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属于哪个省 淮北属于哪一个省哪一个市

1、淮北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淮北古称相城,安徽省地级市,国家重要能源城市。地处安徽省东北部,北接宿州市萧县,南临亳州市蒙城县、涡阳县,东与宿州市埇桥区毗邻,西连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南北长150千米,东西宽50千米。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3个区、1个县,总面积274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25.4万人,城镇人口146.74万人,城镇化率65.1%。

2、淮北是“长三角城市群”、“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宿淮蚌都市圈”、“宿淮城市组群”成员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智慧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淮南、淮北到底指的是哪些地方?

淮北是安徽省下辖地级市,淮南是安徽省下辖地级市。

淮北市,东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能源城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北接萧县,南临亳州,东与宿州毗邻,西连河南商丘。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

扩展资料:

清代,淮南市全境属江南省凤阳府,安徽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凤阳所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今城关)。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北

淮是哪个省

没有以淮为简称的省份。江苏省有一个淮安市,城市简称为淮。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

淮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全国各省的简称如下:

1、北京(京)

2、天津(津)

3、上海(沪)

4、重庆(渝)

5、内蒙古自治区(蒙)

6、维吾尔自治区(新)

7、西藏自治区(藏)

8、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9、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10、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11、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12、黑龙江省(黑)

13、吉林省(吉)

14、辽宁省(辽)

15、山西省(晋)

16、河北省(冀)

17、青海省(青)

18、山东省(鲁)

19、河南省(豫)

20、江苏省(苏)

21、安徽省(皖)

22、浙江省(浙)

23、福建省(闽)

24、江西省(赣)

25、湖南省(湘)

26、湖北省(鄂)

27、广东省(粤)

28、海南省(琼)

29、甘肃省(甘)

30、陕西省(陕)

31、贵州省(贵)

32、云南省(云)

33、四川省(川)

参考资料来源:淮安市人民政府—淮安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来源:淮安市人民政府—淮安概况

淮是哪里的简称?

淮是安徽省淮南市的简称。

淮南,安徽省下辖地级市,简称“淮”,古名“州来”,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

淮南市位于东经116°21′5″~117°12′30″,北纬31°54′8″~33°00′26″之间,地处安徽省中北部,东与滁州市毗邻,东南与合肥市接壤,西南与六安市相连,西与阜阳市相接,北与亳州市、蚌埠市交界。

淮南市最东端位于大通区孔店乡王祠村以东、高塘湖中心线上,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乡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最南端位于寿县三觉镇冯楼村槐树庄以南与六安市金安区接壤处,最北端位于凤台县与蒙城县、利辛县交会的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上。

扩展资料

淮南市的建置沿革:

民国3年(1914年),淮南市境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民国21年(1932年),市境隶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驻寿县;民国27年(1938年)改属第三区,专员先后驻立煌(今金寨)、六安;民国29年(1940年),第三区改为第二区。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市境分属淮南矿区、寿县、凤台县。1949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

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1999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今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区和凤台县以及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2004年7月,孔店乡、三和乡、曹庵镇、史院乡、孤堆乡、杨公镇、孙庙乡由长丰县分别划入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2016年1月,寿县正式划归淮南市。

参考资料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淮南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南

江苏省淮北属于哪个市

淮北是安徽省的地级市。

淮北,简称“淮”,古称“相城”,安徽省地级市。安徽省东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能源城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北接萧县,南临亳州,东与宿州毗邻,西连河南商丘。

南北长150千米,东西宽50千米,总面积2802平方千米,是安徽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2016年总人口216.5万人。辖相山区、烈山区、杜集区3个市辖区和濉溪县1个县。市政府驻相山区。

扩展资料: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州建制,本地分属安徽省宿县和江苏省萧县。

民国3年(1914年)置道,本地分属安徽省淮泗道之宿县和江苏省徐海道之萧县。民国16年(1927年)废道,本地复归安徽省之宿县和江苏省之萧县。民国24年(1935年),成立行政督察区,本地分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后改第四区)之宿县和江苏省铜山行政督察区之萧县。

民国34年(1945年)9月,宿西县全境解放,成立濉溪市,市辖东关、南关、西关、北关、中心5个镇。

1948年11月,市境解放。1949年6月,市境分属华东局皖北行政公署宿县和萧县。1953年2月,市境分属濉溪县和萧县。

1950年7月,置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属宿县地区。

1958年5月,淮北煤矿筹备处成立。

1960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以蚌埠专区的濉溪县和萧县部分地区组建濉溪市。市人民委员会与濉溪县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同时将萧县杜集、高岳、朔里公社全部和永堌公社、闸河以西4个大队、吴庄公社闸河以西7个大队划归濉溪市管辖。

1961年1月,将濉溪县北端的方顶大队和渠沟大队划归濉溪市管辖;6月17日,成立濉溪市郊区,辖相山、杜集、高岳3个公社。

1963年12月16日,宿东办事处成立,辖宿州市东部地区。1964年4月27日,市郊区撤销。1965年,濉溪县的任圩公社和烈山公社之二郎庙、杨庄、洪庄、烈山、黄桥、吴山口大队划归濉溪市管辖。

1971年1月,恢复市郊区,同时成立相山区。1971年4月2日,濉溪市更名为淮北市。

1976年,将萧县郭庄公社的官庄、任庄、任土楼、李洼、孙庄6个大队90个生产队划归淮北市管辖。1977年2月22日,宿县地区所辖濉溪县划归淮北市管辖。1980年3月29日,设立杜集区、烈山区。

