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旅游5天,大概费用是多少呢?

要看你去哪个城市,三亚就比较贵,酒店每晚都要上千了,如果玩的项目非常多的话,上万都有可能的。最低人均5千吧。如果不是热门的时候去的话能便宜一点,不过穷游也没什么意思,出去旅游就是要享受的,否则旅游会觉得非常累。

二、32.46亿人次!2021年国内旅游数据发布

1月24日,文化和 旅游 部官网发布消息,公布2021年度国内 旅游 数据情况。

根据国内 旅游 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1年,国内 旅游 总人次32.46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67亿,增长12.8%。(恢复到2019年的54.0%。)其中,城镇居民23.42亿人次,增长13.4%;农村居民9.04亿人次,增长11.1%。

国内 旅游 收入( 旅游 总消费)2.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9万亿元,增长31.0%。(恢复到2019年的51.0%。)其中,城镇居民 旅游 消费2.36万亿元,增长31.6%;农村居民 旅游 消费0.55万亿元,增长28.4%。

人均每次 旅游 消费899.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5.14元,增长1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每次 旅游 消费1009.57元,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每次 旅游 消费613.56元,增长15.7%。

三、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

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26523元,增长9.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比上年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9244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比上年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4389元,增长10.1%。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2],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7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923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6401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962元,比上年增长6.5%。

扩展资料: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8元,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6084元,增长8.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2%;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338元,增长3.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2%;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055元,增长8.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3.4%;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281元,增长4.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9%;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862元,增长7.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3%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四、后期疫情下的旅游业怎么样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 旅游 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各个相关行业厂商的营收短期内都出现大幅下降,全球 旅游 行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我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新冠疫苗的量产与使用,为人类战胜疫情带来了希望。与此同时,国内 旅游 行业也迎来了全面复苏期,这也为全球 旅游 行业的复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国内 旅游 行业概况

文化 旅游 部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国内 旅游 抽样调查结果,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减少30.22亿人次,同比下降52.1%。国内 旅游 收入为2.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50万亿元,下降61.1%。城镇居民出游20.65亿人次,下降53.8%;农村居民出游8.14亿人次,下降47.0%。

分季度看,出游人次呈现降幅收窄趋势,其中一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2.95亿人次,同比下降83.4%;二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6.37亿人次,同比下降51.0%;三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10.01亿人次,同比下降34.3%;四季度国内 旅游 人数为9.46亿人次,同比下降32.9%。

从 旅游 花费来看,城镇居民出游花费1.80万亿元,同比下降62.2%;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43万亿元,同比下降55.7%。人均每次出游花费774.1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每次出游花费870.25元,下降18.1%;农村居民人均每次出游花费530.47元,下降16.4%。

数据表明,2020年国内 旅游 行业虽然整体大幅下滑,但也呈现出整体平缓复苏的迹象。

国内 旅游 市场的逐步复苏

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在小长假的带动作用下,第二季度在线度假 旅游 市场交易规模较一季度大幅上涨,初步出现回暖迹象。

2020年下半年,文化和 旅游 部发布《关于推进 旅游 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受相关政策调控,全国各地 旅游 景区的接待游客量承载量上限也由此前的30%上调至50%,应对随后到来的国庆中秋双节,再次把 旅游 景区的接待游客承载量从50%调整为75%。受跨省游恢复、暑假、国庆、中秋等假期的带动,国内 旅游 市场迅速复苏。

在疫情的大环境下,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体,为 旅游 市场的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民航客运量持续恢复性增长,铁路月均发送旅客量逐渐稳定。截止2020年底,在线 旅游 月活用户达1.32亿,已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九成;在线 旅游 平台新增用户量也得到稳定增长。

疫情中文旅产业出现单一化、同质化竞争模式和服务模式,使得文旅和 科技 的融合成为行业变革的大趋势。通过数字化创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高新技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智慧 旅游 服务。以贵州省为例,省文化厅和 旅游 局推动打造的“一码游贵州”项目,囊括贵州全省涉旅数据,助力贵州开启全域智慧 旅游 新模式,为贵州的全域 旅游 注入活力,也为国内 旅游 业增添动力。

