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和改善人们消费状况?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本途径。为此,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和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努力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地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要充分考虑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探索建立补贴水平与农资价格变化联动机制。良种补贴要扩大区域和品种范围。农机具购置补贴要提高单机补贴额度,扩大补贴实施范围,增加补贴机具种类。稳定和完善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支持生猪、奶业和油料生产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统筹研究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保费补贴办法。继续直接补助退耕农户,建立专项资金,加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和后续产业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研究提高扶贫标准,探索建立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帮助务农农民普遍兼业,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力度促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对农村中小学免费教科书的补助标准,落实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进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分配办法,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门槛,改进贷款抵押办法,发展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二要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这是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比重的主要途径。
1. 加大对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的调节力度。尽快制定工资法律法规,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工资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切实保证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提高而增长。抓紧研究制定《企业工资条例》,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工资支付重点监控制度和欠薪报告制度,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
2. 健全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把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提高低收入职工收入水平的重要措施,纳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力抓好落实。国家有关部门要规范最低工资的内涵和计算方法,依据各地经济发展、物价水平情况及时制定、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将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因素纳入其中,对各地制定、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加强监督检查。
3. 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快形成劳动关系三方通过集体协商共同决定工资水平的机制,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4. 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加强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的监管和指导,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服务,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参考。建立劳动定额标准管理体制,加强对企业劳动定额和工时劳动标准的科学管理和监督,完善特殊工时审批办法,实行动态监管,推动落实艰苦岗位津贴制度。
5. 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监管,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度,完善上市国有金融企业股权激励制度,合理调节国有企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差距。
三要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从今年1月1日起,再连续三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好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应继续对财政确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予以适当支持。同时,应将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四要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好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稳定居民消费预期,解除消费后顾之忧,扩大即期消费。继续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发展城市社区商业零售、餐饮、住宿、物业管理,推进网上购物、邮购等新型消费方式。拓宽服务消费领域,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具有公益性质的场所实行低收费,逐步过渡到免费开放。扩大通信、旅游、休闲、健身等热点消费,引导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消费。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以及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
1、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1)当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最直接的因素。(2)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必须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3)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要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必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3、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4、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心理和消费观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5、分配制度是影响居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6、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三、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根据人教版的《经济生活》第20页有以下说法:
居民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这是根本途径。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预期未来有减少收入或者失业的风险时,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因此,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达,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因此,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缩小各行业及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因此,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
四、桂林旅游业发达为什么消费水平低
旅游业发达是因为自然风光秀丽并由此造就了其独特人文环境。不仅在桂林,全国很多旅游景点周边都有桂林人开办的商铺酒店等设施。
经济发展水平低是事实,我觉得原因首先是自身定位一直不明确,政策的实施过于带有领导班子特色,导致一走一换,不稳定。
第二,过于依赖自然环境,局限了视野;
第三,跟桂林的生活状态有关,桂林的生活给人感觉是一种淡淡de悠闲,很多游客不赞同这点是因为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家问问长期居住与此的外地人(例如外地大学生)就知道了。没有不赞同这一点的
第四,产业不平衡,这点跟第一点有直接关系;
第五,地方收入不能很好的藏富于民,这跟中国集权式行政划分有关,收入被上缴后没有很好的反馈回来。这点全国都是,一个省往往只有省会发达亮丽,其他城市有特色的不多。
五、从我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对国民经济会产生怎样影响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摘要]中共十六大对刚迈进21世纪的作出了两个清晰而准确的基本判断: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从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关键词];国内外环境;机遇和挑战刚迈入21世纪之时,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确地作出两个基本判断: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人深刻地理解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必将在前进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记自己的历史任务,必将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动摇。从上述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一)发展需求劲头足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老四件”(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持续了几十年,80年代逐步兴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高级音响)现在已司空见惯,进入21世纪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车、通讯、旅游)正迅猛发展。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开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达7180元,增长达3.3倍;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开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达2185元,增长4倍多。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据2005年12月经济普查第三号公报发布,我国2004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为13.1%,第二产业为46.3%,第三产业为40.7%。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仍未达到完全合理和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动作,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二)发展基础较好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2006-7-2516:25jerry(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一)两个基本情况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二)七大主要问题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就提出来了,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2006-7-2516:25jerry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作者:陈雪薇(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