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三章
①符号 : 信号和象征符
(语言包括再现语言的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
信号特点:1.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关系,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直接通常具有一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物理信息)
象征符特点: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即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附近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都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他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象征符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且具有表像和概念功能。)
分为 :示现型征服,论述型象征符认知,认知型象征服和价值形象征服 。
(考察人类如何通过象征符的传播实现社会互动式传播学研究重点。)
符号的基本功能: 1.第一项基本功能是表述和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及交流精神。内容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就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和其他符号的活动,符华解读就是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述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2.第二项基本功能就是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播和保存的。 3.第三项基本功能就是思考,引发思维活动。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能在思考之际,首先要有思考的对象和关于对象事物知识,这些都是以形象表象和概念的符号形式存以人脑之中的,因此思考本身也是一个操作符号,并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②意义:从社会传播学的角度,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不断的在实践社会中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意义的交换前提 :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共通意义空间是一是指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的符号含义有共同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接近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
符号意义 :1 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新意义(北极熊是指生活在北极的一种凶猛的哺乳动物。冷战时期,他成为当时某个推行霸权主义的北方大国代名词。2.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人这个概念可以外延列举为男人,女人,中国人,而它的内涵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动物和植物。)
符号意义的暧昧性:语言符号的模糊 和 多义性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 受传者的意义 情景意义
③社会信息是有符号和意义构成的,人类区别于动物信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类能够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
米德《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类“解释”(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张某向李某发出了一封信,劝说李某接受某个主张,在这里信中使用的文字是张某发出的符号,文字表达的内容及其意图构成了张某的意义。另一方面,李某收到信后要阅读信的内容,理解性中的字面意义,还要推测张某的为什么提这个建议,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所有构成的李某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张某李某的意义活动产生交流和碰撞,作为互动的结果,张某建议或者被接受或者被拒绝,因此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④ 米德 主我与客我理论
主我就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意义交换才能得到。主我和客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的作用于社会,个人一旦参加了保障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的协作性社会关系,就可以作为能动性主体参与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创造。个人和社会相互制约关系。
文化的象征化 :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象征符,包括街头的路边的建筑物上的,交通工具上的等等,无论走到哪里,它们都会以视觉,听觉,触觉的符号形式将我们包围之中。现代人正在把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消费文化。消费为例,现在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物质的消费变成精神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的意境。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越来越体现手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特点略突出,商品服务的流行性越来越强,流行周期越越短。
原因 :1.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新”意味着创造性,个性化,时代性,这些事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2.大传播媒介和技术普及为众多人参与象征符号创作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手段。
旅游消费是符号消费吗
旅游消费是典型的符号化消费。旅游符号价值产生于旅游资源多重属性与旅游者多元需求的有效对接,依赖想象、理念、文化、艺术、情感等非物质元素的注入,创意因此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论述我国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的表现
2003年第5期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
与消费行为变化趋势分析【摘 要】 ,不仅使工农业产品产量与品种不断增加,、高级化的方向转变。在,对于正确地引导消费、制定适合国情的产业政策与消费导向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消费观念 消费主义 消费时尚【中图分类号】 F71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728(2003)05-0027-0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农业产品产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同时受西方国家消费观念的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 一、消费者从追求产品的经久耐用到求新求异与追求时尚
在商品短缺时代,中国人养成了一种节俭的生活习惯,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大多数国民所持有的消费观念,生活的俭朴被人们视为美德。然而在今天,上述消费习惯已经被广大年轻人(无论目前是否已经富裕起来)视为一种保守落后的生活方式。相反,追求时尚、求新、求异已成为大多数消费者主导自身消费行为的准则。
上述消费观念的转变主要源自于三个主要因素的变化:第一,国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产品产量迅速增加,客观上就要求消费者增加购买扩大消费,尽快地抛弃旧产品以购买新产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个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被迫加快了本企业新产品研制开发的速度,在市场上不断地推出新产品。这一方面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也人为地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为推销产品,往往借助广告向消费者推销一些新概念(或者说
),甚至“绿色”是制造“时尚”、“环保”、“生态”也成为企业促销所借助的概念。市场上令人眼花缭乱的
新产品与各种各样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的概念宣传,
对消费者无疑是一种诱惑。特别是当产品生产过剩,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商家打折、降价更是吸引消费者花掉手中的钱,以购买更多的商品。所以,可以认为生产者引领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第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实现大规模与追求时尚的消费提供了可能性。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从改革开放至今大致增长了17-20倍,即使在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后,城乡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水平也相应地提高了近10倍。在人们手中货币的持有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消费向着大型化、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也就成为必然。第三,受西方国家消费观念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正在逐渐放弃节俭的生活习惯,以追求与西方国家相同的生活方式,即有钱就花,及时行乐。尽管时至今日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从国家还是从国民来讲都算不上富裕,与今日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但是国民的消费观念却在向发达国家看齐。
二、象征消费与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兴起
在商品经济社会,消费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正如人们吃饭穿衣首先是满足生理需要。但当商品极大丰富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消费就具有了一种超出维持基本生存的新功能,即社会的表现功能。换句话说,消费者可以通过其消费的商品种类、档次表达自己的主观意义与客观信息(例如消费行为可以表达消费者的品位、认
27同、身份、地位、倾向、态度、信念、荣耀、情调、个性等等)。由此消费成为了表达某种意义的符号,被符号化了。也可以说,消费具有了象征性。由于消费存在社会表现功能,一方面商家为了促销借助媒体不断地赋予消费以“幸福”、“自信”、“成功”、“美好生活”、“潇洒”、“现代”、“青春”等符号意义,以“操纵”消费者为追求上述“意义”进行购买与消费;另一方面,金钱和与之相应的消费力在消费社会里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驱使消费者刻意追求消费的表现功能,甚至以高消费、奢侈消费、位。的宾馆饭店,。。
1/3页
2021-01-04
1.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基本的特征。
4.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
5.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人类面对面交流,说话眼神),再现的媒介系统(接收者不需要物体,绘画文字印刷),机器媒介系统(两者都需要机器,影视广播)。
