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问有谁知道2004年广西的国内旅游收入是多少?
2004年,我区国内旅游业呈恢复性增长并超过2002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全区国内游客人数5517.51万人次,同比增长21.52%,其中国内旅游者(过夜)4047.60万人次,国内一日游游客(不过夜)1469.91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231.11亿元,同比增长19.52%,其中国内旅游者收入196.76亿元,国内一日游游客收入34.35亿元。
本篇文章来源于 广西旅游在线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二、广西近年经济,文化上有什么
生产总值4801.9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240元财政收入568.0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42.2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728.5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6.0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0.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 66.74亿美元境外旅游者人数167.64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4亿美元国内游客人数7399.67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334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71.86亿元1999年至200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9年的28.39:35.62:35.99调整为24.4:38.8:36.8。 一、桂南经济区: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桂南经济区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及其辖县。该区域土地总面积42473平方公里,占全区的17.94%;2004年末总人口1220.58万人,占全区的25%;地区生产总值1014.83亿元,占全区的30.57%;财政收入108.48亿元,占全区的26.87%。1999至2004年,该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5%,高于全区1.3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79%,均居各经济区之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9.7:27.35:42.95调整为2004年的24.07 :31.19:44.74。 二、桂中经济区:现代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桂中经济区包括柳州市和来宾市及其辖县。该区域土地总面积32028平方公里,占全区的13.5%;2004年末总人口599.64万人,占全区的12.27%;地区生产总值548.97亿元,占全区的16.53%;财政收入81.47亿元,占全区的20.18%。1999年至2004年间,该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9%,增幅列全区榜首;三次产业结构由25.77:38.79:35.44调整为20.67:48.7:30.63。 三、桂北经济区:旅游业成为经济支柱,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桂北经济区由桂林市及其辖县构成。该区域土地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占全区的11.75%;2004年末总人口493.88万人,占全区的10.1%;地区生产总值457.11亿元,占全区的13.77%;财政收入42.74亿元,占全区的10.59%。该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9年276.3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57.11亿元,年均增长8.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由34.62:30.49:34.89调整为26:37.2:36.8。 四、桂东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企业和现代农业取得较大进展 四、桂东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企业和现代农业取得较大进展 桂东经济区包括贵港市、玉林市、梧州市和贺州市。该区域土地总面积47887平方公里,占全区的20.23%;2004年末总人口1583.18万人,占全区的32.4%;地区生产总值801.36亿元,占全区的24.14%;财政收入66.16亿元,占全区的16.39%。1999年到2004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由40.91:27.59:31.5调整为32.25:36.33:31.42。 五、桂西经济区:有色金属基地、水电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山地种养业加快发展 桂西经济区包括河池市、百色市和崇左市。该区域土地总面积87024平方公里,占全区的36.77%;2004年末总人口984.35万人,占全区的20.13%;地区生产总值509.34亿元,占全区的15.34%;财政收入59.66亿元,占全区的14.78%。1999年到2004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6%。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37.95:29.55:32.5调整为2004年的32.14:36.18:31.68。
呵呵,楼主把俺全能找到的给你研究,字数你自己控制吧.....
三、广西有什么变化
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广西壮族自治区把“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作为新时代广西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把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作为广西改革发展的主线,加快推动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生产总值从自治区成立之初的24.5亿元,到2011年突破1万亿元,再到2018年突破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自治区成立之初,广西产业基础极为薄弱。
现在,已经拥有食品、汽车、机械等10个千亿元产业,其中汽车年产超过200万辆,在全国占有重要一席。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高铁动车运营里程1771公里,通达区内12个市和周边所有省份,91%的县通了高速公路,沿海和内河港口年吞吐能力分别达2.5亿吨、1.1亿吨。
2、开放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深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不断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合作,连续成功举办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
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国家重点开放战略务实推进,广西在“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独特作用日益凸显。
3、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聚集深度极度贫困地区,举全区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2012年至2018年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5万人,年均减贫11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降至3.7%。
2016—2018年连续三年在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得“综合评价好”等次。民生建设扎实推进,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436元和12435元,实现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
4、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着力推进沿海沿江沿边三大区域协调发展、联动发展。不断释放“海”的潜力,北部湾经济区四市自2008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以不到广西五分之一的面积、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四成的财政收入、近五成的外贸总量。
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着力激发“江”的活力,2018年西江经济带沿江七市经济总量达1.2万亿元,逐步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带;精心做足“边”的文章,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实施,沿边经济带加快打造,边境地区繁荣发展、和谐稳定、巩固安宁。
5、改革创新硕果累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1400多项重大改革措施,行政审批、商事制度、财税体制、降本减负、国资国企等一批重大改革取得突破,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连续多年稳居西部和边境省份前列。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拥有量增长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6、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2年至2018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4.1%,2018年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1.6%。
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位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排全国前列,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方向目标路径明确 广西呈现加快发展良好局面
鹿心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根据全区干部群众的建议,确立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十六字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了广西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全区上下呈现出担当实干、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思想再解放。重点破因循守旧思想、立改革创新思想,破封闭狭隘思想、立开放合作意识,破安于现状思想、立开拓奋进意识,破甘于落后的思想、立争先创优意识,破畏首畏尾思想、立敢闯敢干意识,破等靠要看思想、立主动作为意识。
通过“六破六立”,引导干部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以新思路、新举措开辟经济社会发展新境界。
