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有哪些要点?

国家旅游局近日确定了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计划每年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从人才、金融、创业等多方面的专项扶持,旅游扶贫项目将不少于1000个,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

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日渐成为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助推器,旅游扶贫的大文章正在徐徐展开。

旅游扶贫,贵在精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旅游资源的价值。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大有作为”。开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不能一刀切,千村一面,而要在“精准扶贫”总的指引之下,立足贫困地区当地旅游资源实际,量身定制,通过扶持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旅游扶贫,重在长远。

开发旅游资源能够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可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但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讲究平衡。这里面强调的,当属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盲目却又没有计划的开发虽会收获短暂的眼前利益,却不利于地区的长远发展;有规划的科学开发,则会让旅游资源充分释放自己的价值,收获更为长远的未来。如何统筹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所有资源开发区都面临的问题。在拥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更为明显。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二者间的平衡,不仅实现不了脱贫的目标,反而会使当地的发展潜力透支殆尽。

旅游扶贫,核心是人。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旅游扶贫,不是开发旅游资源后让当地百姓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而是要以此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符合当地情况的产业链,实现“造血式扶贫”。实现脱贫最需要依靠的是人的力量,同样,脱贫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旅游扶贫,不仅要让人们在物质上脱贫,精神上同样不能贫瘠。扶贫必扶智,旅游扶贫就是要通过旅游业这一个抓手,整合当地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既让当地的人们富“口袋”,也能富“脑袋”,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在发展中收获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旅游扶贫,归根结底是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关键是要通过因地制宜的方法、长远的规划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用好旅游这一剂“药方子”,就能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子”。

做好旅游业,生活奔小康。

消费扶贫的开头作文?

摘要: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找到消费扶贫的利益连接点,贫困群众需要产品有“可销售的渠道”,广大消费者需要消费有“可保证的品质”消费扶贫“人人皆可为”,应该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使之“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发现餐桌上出现了“新菜”——来自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在春节的消费大潮中,消费扶贫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新疆的大枣、河南的野生猕猴桃、湖北的丹江水产……吃上贫困地区的优质特产,既满足了消费升级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

找到消费扶贫的利益连接点,贫困群众需要产品有“可销售的渠道”,广大消费者需要消费有“可保证的品质”

消费扶贫“人人皆可为”,应该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使之“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发现餐桌上出现了“新菜”——来自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在春节的消费大潮中,消费扶贫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新疆的大枣、河南的野生猕猴桃、湖北的丹江水产……吃上贫困地区的优质特产,既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求,更能为贫困群众带来增收效应,消费扶贫可谓一举两得。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我国近14亿人口,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中国人一年吃掉70亿只鸡,有30亿人次到乡村休闲度假。消费市场规模之大,为消费扶贫拓展了空间。往深层看,不同于简单地给钱给物和解决眼前问题,消费扶贫更能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正因如此,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实施消费扶贫”。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是我国创造反贫困奇迹的一大秘诀。消费扶贫,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当然也要发挥这一优势。比如说,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既可以满足单位或个人的消费需求,也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也要看到,消费扶贫本质上是一种“你卖我买”的商品交换行为。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唯有买卖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共赢,消费扶贫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把消费潜力变成脱贫动力。要实现双赢,就要找到双方的利益连接点,贫困群众需要产品有“可销售的渠道”,广大消费者需要消费有“可保证的品质”。

让产品获得“可销售的渠道”,需要政府部门在贫困地区和消费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这就需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让贫困地区的产品真正流动起来。比如说,打通供应链条,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整合产地物流设施资源,可以降低贫困地区产品的物流成本;不断提高贫困人口使用网络的能力,就能更好促进“电商+农产品”商业模式的形成……打通流通梗阻、提升流通效率,才能真正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为消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市场基础。

让消费获得“可保证的品质”,需要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供给侧改革。外界的助推可能会引起一时的消费,但要形成持续的消费效应,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换句话说,特色农产品要追求规模和数量,更要追求品位和质量。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对政府部门而言,需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用制度为特色产品的安全和品质保驾护航;对企业和贫困群众而言,更应坚持诚信原则、品质为先,让特色产品绿色安全,让乡村旅游远离宰客等乱象,推动树立良好口碑、形成长期效应。

换个视角来看,消费扶贫为每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提供了一个机会。贫困地区往往比较偏远,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消费参与到扶贫的过程中。消费扶贫是一个“人人皆可为”的事情,接下来,应该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使之“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这样,就能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查看更多相关

旅游发展对乡村扶贫和振兴的影响作用?

一、基础设施得到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而且有些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业主为了更好的吸引旅客,不断对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增加建设,使农村的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功效进一步加强。

二、地方文化得到传承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改善乡村教育落后的现状。乡村旅游的发展传承了乡村农耕、村俗、服饰、餐馆、祠堂、建筑、民俗等物质和非物质的乡土文化,不断推动着中国乡村的繁荣和强盛。

三、打造宜居的乡村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也是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动力。乡村旅游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上。如果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被污水污染,那么乡村就找不到诗意美好的风景。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还可以提高乡村生态质量,为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发挥强大作用。

四川晟景文旅,围绕景区提升、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三大消费场景下的文旅资源,以资源价值盘活与开发为导向,以“运营前置”的思维,构建起涵盖规划策划、品牌创建、空间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导视设计、文创设计、新媒体运营等服务内容的文旅融合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体系。

请回答旅游促进扶贫主要有五种方式?

旅游促进扶贫主要有以下5种方式:

1、旅游规划向扶贫倾斜。

在实际旅游扶贫中,很多地区在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时,都有着重向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向倾斜。并且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帮扶途径、支持措施和收益安排做出详细计划。

2、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本设施。

乡村旅游扶贫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是花了大力气去执行的。比如乡村道路、水电网、农田灌溉设施、农产品物流设施、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3、乡村旅游与地方文化产业的融合。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有效载体,是乡村旅游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举足轻重,已成为继交通、住宿、餐饮之后的拉动旅游业的重要作用。

4、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的融合。

乡村旅游可以和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帮助农民向职业农民和服务业转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也要用现代的理念传承和保护乡土风情,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将民族村寨、古村古镇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统一起来,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

5、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融合。

将传统农业中的农业生产活动融入到乡村旅游中,比如灌溉、收割、采摘等农事活动,让游客体验农业劳作,充分融入到乡村生活中。

景区带动型扶贫:

主要是利用周边优势景区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贫困地区借助周边已经发展成熟、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景区,与其联合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地区脱贫。

重点利用重点景区辐射效应,通过吸纳剩余劳动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旅游接待等方式,促进景区周边贫困村脱贫致富。坚持以民宿发展为引领,组织开展“民宿走进”活动,搭建增收脱贫新平台。

依托优美山水资源,注重推动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拉动游客增长,力促群众增收。

文旅部: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促进文旅产业复苏

6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文化和旅游行业助企纾困的有关情况。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继续帮扶企业纾困解难,推动行业加快恢复发展。

一是加力推动各项纾困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将在7月开展“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地为文化和旅游企业提供政策精准对接服务,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和创新举措,并加强相关政策储备。

二是进一步加大金融定向支持力度。将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密切合作,不断完善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供给体系,为文化和旅游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为行业恢复发展添劲加力。

三是促进文化和旅游市场加快恢复。将组织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计划,深入开展国内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并进一步发挥重点节庆会展的带动作用,提升旅游企业和行业信心。

四是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创新发展。推动云演播、微旅游、露营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大力培育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型市场主体,提升行业数字化水平,催生新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