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在东莞樟木头,想做dj公主,之前没做过,所以不敢一个人去,我想找个伴一起,有没有呢?(常平什么地

楼主你好

理解你的心情

但在这找相关的朋友难度很大

因为看到的人很少

而且你还要注意一些喜欢恶作剧的朋友

实际点说,你可以去本地论坛,老乡群或贴吧发帖,更多关注,更有效些

也许对你有帮助

长安,常平,樟木头,清溪,塘厦的ktv都很多

自己照顾好自己

加油,贵在坚持

祝你成功,早日找到心仪的朋友

二、常宁公主的相关史料

《明史 列传第九》

常宁公主,下嫁沐昕,西平侯英(沐英)子。主恭慎有礼,通《孝经》、《女则》。永乐六年薨,年二十二。

《太宗实录 卷七十七》

○戊午,常宁公主薨。主,上之第五女。淑慧恭慎,动止有礼,通《孝经》、《女则》、《列女传》。下嫁驸马都尉沐昕。逾执恭俭,惇妇道。薨年二十三 。上深悼之,赐祭。皇妃、皇太子、皇太子妃、诸王、王妃、各公主皆祭。

三、历史问题:我需要一些关于明朝常宁公主以及善化公主公主(嘉靖皇帝的姐妹)的详细记载,年份要出来。

常宁公主(1387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女,母不详。

公主下嫁西平侯沐英子沐昕。公主恭慎有礼,通晓《孝经》、《女则》。公主逝世于永乐六年(1409年),年二十二。

善化公主,明朝公主,明兴献王朱佑杬庶次女。

十岁去世,未下嫁。嘉靖四年(1525年),其嫡兄明世宗追封她为长公主[1],同时被册封的还有明世宗夭折的同母哥哥岳怀王和同母姐姐长宁长公主。嘉靖七年三月,明世宗命造公主坟殿、祭器、碑志石等,由工部负责。

山西省平顺县与陈卿起义

在明嘉靖初年,这里爆发了以陈卿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历时7年,地域波及晋、豫两省,使“全晋之地震恐,天子震怒”,是山西历史上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给朱明王朝以沉重的打击。

16世纪初叶,朱明王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贪贿成风,苛捐杂税繁重,人民不堪其负。仅山西省每年支出的禄米就达87万担,为明初的80多倍。社会危机犹如干柴烈火,一触即发。加之地处晋东南的潞泽两地灾荒连年,人民四处乞食,甚至“骨肉相食”,终于酿成了一场“民穷盗起,不逞之徒以潞城为得计,本率效尤,天下之乱从此始矣”的局面。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平顺在置县之前,北部属黎城县,南部属壶关县,大部分区域属于潞城县。当时这一带地处边远山区,山高林密,路途艰险,是一个人们谓之“三不管”的地方。

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潞城县青羊里石埠头村(今平顺县西沟乡石埠头村)有一个叫陈卿的人,在潞城县衙里当一名掌管粮库的小吏。饥荒所逼,陈卿出于同情之心,偷偷用库中的粮食周济了一些饥民,结果事发,他便以“欺官舞弊,被革不悛”之罪被判重刑,并将押解至汾州府监候问斩。但幸运的是,陈卿在押解途中伺机逃脱,遂藏匿回家乡的青羊山中。

第二年,陈卿与其父陈琦、伯父陈曩、叔父陈良、陈锋、弟陈来及村人王廷禄等,占据青羊山,依山为寨,拒赋税,抗差役,招罗人马,侍机起事。但不久陈卿等谋反事泄,王廷禄被官府逮捕。这更坚定了陈琦和陈卿等起义的决心。他们纷纷联络各地农民,壮大力量。经过几年的准备,先后有山西、河南的一批义军加入。

嘉靖元年(1522年),陈琦、陈卿父子等在青羊里揭竿而起,公开宣布与官府对抗,举起了反抗朱明王朝的旗帜。

义旗高举,四方农民闻声响应。青羊里所在的青羊山绵延起伏,山势险峻,遍地可藏伏兵,为起义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之此地远离官府,使起义军在发展的初期可避免与官军大部队作战,有利于发动、组织、扩大队伍。他们打富豪,杀恶霸,破官仓,济贫穷,深受人民欢迎。百姓争相参加义军,义军很快壮大到两万余人。

青羊里起义的声威,震动了潞州官衙。知州多次派兵攻打,均无功而返。此间,潞州知州曾派黎城知县杨良臣赴青羊里对义军进行招抚,义军受骗,陈卿的父亲陈琦遭捕被杀。此后由陈卿担任义军首领,重新“张旗建号”,与多股起义军联合,力量更加壮大。

据《潞安府志》记载:“青羊之盗,势使之地,哄然群起,操挺为兵,据险为穴,出没为害,有司旋视,不可扑灭。”后来的《平顺县志》对此也有追记:“官军出捕之,多被杀伤。(陈卿)部下殷得山、路和尚、吴学生、王仲杞、王仲兴及其弟陈来等最猛强。”此时,陈卿的农民军已发展到5万余人,“山西、河南巡抚、都御史合兵不能克。”可见起义军的声势之壮,官兵对他们一时也无可奈何。

山西官军对陈卿起义军的第一次大规模讨伐,是在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西巡抚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常道率亲自率军前来,结果被义军打得落花流水,以失败告终。起义军乘胜进军,所向披靡,一举攻占了潞城、黎城、壶关及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市)等地,形成了起义军“北倚太行天险,虎视豫北平原,凭此以拒汴师”的强势局面。

翌年十一月,山西都指挥霍锦领兵15000人,对起义军进行第二次进剿。起义军分三路迎战:第一路由殷得山、路和尚率2万人马,从正面迎敌;第二路由陈卿率3万人迂回敌后;第三路由王仲兴等率5000人,进驻太行山东麓林虑山、玉峡关等地,牵制中州官军援兵,以保青羊山起义军根据地。