市场竞争模式

疫情给 旅游 业带来沉重打击,但2020年 旅游 行业融资额创新高,高达420亿元,在疫情下的行业低谷期,资本抄底 旅游 资产,使得2020年 旅游 业单笔融资金额近4亿元,资本对头部 旅游 资产的争夺异常激烈。主流的在线 旅游 平台也合纵连横,竞争激烈。

2020年中国在线 旅游 交易额较2019年同比下降50.9%,OTA平台占据了市场一半以上份额。

OTA平台以携程遥遥领先占据主导地位,在线 旅游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2020年前三季度,携程在国内营业收入达133.5亿元,占据中国最大在线 旅游 平台地位;美团凭其客户端、PC端等平台入口,低成本的流量方式实现其 旅游 业务的主要入口,是美团在线 旅游 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飞猪背靠阿里,有巨大的流量导入,加之完善的金融服务以及阿里云等强大的技术支持,实力不容小觑。

在疫情防控的统筹、相关政策的调控、市场竞争变化等条件下, 旅游 企业承受了游客中途返程、行前退订和供应商压款等巨大的财务压力。携程、飞猪、马蜂窝等线上旅行商推出了“无损退订”服务,凯撒、众信、春秋、广之旅等旅行社为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平台在疫情期间扮演了行业“稳定器”,在行业复苏期扮演了“加速器”,通过各项举措为市场增添活力,这些良性的改变都对整个 旅游 市场的复苏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动力。

后疫情下的行业变化趋势

智慧、便捷 旅游 。5G、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智慧 旅游 升级。智慧 旅游 的发展,使得文旅和 科技 的融合成为行业变革的大趋势, 旅游 需求和 旅游 供给双升级相互激励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科技 创新将进一步带动智慧 旅游 发展,加速 旅游 业的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适应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乡村 旅游 或成新 时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推动文化和 旅游 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 旅游 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 旅游 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 旅游 和乡村 旅游 。立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乡村振兴无疑会对未来乡村 旅游 提供强大支撑,乡村 旅游 业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步入全面小康 社会 ,民众更加重视文化、 旅游 等精神层面的消费支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 旅游 业拓展了新空间,也为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五、为什么旅游的没有农民,或很少看到农民?

外出旅游,不仅要看心情,更重要的是要看"荷包"。只有"荷包"里有足够的金钱,才可具备旅游的基础。

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增长8.4%,入境旅游人数14531万人次,增长2.9%,出境旅游人数15463万人次,增长3.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收入是不断增长的,增长的幅度还很快。全国旅游收入6.63万亿元,比9年前的2.25万亿元,增长194.7%。

在如此众多的旅游人数中,为什么很少见到农民呢?

1、 农民经济收入低,不能旅游

在我国居民收入中,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从最近10年来看,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农村居民高3倍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19元,相差3.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相差3.8倍。

从表面上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但是,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额,越来越大了。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8元,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7.6%,农村为30.0%。

仅靠农村居民的那点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多数农民是不能旅游的。否则,到外面风光了,回到家将无法保证正常的生活开支。

2、 农民积蓄不足,不敢旅游

据央行公布了一组数据:截止到2019年9月底,我国大陆的居民、企业、机构以及其他各组织的存款总量是176.1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大约有39.77%(约70万亿元人民币)的存款是属于老百姓的个人存款("住户存款")。

按照14亿人口来计算的话,那我国大陆居民的人均存款就约为5万元人民币。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经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虽然中国人均存款在5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是其中约5%的人口(富人),他们的人均存款高达47万元人民币。此外,他们还拥有大量的股票、基金、房产或其他资产。

而95%的人口,他们的平均存款只有约2.4万元人民币,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一群体中也分了两个级别,其中大约是全国人口总量的40%——约5.6亿人口的存款为零。

相当一部分农民每年的收入,减去支出后所剩无几,积蓄并不多。有的遇到家中的大事(婚丧嫁娶、疾病等),还会出现"一夜穷"的现象。因此,他们不敢旅游。

3、 农民节俭意识强,不愿旅游

我国农民是非常淳朴的,他们极其珍惜一分一厘钱的来之不易。先生产,后生活;先安排家用,后安排旅行消费,甚至不安排,已经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