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蝶变贵州(二)旅游强省

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

贵州地处内陆又多山无平原,无法像河南一样发展农业

也因交通问题且喀斯特地貌十分脆弱,更无法大力发展工业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

这样的先天不足直接导致了贵州从古至今都经济落后。

贵州长久以来都是靠美丽如画的 旅游 资源,和西电东送的能源资源吃饭。

但从来没有吃饱过。

随着这些年高铁的开通。

以及高速路网的铺设,2015年,贵州成为了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还出现了很多人造奇迹,贵州被称为世界桥梁博物馆,这里有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等。

交通的发展把贵州变成了“公路上的平原”

原来限制 旅游 的交通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旅游 资源得到了巨大的释放。

贵州如诗如画的美景被更多人看到。

这里 有全世界最大的瀑布群,黄果树瀑布;

有比人类 历史 还 长的高 山 ,14亿年的梵净山;

有世界最大的竹林,赤水竹海;

有 世界第一的溶洞,织金洞......

贵州就像一个生态州,奇峰峻岭、河网密布、有喀斯特地貌,还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

“十三五”以来,全省 旅游 接待人次和 旅游 总收入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井喷式增长。

这几年来,贵州长期霸榜 旅游 方面各类排行榜。

在中国甚至在国外,要 旅游 必考虑贵州。

我有很多省外的朋友都说要来 旅游 ,说来了要喝茅台,但他们不知道,在贵州茅台也不是随便就喝的啊!

目前贵州 旅游 产业GDP占比11%左右,预计2022年占比12%以上,全国也就5%,贵州是不折不扣的 旅游 大省。

这些年也通过 旅游 强省,GDP排名的提升离不开 旅游 产业的贡献。

四十载沧海巨变,四十载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40年,

贵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贵州速度”“贵州奇迹”。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

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今天的贵州不再垫底,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

今后的贵州,未来可期。

二、哪里有贵州近五年的民俗旅游的收入数据和占贵州总旅游收入的比重

11年 贵州旅游收入 全国排名十六

记者昨日从省旅游局获悉,贵州旅游五年累计投入已达160亿元,贵州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贵州旅游总收入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由五年前的23位上升为目前的16位。

据悉,我省已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合作,全面启动世行贷款项目。世界旅游组织与国家旅游局同时出资支持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开发旅游手工艺品,省内外一些大型企业及金融机构也出资投入贵州旅游建设。目前,贵州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已达6.6%,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9.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已近百万人。--转

三、贵州近两年的经济状况如何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据测算,上半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46.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高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12.2%,第三产业增长8.9%。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要求。

综观上半年经济的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业经济的平稳增长,为上半年经济增长贡献0.5个百分点。

全省农业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夏粮出现一定程度减产、油菜籽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农业增加值增长3%,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果。

第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分别为上半年经济增长直接贡献4.2和1.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3.6亿元,同比增长12.8%,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轻工业增长10%,重工业增长13.8%,均保持较快增长。煤炭、铁合金、铝等产品销售形势较好,6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累计为98.6%,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产销率的提高,为工业经济效益状况的明显改善,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1-6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总额10.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2%。

由于“西电东送”建设力度不减,部分重大建设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大幅增长。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8.72亿元,同比增长40.4%;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5.96亿元,同比增长35.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9.28亿元,同比增长41.6%。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进度加快。1-6月,全省用于电力的建设投资同比增长42.4%,比去年同期增长幅度高28.2个百分点。

第三,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使第三产业为经济增长贡献3.4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83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我省虽然未发生非典疫情,但非典对旅游、航空、铁路和公路客运等行业造成较大影响,上半年旅游总收入仅为26.92亿元,同比下降32.3%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

全省实现进出口总值4.08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其中出口2.33亿美元,增长13.5%;进口1.75亿美元,增长64.2%,增幅比上年同期均有较大提高。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38.1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收入增长主要原因是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增加幅度较大。

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08.2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31元,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农民现金收入增幅下落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上年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大部分地区由于粮食等农产品减产,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减少;二是土地征用补偿的收入下降,上半年农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同比减少了44.8%。