战争不仅规模大,而且打得异常激烈。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起义军又获大胜。打死了官军指挥薛朝雍,乘胜攻克辽(今山西左权县)、沁(今山西沁县)二州,并生擒沁州知州王良辅。接着挥师南下,在陵川义门、高平东平、河南修武、焦作等地与官军作战,频传捷报。所到之地,百姓箪食壶浆,欢迎义军。至此,太行山南部7个州府的大部分地区已被起义军占领,且声威直逼河南彰德、怀庆、卫辉等地。

此时,“全晋之地震恐,讹言流于京师”,嘉靖皇帝为之震惊。明廷采取先安抚后加兵的办法,令山西、河南两省官员合力劝降,进而剿捕,但“谕之弗悛,威之弗下”。明廷为此一筹莫展,连嘉靖皇帝也失去了信心,意欲罢兵。但又有大臣认为,陈卿起义军拒险称兵,若不及时围剿,“不逞之徒”将会“相率效尤”,天下大乱必然自此而始。

于是,嘉靖又进行了重新部署,于嘉靖七年(1527年)十月,派遣兵部科给事中夏言,调集山西、山东、河南、直隶等地兵力10万余人,会剿潞城县,合击青羊山。

战役从初冬开始,一直打到年末,围剿与反围剿的战斗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在此关键时刻,河南林县主簿郝世昌为官军出谋,暗中指点从起义军后路进攻的路线,官军占领了制高点山地,起义军指挥部受到极大威胁。在谷堆地决战中,因兵力悬殊,起义军将领王仲兴被擒,殷得山战死,326人被招抚,主力严重受挫。

在此严峻的形势下,陈卿仍率众奋战于寺头一带;后为保存实力,退守于马武寨,凭险拒敌。夏言随后将马武寨团团围住。

据今平顺县东寺头村的通高9·57米、宽4·35米的“三晋第一丰碑”碑文记载,夏言在马武寨修筑了望楼(碉堡),采用“火牛火箭”的战术———即在数百头羊的角上缚上利刃和蜡烛,羊尾捆鞭炮,深夜乘起义军困乏熟睡之际,点燃蜡烛、鞭炮,突然袭击,攻破寨堡。王仲杞等7名骁将战死,军士近万人受降。在强大的攻势下,陈卿等力战不支,节节败退。最后一战,全军覆没,将陈卿擒获。不久,陈卿等人被押往京师,“凌迟处死”。

历时7年的轰轰烈烈的陈卿起义,方告平息。

身为朝廷派兵统领的夏言,是在战斗结束数日之后才进山的。当他看到起义军的营垒工事,不免仍心有余悸。面对青羊山的百里长林,绵亘峰峦,仍难平复他内心的惊恐。他认为,这次虽然将陈卿起义镇压下去了,但鉴于这里的险要地形,日后还会有人在此据险造反,是产生祸乱的渊薮所在。

出于他的这种考虑, 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夏言向明世宗嘉靖皇帝上万言奏疏,建议在青羊山设置邑县。他说陈卿虽平,但山林之险仍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据以为乱”者。因此必须在这里设县以治之,否则将“害未已也”。这一建议得到了嘉靖的赞许,并决定仍由夏言着手建县。

夏言经过考察,选择了陈卿起义的爆发地青羊里为县治,依山筑城。城方圆为2里,在城内建公府,构桥梁,修庙宇,开学校,置庑库,设监房,这便是今天平顺县城的前身。同时,割出潞城县地的16个里、壶关县地的10个里、黎城县地的5个里,设置新县,版图方圆31个里。随后,县境内又设立玉斗崖、蟠溪峰、白云谷三个巡检司和玉峡关、虹梯关两个关隘,以为保障之备。

今天我们到平顺县虹梯关乡碑滩村边,可以看到一块巨大的《虹梯关铭》石碑。此碑通高4·22米,宽2·25米,为嘉靖八年(1528年)夏言在平顺时所立,并由夏言撰文并丹书。铭文曰:

玉峡关西来百余里,近蚁尖砦,千峰壁立,中通峭峡,状如风门而小,下则无底之壑。石磴齿之,盘回霄汉,望之若虹霓然。比岁青羊之寇,凭负以拒汴师者此也。故号虹梯,予易以今名,亦因以关焉,从而铭焉。……

这里,夏言又写到了平息陈卿起义之事,当然也在自我歌功颂德。对于这位明代重臣的功过,我们今天当然不可一笔抹煞。单是《虹梯关铭》石碑上夏言的一手好书法就值得称道。此碑早在1985年已被列为山西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关于新县的命名,当时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据徐元祉《新建平顺县名碑记》说:“公(夏言)以削平之后,余孽尚蔓,建邑以顺民心。上可之,钦名曰平顺。”也就是说,平顺的县名是夏言提议,由嘉靖皇帝亲洒宸翰,而赐县名为“平顺”的,取“剿平逆贼,地方顺服”之意。

从这里看,平顺这个县名的来历,是很带有一些封建统治者意识的。

痛定思痛,明统治者也开始反省自身治理上的失误,并对“天下之脊”的上党开始重视起来。除设置平顺县,以改变这一带深山老林“三不管”的局面外,嘉靖帝在给“平顺”赐名的同时,又升潞州为府的建置,以加强对这片地险民悍的太行山区的管理力度。赐府名为“潞安”,意为潞州从此安定。另外,恢复隋唐宋元时期“州县相维”的区划格局,在潞安府附郭设县,让府县再次同城而治。嘉靖帝也给潞安府所在地设置的新县,赐名为“长治”,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

今天的长治市之名,自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