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位帮帮忙,文言文中的虚词 “之 ,而,其,奚,以,然‘’的用法及种类?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2.怎么样。3.哪里。4.多么。:5.为什么。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2.才,这才。3.却。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6.而,又。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2.将,将要。3.而且,并且。4.况且,再说。5.尚且,还。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12.因为。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哪里,怎么。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5、相当于“之”。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2、依照,根据。3、依靠,凭借。4、趁着,趁此。5、通过,经由。6、因为。7、缘由,机缘。8、沿袭。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2.在。3.与,跟,同。
4.到。5.从,自。6.在......方面。7.比。
8.被。9.受。10.向。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2.那么,就。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6.原来是。7.同“辄”,总是,常常。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2、的。3、往,到......去。4、这,此。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6、我。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9、向。
更详细的用法及其意义请参见我的“百科知识吧”:
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判断句
6、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状语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五、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2、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3、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4、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三、语文现代文句式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以及疑问副词。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
③秦人不暇自哀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译文:“妨碍什么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译文:“不这样,我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译文:“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译文:“即使活着,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唯贤是用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译文:“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有何见教;让你见笑了;望见谅。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译文:“用手掌覆盖”
格式:动+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译文:“比我长”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文:“在朝廷作官,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首页上一页 1下一页尾页 最新资讯 更多... 辽宁09年成人高考8月25日开始报名 2009年南阳成考成绩查询及录取时间 山东青岛2009年成人高考考生须知 成人高考考试应采取多元化方法 北京市2009年成高录取12月12日结束 内蒙古2009年成人高考网上录取工作流程 福建省2009年成人高考11月下旬开始录取 09年辽宁大学成人高考函授站联系方式 数学辅导 更多...
四、古文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省略句
被动句
好像还有混合的~
我只知道古文中几乎每句都是省略句~
介宾短语后置就是比如一句话:什么什么于什么什么。。。这种类型~
q其他的要自己慢慢体会~( ⊙ o ⊙ )!
五、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句式是什么?
省略句。
这句话中“过”后省略了“于”,介词:在,从。
出自:先秦孟子及弟子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节选: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译文: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桓晋文之事》分析鉴赏: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
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六、臣未之闻也的句式有哪些?
臣未之闻也的句式有以下:
《齐桓晋文之事》同类句型:
1、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2、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3、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4、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
5、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6、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
7、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8、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
句子出处:
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
出自:《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及弟子〔先秦〕
原句: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翻译: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王如果定要我说,那便来讲讲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