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的意思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意思是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出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原因: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

《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其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

《学记》专门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制、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这句话出自《礼记• 学记》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 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 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 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汉代的郑玄对篇名的解释是:“《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学记》便是解说古代教育的一篇论着,是古代教育界的一本教科书,是闪耀着儒家光辉思想的一面旗帜,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的教育专论之一。其文学简约、灵活生动如行云流水,富于乐感。其中有些比喻已经传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一直为今所用。

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出自:《礼记·学记》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

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体现了儒家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强调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长补短,在集体的研讨、争鸣、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否则,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脱离集体环境拒绝学友的帮助而闭门造车,必然造成“孤陋而寡闻”的窘态。

创作背景:《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不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可能是荀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学记》作者是谁已难于查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学记》

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最近两个月加入了两个学习共同体。一个是席老师组织的乐享读书写作教育共同体。另一个是初中青年教师成长营。一个是关于写作,一个是关于读书。每一个都让我收获满满。

      在写作群里,我常常看来自全国各地小伙伴们的文章。读他们的教育教学反思,读他们的困惑,从他们的文章中,我常常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让我看到了原来大家都共有的困惑。让我对自己更加有信心,继续前行。大家推荐的一些好的书目,我也会收藏起来。大家听到了一些好的直播课也会分享到群里。像臧老师分享的至善学院的一些课,我都没有听过。还有今天席老师分享的河南杏坛网研社的几节课,我听了两个,特别受益。而这两个老师分享了这些好的平台以前我都没有听说过。特别感谢他们,让我收获满满。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在初中青年教师成长文中,我们共同一本书,共同书写读后感。就像是我们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同一篇文章,每个老师的切入点不同,教学设计也不同。所以在自己写好文章之后也可以去阅读其他老师写的读后感。为什么自己没有这样写?这位老师的切入点是什么?他写的好在哪里?

《论语·里仁》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