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迎客流高峰,上海商户多重优惠炒火旅游消费,上海旅游消费如何?
国庆黄金周落下帷幕。根据市旅游局统计,国庆七天,本市共接待游客1038万人次,同比增长12%,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实现旅游收入102.9亿元,同比增长11.4%。本市饭店宾馆客房出租率59%,同比基本持平;旅馆招待所客房出租率59.2%,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
十一假日期间,全市纳入国庆假日监测统计的135家旅游景区(点)纍计接待游客737.5万人次,同比增长15.3%,其中,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纍计接待游客16.86万人次,同比增长20%;野生动物园纍计接待游客31.13万人次,同比增长38%;上海科技馆(含上海自然博物馆)纍计接待游客32.28万人次,同比增长18.8%;
本届上海旅游节推出了“上海人游上海”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推荐一批市民休闲好去处,开展乡村民宅体验周、百名旅游达人游上海活动等,为市民休闲度假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庆假期,全市各区推出了“文化民俗”、“都市观光”、“亲近自然”、“乐游农家”四大类60余项假日主题旅游活动,也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从统计中看到,今年上海出境旅游人数跌幅明显,入沪旅游人数呈现微增,而黄浦江滨江、沪郊乡村、各类公园等市民公共空间游客增幅较大。
“建筑可阅读”微旅行成为假日本市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许多游客慕名参与了黄浦江外滩建筑游览,徐汇衡复地区历史风貌建筑“发现之旅”等活动。除了感受二维码“一码进入,多种体验”的建筑旅游导览以外,黄浦江游船上还实现了手机“即拍建筑,即可识别”的智慧旅游。
对标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发展目标,紧跟国际旅游市场发展新趋势,上海“旅游+”实现融合发展。国庆长假期间,文化旅游、购物旅游、主题乐园旅游、邮轮旅游等均实现新增长,带动旅游消费升级。从文化旅游来看,红色旅游是国庆假日旅游的热门项目。中共一大会址纍计接待游客4.83万人次,同比增长32%;龙华烈士陵园纍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同比增长19.51%。
在主题乐园游方面,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野生动物园、欢乐谷等亲子游项目已经成为上海旅游的热门选择。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纍计接待游客40.1万人次;野生动物园纍计接待游客31.13万人次,同比增长38%;欢乐谷纍计接待游客14.17万人次,同比增长38%。
营销刺激对旅游消费行为会带来哪些影响?有何特点
传统的旅游消费行为影响要素从游客的角度分析列举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没有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同时相关旅游企业在进行旅游消费行为分析时难以针对各个因素分别制定营销策略。因为游客进行消费行为的目的即为获得良好的顾客体验,则可以从顾客体验的角度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以游客体验为核心的旅游消费行为的特征分析。首先,游客重视自身体验需求。消费者始终是消费活动的主体,因此,消费者是旅游消费的主角。随着消费者角色的不断变化,消费者对旅游消费的重视程度和服务要求愈高,消费者与企业的互动增强。消费者希望与企业形成一种共创体验环境。其次,游客的旅游目的明确但复杂性提高。游客为了更好的满足自身的旅游体验会在旅游企业提供旅游服务之前已构想好旅游消费的明确要求。游客参与旅游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目的明确的创造活动过程,是旅游消费的主角,旅游企业是旅游消费的配角。
2.游客体验对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影响分析。个体心理因素。
如何刺激女性旅游消费
1.女性消费者购买旅游产品的心理特点
消费行为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起点和基础, 面对旅游消费这种特殊的消费形式, 女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表现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1.1 热衷于自主化、时尚型、个性化产品
在女性旅游市场中,比较活跃的是20~50 岁之间的中青年女性,她们富于幻想、爱好浪漫、喜欢追求“新”、“奇”、“特”的个性化事物。据调查,在众多的旅游方式中,女性最不喜欢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更喜欢自主性较强的旅游项目,如自助游等。尽管自助游要做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要自己预订机票和酒店、制定行程计划等,在男性看来一定很辛苦,但对于女性旅游者来说,处理这些事情是一种乐趣,是她们本身旅游的一部分。另外,由于女性的从众心理,在消费习惯上表现为需要及时了解到和购买到最新商品,这样对旅游产品的时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分别从不同方面分析:
1.1.1 追求个性化的心理
