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观是什么意思?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

正确的人生观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人生观,是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且最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人生观。

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青少年时期就要确立人生目标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轨迹,不要盲目去攀比,人生目标应该与自己的情况基本相符。随着示范区经济开发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九华人开始富起来了,但九华人同时也应该看到,先我们富起来的华西村、各沿海特区已经在朝着“富过三代”的目标前行了,九华人绝不可沾沾自喜。

2、要有安身立命之本

一个人时时处处都要想着将来要有自己的立身之本。比如学生时期的立身之本就是要好好学习,从业时期的立身之本就是要好好工作,执政时期,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迷于享乐是青年人的慢性自杀

贪图安逸只是精神上的鸦片,随之而来的痛苦是必然的副产品,青少年时代正是充满旺盛求知欲的时代,没有任何理由用各种享乐来耗费自己宝贵的青春。没有青少年时代的努力学习,就没有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滥用人生的享受,形同可怕的吸毒。

4、人的生活要有时代感

一个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年时代、中年时代和老年时代。少年时代要吃苦耐劳肯学习;人到中年要学会科学忙碌,注意自己的健康,会工作也会休息;人到老年则要有能力可以悠闲享福,发挥余热争贡献。

5、必须珍惜今天

人生是由无数个“今天”连接起来的,把握好了今天,也就是把握好了人生。谁浪费今天的时间,谁就在糟蹋自己的人生。善待今天的人和事,就能让自己快乐地生活。藐视今天的人和事,一味地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明天,只会让自己失去今天生活的好心情。珍惜今天!

什么叫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或称人生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属实践理性,都需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人生价值观,就要把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什么意思?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对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世界观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它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扩展资料: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

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意思?

1、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通俗地说,一个人平时经常玩游戏,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游戏,他的世界是一个小世界)。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外因是日益疯狂的世界,导致很多人的直觉和感受发生变化,产生人生观错位等,也许这是人类世界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自然界中,人生观无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阶级社会里和制度下,人生观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

2、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什么是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指人的在生存活动对于其人生目的和意义。是对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及目标、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的具体行为模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1、人生目的就是指人终生一切行为活动的终极目的。

——其包含着(终生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的主体范围的友爱信仰、最大限度地实现关于自己个人利益的终极目标和其他主体的终极目标的原则和友爱次序的友爱信仰。人生目的存在正确性问题和合理性问题。

——2、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主要包括人们对社会生活所持的总体意向,对人生所具有的持续性信念以及对各种人生境遇所作出的反映方式等。俗地来说就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对待自身所持或好或坏的判断及其据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3、人生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自我价值指其存在对于自身的意义,即:能否承担建设自身生活的责任,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来满足自身对精神及物质的需求,获取独立的社会化人格。

——人的社会价值则指其存在对于社会的意义,即:能否以自身的有用性(知识、技能)参与社会的精神、物质建设活动,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向社会交换生存所需生活资料,成为社会进步参与者。

——同时人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前提,人只有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能够为社会提供有用性)才能据此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

——个人只有获得社会的认可后才能实现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

——人生价值的价值量大小,由人生价值目标的境界及实现程度来决定。是否与社会总理想目标相一致、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做出了多大贡献,决定社会成员个体的贡献大小。

【价值观】是人们基于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与抉择,也是人们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是人、事、物反映在个人认知中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人的价值观是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与主观性的个人观念。是个人在置身环境中发展形成的,是其生存环境的文化信仰、生活习俗、社会阶层打上的意识烙印,这种意识烙印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民族、阶层、地域的人们之间、存在于不同的个体之间反映在对待同一事物上的观感、立场的差别上。在人群社会里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价值观,在面对群体利益选择时人们往往采取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裁决。

——但是人是具有高度理性的动物,利益是第一性的,面对重大决策时一定是要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因而即便在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也能通过理性的利益交换、妥协和调节,实现有坚持亦有权变、求同存异的共赢局面。

——所谓朋友就是有共同利益链接起来的同盟者,但不一定是价值观一致的同路人。所以懂得利益分享、交换与妥协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