6.信号:信号与其表现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信号与其表现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7.象征符: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象征符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作的,这代表象征符与其代表的事物之前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8.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说明(通过符号来交流精神内容,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传达(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化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无法得到保存和流传的);思考(引发思考,有了符号思考时才会有具体的对象,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纵一个符号并且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9.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者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0.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11.意义交换的前提:交换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种含义: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的共通的理解;大体一致或者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12.伯德利亚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产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说得通俗点,即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
13.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完整的意义的信息。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反馈:指的是受传者接到讯息的反应或者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14.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5W模式。
15.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16.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17.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不止语言,还有眼神,动作)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传播情境的不同,同一句话在书面和语气情境中的意思会有偏差。)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还是受社会关系的影响如夫妻和父子,但是传播关系的建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18.姿态的传播功能:
强调语言。
补充语言。
代替语言。
控制语言
表达超语言的含义。
19.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20.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结构性压力。如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危机状况。
触发性事件。突发事件或者突然的信息刺激。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在政府信息封锁的情况下,相比新闻的报道,大家更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
21.流言的特点:
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相信”或“确信”所传播的言论或者消息是“事实”。
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
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信件或敏感的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唤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
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确凿的证据。
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24.大众传播的定义: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5.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付费)。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报刊电视这些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6.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环境是不断发展的要时刻掌握动静,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延续社会的文化传播。)
27. 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28.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1)(美)李普曼《自由与新闻》、《舆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
(2)①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因此人们的行为 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的反应。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②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 环境产生影响。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 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29.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即人的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30.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1)理论意义:
①开拓了从媒介技术手段发现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唯物论观点---信息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②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的媒介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③地球村的语言符合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2)局限性(强调了人的生物延伸性,而不是人的社会延伸性):
①强调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社会因素的作用
②其理论强调人被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
③其理论依据集中在媒介对人的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忽略了人的理性活动。
31.传媒的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广告收益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主要体现为报纸的发行量或者广播电视的收视率。
32. 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
(1)(美)库尔特卢因,“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2)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gate-keeping)模式: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有闻必录”,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受众接受到的新闻只是少数。
(3)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盖尔顿和鲁治):时间跨度;强度或阀限价值(重要性);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意料性;连续性;媒介内容的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新闻筛选三前提:①附加性前提—新闻要素多;②补偿性前提—某些要素较突出;③排除性前提—新闻要素含量偏低则不太可能入选。所以,新闻价值或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
(4)“把关”实质:“把关”是个复杂过程,既要分析新闻价值,也要考虑政、经和意识形态因素。原因:①大众传媒依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加工活动;②新闻选择受经营目标、受众需求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与媒介方针、利益一致的内容易入选;③“把关”是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33.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1)主要原理原则: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了人身攻击之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收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4.社会责任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委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
(1)背景原因:
①进入20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②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全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共受传者的权利。
③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
(2)理论内容:
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的法律和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3)作用: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规范媒介行为、缓解社会矛盾方面,是能够产生一些效果的。
(4)态度:对待西方新闻理论,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加以具体分析,既不应全盘照搬,盲目崇拜,也不应一概排斥,全盘否定。
35.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行动,但是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关系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
(2)作为“市场”的受众: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
A把受众看成市场或者消费者的基础:
①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
②使自己的产品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者交换价值。
③各传媒机构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B如何看待“受众即市场”这一观点:
①“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等特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某些行为的特点。
②但从传播学的角度讲,这个概念是不完善的。
麦克卢汉指出:
1)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