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台风的名字是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出10个名称,通过后,纳入总共140个可用名称的列表,当西北太平洋上某个新出现的气旋发展为热带风暴强度时,由日本气象厅依据列表顺序为其指定对应的名称,同时赋予一个四位数字的国际编号,命名表按顺序命名,循环使用中国提供的名字是:“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根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国海发生的热带气旋,分为五级。各地向外公布的分级和名称有时略有不同。

实际命名的工作则交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每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字,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强热带风暴强度时,称为第12号强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台风强度时,称为第12号台风),英文名为KROVANH,中文名为“科罗旺”

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台风,美国军方在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战时习惯给各台风取名字。最初的名字全为女性,后来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2000年起,台风的命名改由国际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负责。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个名字,分为5组列表。

二、台风名字的由来

近期强台风妮妲肆虐的消息遍布各大头条新闻,这中奇妙的台风名字从何来的?又有什么含义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台风的名字由来以及台风来了的注意事项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台风名字的由来分析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 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台风”这名字的由来,可比台风圈圈还要绕。大家一起往下看吧。从发音来说,“台风”一词来源于我国南方,有三种说法:

1、源自广东

广东话“大风”发音[toi fung],被外国商人、航海家学了去,之后流传甚广,其中就包括从海路、陆路传到了中国北方,最后进入普通话词汇,成了“台风”。

2、源自福建

於鲁鼎梅重修台湾县志云:「所云台者,乃土人见飓风挟雨四面环至,空中旋舞如筛」。闽南语“风筛”发音接近[fung tai],于是成了“风台”,最后成了“台风”。

3、源自台湾

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用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Typhoon“泰丰”来给穿过台湾海峡的大风命名,后来“泰丰”演变成了“台风”。

英文Typhoon的由来

在希腊 单词里,"Typhon "是风神的名字,"typhon "则是指旋风,台风。这个词在中世纪传入阿拉伯 语,又以Tufan 的形式随入侵者在11世纪进入印度 ,最终以touffon 和tufan 的印度语言形式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

再算上中国 的广东话"大风 ",以tuffoon 形式最早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今天的typhoon 。

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语言背景的单词,真的是不多呀。

说完了“台风”这名字的由来,再问问你:每一个台风的千奇百怪的名字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台风名字的由来的正解

这个办法始于1997年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的决定,而从2000年开始 实行。亚太地区的14个WMO成员国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按一定顺序排列成140个名字 的命名表,循环使用。

14个WTO成员国和地区包括: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及越南。

台风的实际命名使用工作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协商,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

如果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 ,那么这名字就永远给了这个犯下滔天大罪的台风,而从命名表上被除名 了。之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名称进行增补。

事实上,台风叫什么名字,都是早已确定的。

2000年起,台风的命名由国际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负责。现在西北太平洋以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分5组列表,共140个名字。

这14个成员国和地区包括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每个国家和地区提出10个名字。根据规定,一个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加强或减弱,始终保持名字不变。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国和地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等。

中国提出的10个分别是龙王(后被“海葵”替代)、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的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某些名字有可能从表中“退役”。

世界台风委员会有规定,一旦某个台风对于生命财产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死伤后,为了防止它与其他台风同名,它将永久占有这个名字,该名字同时会从命名表中删除,以后不再使用,空缺的名称则由原提供国再重新推荐。例如2005年第19号台风“龙王”一路肆虐,在福建造成了74.78亿元的经济损失,导致近百人死亡。于是,国际台风委员会决定将中国台风名称“龙王”从命名表中删除,这是中国大陆提供的台风名称中最先“退役”的一个名称。“龙王”被除名后,被“海葵”所替代。

最恶名昭彰地霸占了名字的台风:

“龙王”(2005年,替换名“海葵”)

“桑美”(2006年,替换名“山神”)

“榴莲”(2006年,替换名“山竹”)

不过,在这个命名表之前,“给台风取名字” 则可以上溯到20世纪早期 。

当时,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拿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 来给台风命名,就可以公开拿他们开涮。

而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一开始只用女人名 ,不过据说受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于是从1979年开始,用男人名和女人名 交替使用。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台风来袭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