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旅游和穷游,未来有可能消失吗?

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可能大多数人都已经忘了,其实只是近50年才出现的

比如可以全天候接入的互联网,比如便捷的全球航空网络,还有,比如背包 旅游 Backpacking这件事。

但是,一场疫情的到来,全球旅行陷入停滞,全球航空网络陷入崩溃的边缘,也让背包客这个群体近乎消失殆尽,背包 旅游 这种生活方式已然岌岌可危。

根据WYSE Travel Confederation(世界青年学生旅行联合会)的统计,2020年全球范围内的背包客已经下降到了原来的15%左右;而在往常正常的年份,一年的全球背包客(驴友)数量应该超过4500万人,占到国际旅行总人数的23%以上。

所以,背包旅行这件事,真的要永远消失了吗?

让我们把 历史 倒回到上世纪的1973年,那一年,托尼·惠勒夫妇在厨房里完成了一本名叫 《便宜玩转亚洲》 的旅行指南,把他们横跨欧亚大陆度蜜月的经历,写成了一本喜闻乐见的攻略书。

这两位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创造的这本册子,后来演变成了“全球背包客的圣经”——大名鼎鼎的《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系列。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全球范围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背着包流浪天涯,在全球各地旅居,没有钱了就去当地打打工,住腻了就换个地方这种“现代游牧”生活,是多么的酷。

于是,背包客的时代正式降临了。

所有经历过那个背包客黄金年代的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都会无比感慨那个美好的时代——

我们曾经拥有,只需要20-30美金、欧元一晚的青年旅馆床位,亲切的好像大学宿舍般的和谐驴友关系,背着包暴走一天也不觉得累的拉练式 旅游 ,还有实在穷游到没钱的时候,找个果园或者葡萄园给主人打工挣生活费的奇幻经历。

更不用提,当年还有数不清的青年人优惠票价、廉价航空公司等等(我们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怀念那个穷游时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翻来看看: 那个穷游的年代,我很怀念它 ),一切都是如此的无忧无虑。

可惜,做梦总是会醒的。

到了今时今日,由于各国收紧入境政策,在短期内,想当背包客已然不再可能。连《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都快要撑不下去了(详见我们之前的文章: 它家的 旅游 攻略,驴友都爱读,但现在它的处境却不妙 )

世界还是那么大,只是我们已暂时失去了,出去看看的能力

受到这一波疫情冲击最惨重的 旅游 业,每天都在出现新的断臂求生。

比如青年旅馆Hostel,这个与背包客紧密关联的商业模式,由于背包客几乎消失,都在为了生存苦苦挣扎。

对于欧洲一些 旅游 热门城市的青年旅馆来说,往年夏季和秋季 旅游 旺季时候,有几个月是几乎可以达到预定全满的——比如罗马、米兰、巴黎、阿姆斯特丹等。

而如今,这个数字大概是10%,而且根据政府的防疫规定,睡觉也要保持social Distancing,也不允许住客聚集在一起喝酒party。

曾经在英伦三岛住过青年旅馆的朋友,一定看到过这个绿色的YHA标志,这是“青年旅馆联盟Youth Hostel Association”的简称。这家已经有90年 历史 的组织,在英伦三岛共有超过150处青年旅馆。

往年,YHA连锁青年旅馆收入突破5500万英镑一年,如今则跌到了只有往年的四分之一以下。

不过好歹,这至少是家连锁机构,对于大部分独立运营的青年旅馆来说,疫情之下的灭顶之灾,就更让人唏嘘了。

我们之前去过一家在罗马的夫妻老婆店Hostel,已经有21年的 历史 ,名字叫做Beehive(蜂巢),据说最近也经营极其困难。

老板夫妇抓破头,无奈想出了和附近的披萨店合作,改行做面包圈生意,因为实在是没有客人来。

更扎心的是,还有背包客给旅馆差评,说这也不许,那也不许,又不让聚会喝酒,也没有什么客人,完全没有气氛。

对于这样“不懂事”的人,老板也只能忍着。

在疫情的影响下,原来的穷游、背包旅行,被不得不出行的商务 旅游 取代。由于各国严格且变化很快的入境政策,背包客们能够去的地方也已经非常有限。

更为要命的是,以前热情欢迎各国 旅游 者的各国政府,也在重新思考,即使疫情消退,国门重开,应该用有限的资源,欢迎哪些 旅游 者?