女性消费者往往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和服务, 这在旅游消费上也有强烈体现。现代女性更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个性化旅游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们所选择的已不再是简单的旅行, 更要与众不同, 充分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 这已成为她们旅游消费的重要标准。
1.1.2 追求自主、独立的心理
旅游消费本身就体现了女性追求自主、独立的消费心理, 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女性也更喜欢自主、独立。据调查, 在众多旅游方式中, 女性不喜欢那种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 更喜欢自助旅游, 虽然要做很多前期准备工作, 要自己订机票和酒店, 制定行程计划, 在男性看来很辛苦, 但在女性眼中这些是旅游的一部分, 而且这个过程越辛苦, 越觉得值得。
1.1.3 追求时尚的心理
消费心理受到时尚趋势带动, 女性尤其如此。女性从众心理强, 在消费心理转换速度上与社会同步或超前, 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需要及时了解和购买到最新商品。旅游企业应针对女性特点不断推陈出新, 设计、开发具有新鲜主题的旅游产品。如携程旅行网推出“3 月水样女人”主题游后, 反响出乎意料的强烈, 一些精品线路推出没两天, 即告爆满。
1.2 对价格敏感,注重产品的实惠与细节
挑剔、细致、耐心,在开支上精打细算,在购买时“货比三家”,是女性消费的典型特征。在旅游途中,尽管女性的购物次数要远远的多于男性,但在消费金额上却一直低于男性。传统的中国女性都比较节俭、内敛,同时女性旅游者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必须要兼顾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开支,因此,他们在购买旅游项目上往往精打细算,对物美价廉的产品有着浓厚兴趣。在旅游产品的购买过程中又要“货比三家”,经过反复比较之后才决定购买既经济又实惠的产品。根据女性旅游者的这一系列消费行为特点,旅游企业只有采用灵活的价格策略,推出实惠型的对女性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才可以激发女性旅游者的购买热情。
1.3 对购物较为迷恋
女性是天生的购物狂。购物对每个年龄阶段的女性来说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收入较高的职业女性来说更是如此。女性爱购物的原因有三:
1.3.1 女性爱美
她们热衷于购买各种服装、珠宝、化妆品、香水等,用它们来装扮自己,使自己年轻、漂亮是她们购物的主要目的。
1.3.2 女性拥有多样化的角色
她们集女儿、妻子、母亲、主妇的角色于一身。她们不仅购买女性用品,还购买男性用品、儿童用品、家庭用品等。可见,女性购物具有连带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1.3.3 女性爱炫耀
旅游途中购买的旅游纪念品通常成为她们向相关群体炫耀自己旅游经历的证据,以满足她们受尊重的心理。尽管女性购物市场很广阔,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目前,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在关注着女性购物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空间。针对女性旅游者的产品,把看景、购物和逛街相组合往往是最佳搭配,最能吸引女性旅游者的目光。很多旅行社已经推出了“购物主题游”,如开发出的多条香港旅行线路,在行程安排上就突出了女性最感兴趣的购物环节。
1.4 购买决策易受情感影响
女性喜欢群聚、爱好虚荣、喜欢攀比,她们非常关注自己周围的同事、朋友的生活方式,从众心理强,购买决策易受相关群体的影响。她们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总是习惯性的把相关
群体去过的或曾经介绍过的景点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一方面,她们认为相关群体的亲身经历或介绍值得信赖,购买这样的产品可以降低她们的购买风险;另一方面,她们希望购买与之相关相类似的商品,获得心理上和地位上的平衡。
2.女性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2.1 开发出符合女性消费心理的旅游产品
在营销学中,4PS 营销组合,即产品策略、定价策略、促销策略和销售渠道策略等是营销的核心环节,其中,产品策略位于4P 之首,是营销中的重中之重。旅游是女性消费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女性的众多消费中,选择旅游的比例最高,占28.23%;其次为保健,占27.54%;文学教育居第三,占20.83%;美容居第四,比例为12.91%。因此,吸引更多的女性参与旅行,关键是开发出能够满足女性需要的且具有独特魅力的时尚化、个性化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可通过开通专门的旅游专线,如“保健旅游”、“美容旅游”、“购物旅游”、“修学旅游”等,或在原有的旅游路线中增加这样一些旅游项目,使女性游客在 满足旅游需求的同时她们的其他需求也能得到满足。
另外,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旅游的需求侧重点各有不同,旅游企业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开发出能迎合她们需求的产品。如25 岁以下的女性,浪漫、精力充沛、喜欢交朋结友,可推出浪漫之旅、交朋结友女性旅游专线;25~40 岁女性,年轻,家庭负担较重,孩子小,不能远距离旅行,可设计市内一日游、周边二日游旅游线路供她们选择;40~50 岁女性,基本上已处于空巢阶段,有时间、有金钱、有心情旅游,可为他们设计海滨度假游、温泉游、森林有氧游、欢乐购物游和瑜伽等女性化的美容健身旅游产品;50 岁以上的老人可推出符合老年人的心愿和怀旧情愫的健康产品如生态游、红色旅游以及各种庙会、朝拜游活动等。