二是改革再深入。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国资国企、农业农村、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蹄疾步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是开放再扩大。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提质增速,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重大事项稳步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创新再提速。着眼于补齐创新短板,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培育发展新动能。
五是干部勇担当。自治区党委先后出台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1+6+3”系列制度文件,“担当为要、实干为本、发展为重、奋斗为荣”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区担当实干、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八桂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广西经济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
(一)经济增长持续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初步预计,全区生产总值5865亿元,增长14.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363元。财政收入703.86亿元,增长23.7%,年度增量首次超过100亿元,达1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到260亿元左右,增长40%左右。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001亿元,增长2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8.5%。农副食品加工、电力、冶金、化工、汽车、机械、建材等支柱行业合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30%左右,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6%。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比上年增加2家,达到16家。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9.9%。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量1551.6万吨,增长0.82%;糖料蔗产量增长15.6%;鲜蚕茧增长14.7%;水果增长13.1%。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3亿元,增长6.5%。重点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300多万户,辐射带动约190万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273亿元,增长14.3%。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万吨,达到6300万吨,增长27.3%;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517亿吨公里,增长16.8%。全区旅游总收入430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1.6:39.7:38.7,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比重34.1%,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城镇化水平由上年的34.6%提高到36.2%。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建设加快推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6亿元,增长31.5%。其中,城镇投资完成2630亿元,增长31.7%。投资继续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技改投资增长41.8%;工业投资增长32.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社会投资快速增长,其中民间投资1468亿元,增长43%。桂林至兴安高速公路等96个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实现新开工。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累计完成投资82亿元。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项目民心工程全面实施。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大会战项目全部开工。龙滩水电站首批机组,钦州、防城港、贵港火电厂,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华银氧化铝一期等69个续建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北海林浆纸、防城港钢铁、湘桂铁路扩能改造、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开放合作成效显著,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及九大论坛、第二届泛北部湾合作论坛成功举办,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由共识走向实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经济区开放开发生机勃勃,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区外境内资金实际到位突破1000亿元,增长74.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7.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9.2%,其中出口增长42.3%。
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各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监察系统建立并运行。企业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改制708家。“乡财县管”改革范围扩大到41个县(市、区)。广西北部湾银行、铁路投资集团、交通投资集团等投融资平台抓紧组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合理制定水资源费收费标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扎实开展。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金融保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粮食流通、科技、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五)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保建设加强
自治区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区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开展节能减排“百日行动”。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9台共计装机容量63万千瓦,淘汰炼铁产能41.4万吨、炼钢504.9万吨、铁合金29.53万吨、水泥258.8万吨、造纸37.3万吨。10个行业40家重点耗能企业在全国率先开展能效对标考评;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97%;全国第一个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建成投产,车用燃料乙醇汽油试点工作扎实推进。重点二氧化硫治理工程项目全部按期开工,全区近50家制糖企业实施治污工程。11大节能环保生态项目按计划开工,生态工程加快建设。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成效显著。
(六)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第三轮创新计划全面完成。“两基”攻坚战胜利告捷,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万人;普通高校招生15.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8个县(市、区),农民参合率达77.35%。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项目建设继续加强。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成功举办。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0元,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3224元,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8亿元,增长18.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4.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88万人次;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5.35万、339.31万和223.75万。新建五保村388个,累计建成6521个。农村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减少11万人左右,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25万人以上。自治区为民办10件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003年以来的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2%;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48.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0%,成为第一大产业;与2002年相比,工业比重提高6.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7.9个百分点。发展后劲大大增强。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223亿元,年均增长28.8%;300多个重大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05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844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239万千瓦。改革开放深化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我区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及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突破,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30.7%,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9%。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5.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次。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大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市场需求约束较大、煤炭输入困难较多、主要原材料供应趋紧价格上升、部分工业品价格在供求变化中波动较大,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三是融资渠道和手段单一,项目前期工作滞后,保持相应的投资规模难度加大。四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五是居民消费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