第四,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上半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11.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6.5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4%和22.7%。财政总支出为119.52元,同比增长11.9%。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银行贷款增加。6月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1546.98亿元,比年初增加142.81亿元。

第五,价格回升,一定程度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今年以来,受鲜菜、鲜果、粮油及部分服务项目价格上涨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开始逐月回升。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0.1%。由于投资强力拉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5%。

二、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要高度重视“非典”的滞后影响

总体上看,“非典”疫情对我省上半年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不明显,经初步测算,影响GDP增长0.3个百分点左右。但它对我省经济产生的滞后影响需予以重视,特别是对生产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据省企业调查队于5月底在全省范围进行的快速调查,47.5%的企业认为影响时间会持续3个月以上。

(二)高度“三农”问题

一是旱情较重影响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今年我省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受灾较重的地区夏粮减产达近3成,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粮食产量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两年减产,力争和确保全年粮食的增产,是一个必须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是农资价格问题。今年以来,我省农资特别是化肥价格上涨幅度大,至5月底,尿素价格每包同比上涨8元。尿素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的增产,农民投入成本的降低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是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问题。由于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减产,我省农民出售农产品减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幅回落。另外,“非典”也给农民收入造成了一定影响。据省农调队对32个县劳动力回流的调查,截止5月15日全省反乡民工人数30多万,其中39.3%的民工是因“非典”而返回的。我省民工回乡人数虽只占外出民工人数的10%,但在疫区的民工由于企业减产或歇业等原因,收入有所下降。

(三)电力等部分生产要素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近年来,我省电力工业以“西电东送”为契机发展很快,去年末,全省装机容量达到590万千瓦,今年以来又有4台新机组共102万千瓦投产,到五月底,贵州电网装机容量已接近700万千瓦。但由于向外输电大幅上升和省内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双重压力,电力生产供不应求的矛盾较为突出。据了解,全省九个市(州、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业用电紧张情况,不少地方仍出现拉闸限电现象。供电不足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制约影响较大,要千方百计协调好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

(四)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据对二季度城镇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达7.9%,比上年末上升1.17个百分点,增加失业人口5.3万人。特别是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就业,再加上历年沉淀没有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3.1万人左右,使得就业形势显得更为严峻。

三、对全年经济的看法

今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全省经济工作力度继续加大,经济运行将会出现进一步向好的态势,经过努力,全年经济增长9%的预期目标可望实现。

农业方面。农业下半年的形势若不出现意外,可能好于上半年。大秋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加之端午前降雨量充足,大秋作物基本实现满栽满插,烤烟又完成种植合同,如无大的自然灾害,农业可望获得丰收;畜牧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预计今年农业增加值可望实现全年增长目标。

工业方面,随着水电生产的逐步恢复,特别是下半年还有6到7台新机组投产,电力问题能够在9月份得到缓解,工业预期目标有望实现。

投资方面,如果在建项目后续资金有保障,新增项目能够顺利推进,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的大中型项目能按计划开工建设,全年投资建设将会有良好的表现,实现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是可期的。

第三产业方面。上半年非典影响了旅游、餐饮等部分行业,由于这些行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小,不会对第三产业增速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下半年如果没有大的调资政策出台,第三产业要实现全年预期目标难度较大。

围绕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加强水稻、玉米、烤烟、大豆等秋收作物的田间管理,确保农作物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气象部门加强适时监测,在目前的降水集中期,各级要注意防治洪涝灾害以及水灾之后可能出现的伏旱;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二是协调好电力部门与其他工业企业的关系,帮助重点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解决好企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效益的改善。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避免盲目生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随着非典的控制,要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要下大力气抓好现有工业品市场的巩固和扩大工作,继续巩固和提高工业产销水平。

三是要抓住贵州未发生非典的机遇,及时启动旅游市场,以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四、贵州省2015年旅游收入达多少

贵州省招生委员会24日审定了贵州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第一批本科理工类453分,文史类543分。