2.2 针对女性的不同心理特点,推出不同价位的旅游产品
价格是影响女性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般的女性对价格都非常敏感,购物时“物美价廉”是其基本要求。旅游企业应抓住女性对价格敏感这一心理,制定出灵活的价格策略。
首先,用低价位的旅游产品吸引传统女性。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女性都属于经济型消费者,她们节俭、顾家、善于精打细算,从不愿意在购物时浪费一分钱,对价格及其敏感。经济实惠型产品对这类女性最适合,对于发展成熟的旅游产品,特别是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企业可采用低价格策略,以扩大产品的销售量。
其次,用高价位的的产品迎合虚荣心理较强的女性。很多女性都有着很强的攀比心理,她们认为通过自己所购买产品的价格,可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等。对于已经
形成品牌和有声望的旅游产品,尤其是在购物、美容、探险、漂流等女性感兴趣的方面新推出的独一无二的旅游产品或者项目,旅游企业可针对女性富于幻想、要求变化、尝试新产品的要求制定高价格。
2.3 合理选择促销手段
2.3.1.广告促销
广告是旅游企业最为重要的沟通和促销方式之一。旅游企业根据女性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设计和制造广告,在颜色、语言、图片和载体方面选择适合女性心理特征的广告方式。广告可以是信息式广告或说服性广告。前者为女性旅游者提供他们需要的旅游信息,后者提供他们参与到旅游活动中。
2.3.2 网络促销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增加,开设女性旅游网站为女性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非常重要。对于旅游企业来说,针对女性旅游市场,为其开设女性旅游网站,专门为履行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和旅游咨询服务,同时还在网站上开社论团,让女性旅游者们尽情的讲各自的旅游经历与其他女性分享。开设女性旅游网站与论坛,可以让女性旅游者更多的获得旅游信息,同时还能够是旅游信息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宣传。
2.3.3 直接促销
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特点,决定了对旅游产品进行推销时。而对面的直接促销更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态度,刺激其购买和再次购买的行为。大量的心理分析说明,女性比男性更有感情,在旅游后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情远远高于男性。因此,旅游企业必须做好旅游过程中的感情促销,通过服务人员的亲切、周到、热情的服务,让女性旅游者感到关怀,感受到优质服务。
针对女性旅游产品的促销,主要有:首先,利用电视、广播、杂志等广告媒体把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提前传达给消费者,以影响其购买决策。其次,进行情感促销。女性比男性感性化,一旦对某种产品产生感情,便会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它的忠实顾客,因此,要以高质量的服务,耐心周到的讲解,人性化、女性化的服务设施给女性以人文关怀,引起他们的共鸣。最后,用营业推广的方式引起女性顾客的注意。女性多为经济性消费者,价格需求弹性较大。据调查,有56%的女性会因打折或降价的刺激而购买不需要或不打算购买的商品。因此,企业可以灵活的运用数量折扣或季节折扣等折扣促销方式刺激女性旅游者的购买行为。
2.4 提供女性满意的贴心服务
女性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时对于产品质量的关注并不只集中在饮食、住宿、交通和购物等方面,她们更多关注的是舒适程度以及能否得到细致周到的照顾,所以在旅途中营造一种亲切、友好、互帮互助的旅游氛围,对于女性旅游者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女性旅游者出
游,考虑最多的就是安全问题,导游在服务过程中要力求给予女性顾客一种安全、稳当的感觉。尽量安排成熟、稳重、经验丰富的男性导游去带女性团队,让她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女性游客入住酒店,如果酒店本来就有女性楼层或者无烟楼层,要尽量安排她们在这样的楼层;如果没有女性楼层,一定要尽量将团友安排在同一楼层,便于她们串门和相互照 顾。尽管女性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其开发仍然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针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量身定做的女性旅游产品并不多,旅游企业应该重视这一片细分市场,充分的发挥其潜力。本来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希望对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拉动消费增长为着力点推动旅游市场复苏
一年一度的 旅游 旺季来临,各级政府及文化和 旅游 主管部门、 旅游 行业组织等应在用足、用好各项助企纾困政策的基础上,用更加积极的市场调控手段,激活消费潜力,拉动市场复苏,促进行业恢复发展
