人类和自然的亲和性,是可以一直发展下去的旅游模式。生态旅游在加速经济流通和构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好处:第一,它敲醒了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游客意识的提高使环境得到更好地保护,这可以被环保主义者视为保护环境一种很好的方式;二是加强我国旅游景区布局的进一步建设和环境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游客的游玩体验;三是旅游业岗位的增加,保障当地居民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增强自然生态景区的经济实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第四,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五,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机会,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这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点目标。

五、发展我国农家生态旅游有什么重大意义?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2008年预计农村人均纯收入大约在4500元左右,到2020年人均纯收入应该达到10000元左右,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农村发展除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和“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成为主要途径。“现代农业”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更应该是农村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观念的改变。农家生态旅游恰恰是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广大农村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等,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农民作为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资本相结合,自主经营,创造财富,从农家生态旅游发展中直接受益,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比如云南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本是一个非常贫困的边远山区乡村,梅里雪山景区开发以后,吸引村民参与景区服务,仅通过驮马运送游客,每户年均收入就达1.5万元,最高的超过4万元,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初步走上致富的道路。成都近郊的红砂村,农民办起农家生态旅游,人均收入达5040元。

(2)有利于解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在2003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三农问题”,一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二是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三是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目前我国虽已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走出农业领域,但仍有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600余万。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家生态旅游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较低,数量多,受经济衰退影响小,产业带动功能强。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行业有24个,间接相关的行业有124个,能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就业。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能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农家生态旅游涉及的吃、住、行、游、购需要大批的相关从业人员,这就增加了农民的就业门路,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比城镇化转移,这种转移还可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田荒废、农业边缘化等问题。事实上,农家生态旅游对农村社会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它直接的经济效益。

(3)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家生态旅游不仅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

我国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第三产业比例小,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农家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为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架起了桥梁,带动了种植、畜牧、水产、蔬菜、花卉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业、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相互延伸。如昆明西山区团结乡,利用距昆明市城区较近、生态环境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家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全乡粮食、禽蛋、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流通和销售,而且培育了一批“绿色养殖业”专业户,加大了油葵、玉米、水果、蔬菜等新品种和种植现代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了袋装野菜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加工,发展了多家酱菜、果品、肉食腌腊加工厂,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开发和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

(4)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020年将实现“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的目标。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城市和农村“分而治之”,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差别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发展农家生态旅游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首先,发展农家生态旅游能够提高城乡间的财富转移速度。农家生态旅游的旅游者主要是城市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城市旅游者每次的旅游消费平均在766元左右,按一半费用计算,接待1000人次的旅游者,就会带来38万元的收入,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城市财富向农村的转移速度;其次,发展农家生态旅游能够进一步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主观上会推动农村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本身就为农家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而旅游的可进入性特征客观上也要求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获取的旅游收入又会反过来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再次,发展农家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对接。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必然会形成二元的城乡文化结构。通过发展农家生态旅游,会加快城乡居民文化的协调统一,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5)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化了环境。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回归与传承。农村开发旅游,加强了水土保持,环境治理,带动了农副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方面发挥了十分独特的作用。如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20平方千米的黄兴山水园林新型城镇,切实有效地改变了农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