第二批本科理工类372分,文史类472。

第三批本科理工类345分,文史类438分。

高职(专科)理工类200分,文史类220分。

五、2015年10月8日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5年国庆假日旅游统计报告》

2015年国庆假期今天结束。假日期间,各级旅游部门高度重视、共同努力,认真落实责任,突出抓好旅游安全、市场调控和政府公共服务。旅游市场供需两旺,运行秩序整体平稳,人民群众又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喜庆的国庆长假,较好地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假日期间,国家旅游局首次启动和实施了最大承载量和高峰限流措施,主动调控效果显现,旅游安全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9月30日12时至10月7日17时,国家旅游局未接到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假日旅游安全创造新记录。

一、旅游市场繁荣,整体供需两旺

假日期间,国庆节旅游消费集中释放,居民出游热情活跃。全国各省市发挥本地旅游资源优势,挖掘打造旅游亮点,扩大旅游产品供给,活跃假日旅游市场氛围,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主题活动。2015年国庆假日期间,北京共接待游客1151.6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总收入83.1亿元,同比增长7.1%。吉林省共接待游客1001.45万人次,同比增长19.6%;实现旅游收入59.45亿元,同比增长28.5%。山东省共接待游客5139.1万人次,同比增长8.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2.1亿元,同比增长12.8%。湖南省旅游人数突破3700万人次,同比增长7.58%;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7.98%。甘肃省共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8%;实现旅游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16.5%。江苏全省纳入统计的10家重点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25.80万人次,同比增长8.4%;门票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2.2 %。湖北省共接待游客3517.05万人次,增长11.07%;旅游收入165.9亿元,同比增长12.48%。国庆期间,纳入监测的在线旅行商的交易总量平均增长134.7%。

出境游需求旺盛。日本、韩国、泰国等周边国家出境游市场火爆,美、俄、法、意等长线游大幅增长。据韩国旅游发展局统计,赴韩中国游客增长了30%。据日本领事机构数据显示,广州9月发放赴日签证数量同比增加40%。1至6日,内地赴港旅客为100.1万人次,同比增长3.26%;内地赴澳旅客为79.97万人次,同比增长6.3%。据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通报,1至7日大陆赴台游客总数突破9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2成。北京、浙江、上海为最主要出境游客源地。

二、旅游方式多元,拉动消费明显

游客出行需求呈多样化,城市休闲、乡村旅游最受欢迎,假日旅游方式已从传统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变,旅游拉动消费作用明显。 1至6日,全国铁路系统共发送旅客6279.2万人次,同比上涨8.8%,客票收入35.4亿元,同比上涨18.5%;民航系统共发送旅客763万人次,同比上涨10.0%。散客自驾游、自由行成为主流。黑龙江部分城市自由行比例占七成以上,预订一日游、门票、交通用车等服务的比例明显增长;1至5日,辽宁高速公路通行小轿车474万辆次,同比增长15.6%,驶入大连市自驾游车辆同比增长11.5%;福建泉州自驾游比例达到83%以上;承德散客游客占72%,游客多选择自驾方式;江西庐山自驾进山车辆达2.8万余台,自驾游客占游客总量近九成。休闲旅游表现抢眼。北京乡村旅游收入约4.1亿元,同比增长6.8%;上海商旅文体联动,有效地促进了本地商业消费,427家大中型商业企业“中秋”、“十一”期间共实现营业额133.8亿元,同比增长10.3%。广东旅游虽受台风影响,但温泉旅游热度不减,揭阳京明温泉、清远聚龙湾温泉接待游客同比增长60%至70%,康桥温泉同比上涨40%,颐和温泉城前四天共接待游客4千余人;江苏参与运河生态游、运河古镇游、运河水上游的人次突破20万;海南省高档度假酒店、特色酒店入住率维持较高水平,海棠湾旅游饭店平均入住率为85.94%,亚龙湾平均入住率为81.06%。文化旅游深受欢迎。天津“听茶馆相声”深受各地游客欢迎,节日期间“名流茶馆”接待游客近2万余人,其中外地观众达90%,北京、河北观众占75%以上;沈阳故宫博物院、张氏帅府(金融)博物馆在10月3日当天接待游客分别为2.7万人和1.7万人,均创历史新高。红色旅游持续火爆。湖南韶山、岳麓山—橘子洲、芷江受降旧址等红色旅游景区游人如织,岳麓山—橘子洲景区每天接待10万人次以上,韶山每天接待约8万人。假日前5天,贵州遵义累计接待红色旅游游客84.8万人次,同比增长22.8%。