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助力稳定经济基本盘和保障改善民生。会议指出,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协同发力、远近兼顾,努力稳定当前消费,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要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恢复发展;抓紧把已出台的餐饮、零售、 旅游 、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地方加大帮扶力度,稳住更多消费服务市场主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连续出台了多项针对小微企业和特困行业市场主体的纾困政策,对因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旅游 、交通、餐饮、零售等服务于人的流动性消费的行业市场恢复存在许多现实困难,今年的形势比上一年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助企纾困和行业复苏政策必须向更加积极的方向主动调整,从帮扶企业与扩大市场两端发力。
一方面通过减费降税、金融输血、缓缴相关费用等手段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创造新需求、启动新消费、扩大新市场,以激活消费市场的方式拉动市场复苏,促进 旅游 等行业恢复发展。
当前正值春季,也是一年一度的 旅游 旺季,各级政府及文化和 旅游 主管部门、 旅游 行业组织等应在用足、用好各项助企纾困政策的基础上,用更加积极的市场调控手段,激活消费潜力,拉动市场复苏,促进行业恢复发展。
旅游 是一种具有弹性特征的生活性消费,正常状态下是按个人闲暇时间和公共假期的分布规律呈现节奏性特征,但受特殊的限制性因素影响则会被阶段性压抑或发生被动性转移。
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传统 旅游 消费受到压抑、市场主体生产和创新能力下降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等的政策、组织和智力优势,用政策引导和调控手段,创新消费,激活市场。
近期,一些地方通过发放文化和 旅游 惠民消费券启动居民文化、休闲、 旅游 消费,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培育壮大智慧产品和服务,促进“智慧+”新型消费。一些地方积极开发城市“微 旅游 ”、乡村休闲游等产品和服务,扩大本地化 旅游 消费。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各地正在精心组织各种活动,满足人们休闲 旅游 需求。地方党委和政府及文化和 旅游 主管部门、 旅游 行业组织要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积极做好赏花休闲游、民俗风情游、农耕体验游、乡村特产购物游等产品综合开发,组织好赏花节、赛诗会、摄影赛等文化休闲活动以及其他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活动,规划好自驾游、徒步游线路的走向、路段、节点的服务与保障。
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市场主体有计划、有组织、有设计的积极作为,可以有效引导新需求、启动新消费、扩大新市场,促进 旅游 市场复苏和行业恢复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各地各部门已经出台了较为系统的助企纾困政策和市场复苏措施,关键是要推动这些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监督考核、注重实效。
一要明确各部门、各领域的任务分工和责任,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要在所有相关部门、领域形成实施细则、推进计划和规范的办理流程,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二要建立政策绩效评估机制,通过绩效评估来科学测评各级和各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效,以便于及时对各项政策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三要建立政策落实监督考核机制,通过监督考核推动各级和各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落地,让所有的政策措施都能够出实效。
拉动旅游消费的策略有哪些
1.减低消费
通过在门票、住宿、娱乐项目等方面进行优惠打折或者免费的手段降低景区游玩的最低消费,以此来吸引消费者。比如推出一些家庭游或朋友游等组团套餐,既保证了游玩人数,也能吸引消费者们的前往。
2.加强宣传
加大景区的广告宣传力度,将景区的风景、特色和服务等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让他们知晓并且愿意前往景区游玩。
3.挖掘临近的潜在消费者
如今疫情期间,的确不便于出远门游玩,那么临近地区游玩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景区可以将消费人群的重心放在景区所在地临近的市、县(区)和乡镇等,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外,还可以通过转发朋友圈多少天就可免费领门票或者免费领小奖品这样的方式增加前来观光的游客。
4.加强合作
可以与一些旅行社合作,保证游客的数量,比如马上就要来临的毕业季,旅行社就可以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相应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