很多青年旅馆的运营者开始担心,出于安全和经济原因,更多的政府会转而欢迎那些“高净值人士”,而不是背着背包的穷学生们——毕竟商务人士可以包机前往,可以全程乘坐私人交通工具;而背包客依赖于公共交通工具,住相对廉价的青年旅馆,显然他们不会是政府首先要欢迎的对象。

数据显示,背包客虽然住青年旅馆,但是他们全程的 旅游 消费并不低,对餐饮、酒吧之类的消费拉动也很明显。在东南亚大部分国家,背包客对 旅游 经济的拉动几乎是支柱性的,在欧洲也并不差。

背包客,并不能和 旅游 低消费者划上等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背包客才是真正懂得 旅游 真谛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愿意在每个地方深度体验当地文化、当地 美食 、结识当地朋友的背包客,更接近 旅游 的真谛。

毕竟,我们并不仅仅是为了美美的照片去 旅游 ,当然没有美美的照片也不行。

在这个方面,很多国家已经做出了表态——比如新西兰政府就表示,新西兰之后依旧欢迎来自全世界的背包客来旅行。

旅游 业恢复信心,还需要很多的时间,但是我们真心希望,背包游、穷游可以继续保留自己生存的空间。

这样,至少我们还可以不用翻查在线百科,就可以向我们的后代解释,当年老爸老妈还干过这样又穷又酷的事。

什么叫“背包客”?

何谓背包客,就是自己(也可能是几个人的小组合)背着背包,自己计划行程路线,自己解决沿途的交通、食宿,甚至有可能会风餐露宿,所以才要背上背包, 自己搞定一切,没有人为你负责。跟团旅游则大不一样,虽然都是出去游山玩水,跟团几乎不用自己管任何事情,只要出发之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即可,交完钱以 后,衣食住行基本有导游包了,全程可以享受保姆式的服务,回来不爽了还可以投诉。两者在经济上肯定有差别,但我看这不是主要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两者的过 程有巨大的区别。 中国人解决好衣食问题也不过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旅游发展大约是跟经济发展是同步的。而背包客的旅游方式则盛行时间不长,最早的背包客是被大多人认为是另类,是自找苦吃,近年来开始成为一种所谓的时尚,但随着时尚元素的介入,背包客的精神也开始慢慢被侵蚀。 背包客提倡的是花最少的钱,走最远的路,看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实施的手段是自助,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贯穿于旅行全程的,一开始的时候,只知道一个大致的目的地,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计划线路,置办装备, 估算行程时间,盘算着手里不多的银子,算计明日又将花费几许等等。背包客出去旅行,不仅仅是去某个地方看风景,旅途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体验。火车汽车毛驴 车,宾馆旅社大车店,清山绿水大漠孤烟,荒郊野岭繁华都市,古道西风高速公路,醉酒高歌风餐露宿,等等等等,旅行的苦与乐都是冷暖自知。买不到票,住不上 宾馆,前方道路坍方,临时改变线路及行程,或者山洪爆发被迫流落在旅途中某个小镇,啃冷馍喝凉水,都可能是旅行的一个重要部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 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反映了多少旅人的思绪。 可能去的目的地是蛮荒所在,还需要有一定的体能,必要的装备,一个人也许不太安全,或者是太寂寞,于是就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在网络没有普及的年代,也许身边没几个朋友愿意跟你去吃苦,于是满世界地找旅伴,车站、旅社门口的留言板, 户外店门口的告示栏,等等地方都留下了背包客寻找旅伴的小字条或涂鸦之作,想找几个旅伴可真难啊。到了后来,才有了去网上发布消息一说,没想到时至今日,背包客成了时尚,某某在网上振臂一呼,应者如云,人虽然是多了,可背包客的精神却越来越淡漠了。 上述林林种种的体验,不是一大群人蜂拥而至某个风景名胜,拍上一张“XX到此一游”照片的旅游所能带来的。它需要的是用心去体会,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双眼去观察,是身与心的体验,不是跟着导游的小旗子走马观花所能了解的。大队人马出行,可能

背包客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它是一种纯粹个性化的旅游方式,能够随心所欲地选择想去的地方,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并能打破常规的游览项目。能自主控制旅游开支,选择适合自己消费水平的旅餐厅就餐投宿。

缺点:采取这种旅游方式必须具有完整的旅行经验或者在旅游地点有亲朋好友接待。否则自己要做大量的准备--自备旅游图、旅游丛书,熟悉旅游地点是景点位置,以及该旅游地区的交通情况。自助旅游还应该提前做行程计划,否则容易错过重要景点。另外它的花费也比较高。

扩展资料:

特别提示

1、太胖的人不要爬太高的山,这样自重大,对身体有伤害。

2、对户外知识不太了解的人,不要盲目跟风去一些过于野的地方。

3、只参加自己身体条件能适应的活动。

4、无论参与活动还是发起活动,都要本着对他人负责的精神。

5、尽可能多地关注同行的“菜鸟”,避免其走弯路,甚至可以起到挽救其生命的作用。

6、制作一张小卡片(最好是防水的塑料卡片),上面写明个人姓名、血型、地址、应急联系电话。

7、为了环保起见,建议大家用毛巾或手绢代替纸巾。尤其是一块大大的方手绢对于女孩子来说,可是有千种妙用,除了擦汗以外,还可装饰用,做围巾或是头巾,或是系在手腕,用起来也更方便。而且一旦遇上状况,还可以撕成条用来做路标,尤其是颜色鲜艳的方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