三、旅游+互联网,公共服务升级

假日期间,政府部门利用新技术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升级,景点景区智能化程度提高,在线旅游企业预定量上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整体提高假日旅游服务效率,游客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四川旅游部门将北斗卫星系统融入旅游应急救援平台,加强同公安、交通、国土、气象、地理测绘等部门数据共享,提高旅游安全保障水平;江苏旅游部门首次采用大数据及时进行全省实时客流、游客来源地分布、游客属性、停留时长、客流对比,每天分四个时段向社会发布旅游景区游客舒适度信息;大连推出的电子票业务覆盖30多家主要景区,假日前6天销售电子票3万多张,“智慧旅游”新玩法被市民和游客认可;九寨沟景区、黄龙景区网络预售门票占景区总售出门票40%以上。

四、市场秩序好转,旅游形象提升

各级旅游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市场安全有序。节前,国家旅游局出台了系列措施保障假日旅游市场平稳运行,对 “不合理低价游”和“欺骗、强制旅游购物”等行为出重拳打击、开展倡导文明旅游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倡议全国 5A、4A级景区带头不上涨门票价格等等,并在节日期间联合公安部、工商总局、商务部、质检总局等四部委在云南开展了旅游市场专项督查,得到全国各级旅游部门积极响应。江苏、黑龙江、四川、广东、湖南等省市纷纷在节日期间组织各级旅游主管部门派出检查组,对旅行社、旅游景区点、旅游购物场所、酒店等进行检查,及时排除隐患,督促整改落实,确保了旅游市场繁荣有序和“安全、秩序、质量、效益”。

五、实施最高承载量管理,主动调控效果显现。

节日期间,部分热点A级景区根据国家旅游局统一部署,实施了游客最大承载量限流、分流措施。故宫每日接待量限定在8万人次,与历史最高日接待18万人次相比,七天游客较为均衡合理。各省实施景区承载量管理,积极引导了游客分流。假日期间,各景区游客量均衡增长,部分传统热点景区游客数量得到控制。受主动调控措施作用,纳入国家旅游局监测的125个传统热点景区接待游客量均未出现往年无序暴涨的现象,七天共接待游客2962.17万人次,门票收入15.88亿元。景区安全得到保障,游客游览舒适度提高。

六、旅游志愿者上岗,文明旅游风渐行。

国庆期间,全国29个盛自治区、直辖市的176个城市的首批数万名旅游志愿者在各大景区上岗,为游客免费提供景区讲解、医疗救援、维护景区秩序等服务。北京旅游志愿者在前门、故宫、王府井、颐和园、恭王府等游客集中的旅游集散地开展志愿服务。湖南全省组织1.2万多人次参加旅游志愿服务行动,其中长沙、张家界、岳阳和韶山、南岳等地都组织千人次以上。陕西文明志愿者发放资料2万余份,劝导游客不文明行为500余次。四川省乐山市23个青年文明志愿服务岗共服务游客9370余人次、服务市民及其他人员2358余人,开展志愿服务内容4396次。福建泉州泉州市向游客发放宣传册累计5万余份。

六、贵州历年旅游人数和收入

2002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200万人次 全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06.43亿元,比上年增长30.7%。

2003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835.21万

旅游业发展受到非典疫情影响,旅游人数出现下降。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835.2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6.6%;接待境外旅游人数7.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6.2%,其中外国人2.4万人次,下降71.6%,港、澳、台同胞5.3万人次,下降63.1%。

2004年旅游人数为2480.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2%;实现旅游总收入167.6亿元

2005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2762万人次,同比增长19.55%。

2006年,全省接待人数4747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51.8%,实现旅游收入387亿元,比2005年增长54.1%。

2007年,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6262.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9%,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8%;实现旅游总收入5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