1981年4月21日,将萧县的北山、窦庄、钱楼、坡里、朔里5个整建制公社和毛庄、牛眠、吴庄、丁里个公社的16个大队、1个生产队划归淮北矿务局领导,实行以矿带社体制。

1983年6月22日,撤销以矿带社体制,将北山、窦庄、钱楼、坡里、朔里、孟庄、毛庄、牛眠、高岳9个公社划归郊区。

1984年3月27日,郊区撤销,将其所属相山、蔬菜、任圩3个乡划归相山区;烈山乡和新增设的青龙山镇划归烈山区;杜集乡和原矿务局代管的高岳、朔里、毛庄、窦庄、北山、牛眠、坡里、钱楼、孟庄9个乡划归杜集区。时濉溪县辖9个区、4个镇、65个乡,遂形成市辖三区一县的区划格局。

1985年7月15日,撤销宿东办事处,所辖区域划归宿州市管辖。

1992年1—4月,实行撤区并乡,将濉溪县土楼乡划归相山区管辖,濉溪县宋疃乡划入烈山区,设宋疃镇,杜集区孟庄乡全部及牛眠乡部分划归萧县管辖,撤销濉溪9个区公所,全市乡镇合并后共设23个镇,10个乡。

1996年,相山区设立刘桥街道办事处,烈山区设临海童街道办事处和任楼街道办事处。1997年相山区设相南街道办事处。杜集区设东黎街道办事处、张庄街道办事处,孟山街道办事处更名为袁庄街道办事处。1997年,濉溪县辖14个镇、10个。

2002年,杜集区设立朔里街道办事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北

淮北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淮北位于安徽省的哪个区 淮北属于哪个省

淮北市是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区。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东经116°24′~ 117°03′、北纬33°16′~34°10′。地处皖、苏、豫3省交界处,北接萧县,“飞地”段园镇与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接壤;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毗邻,西连涡阳和河南省永城市。

淮北市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1960年建市,因煤而建,伴煤发展。截至2019年6月,辖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和濉溪县,拥有7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

淮北历史人文荟萃。4000年前“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在此建城,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颛孙子张秉承儒道传业授惑,蹇叔辅佐秦穆公成就春秋五霸;薛广德、桓谭曾在相山讲学,“竹林七贤”之嵇康、刘伶世居临涣。

戴逵、刘开渠开创雕塑之先河,汉画像石、宋元古瓷传递着城市文化的深蕴;“梅花三弄”“鹤立鸡群”的成语典故,家喻户晓。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淮北建置沿革

1948年11月,市境解放。1949年6月,市境分属华东局皖北行政公署宿县和萧县。1953年2月,市境分属濉溪县和萧县。1950年7月,置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属宿县地区。

1958年5月,淮北煤矿筹备处成立。1960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以蚌埠专区的濉溪县和萧县部分地区组建濉溪市。市人民委员会与濉溪县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同时将萧县杜集、高岳、朔里公社全部和永堌公社、闸河以西4个大队、吴庄公社闸河以西7个大队划归濉溪市管辖。

1961年1月,将濉溪县北端的方顶大队和渠沟大队划归濉溪市管辖;6月17日,成立濉溪市郊区,辖相山、杜集、高岳3个公社。1963年12月16日,宿东办事处成立,辖宿州市东部地区。1964年4月27日,市郊区撤销。

1965年,濉溪县的任圩公社和烈山公社之二郎庙、杨庄、洪庄、烈山、黄桥、吴山口大队划归濉溪市管辖。1971年1月,恢复市郊区,同时成立相山区。1971年4月2日,濉溪市更名为淮北市。

1976年,将萧县郭庄公社的官庄、任庄、任土楼、李洼、孙庄6个大队90个生产队划归淮北市管辖。1977年2月22日,宿县地区所辖濉溪县划归淮北市管辖。1980年3月29日,设立杜集区、烈山区。

1981年4月21日,将萧县的北山、窦庄、钱楼、坡里、朔里5个整建制公社和毛庄、牛眠(牛眠、大庄、冯庄、王窑、欧集、二庄6个大队)、吴庄(房庄、李台、刘行3个大队)、丁里(许堂大队的孟楼1个生产队)4个公社的16个大队、1个生产队划归淮北矿务局领导,实行以矿带社体制。

1983年6月22日,撤销以矿带社体制,将北山、窦庄、钱楼、坡里、朔里、孟庄、毛庄、牛眠、高岳9个公社划归郊区。

1984年3月27日,郊区撤销,将其所属相山、蔬菜、任圩3个乡划归相山区;烈山乡和新增设的青龙山镇划归烈山区;杜集乡和原矿务局代管的高岳、朔里、毛庄、窦庄、北山、牛眠、坡里、钱楼、孟庄9个乡划归杜集区。时濉溪县辖9个区、4个镇、65个乡,遂形成市辖三区一县的区划格局。

1985年7月15日,撤销宿东办事处,所辖区域划归宿州市管辖。1992年1—4月,实行撤区并乡,将濉溪县土楼乡划归相山区管辖,濉溪县宋疃乡划入烈山区,设宋疃镇,杜集区孟庄乡全部及牛眠乡部分划归萧县管辖,撤销濉溪9个区公所,全市乡镇合并后共设23个镇,10个乡。

1996年,相山区设立刘桥街道办事处,烈山区设临海童街道办事处和任楼街道办事处。1997年相山区设相南街道办事处。杜集区设东黎街道办事处、张庄街道办事处,孟山街道办事处更名为袁庄街道办事处。

1997年,濉溪县辖14个镇、10个乡:濉溪镇、新蔡镇、徐楼镇、临涣镇、南坪镇、祁集镇、任集镇、孙疃镇、刘桥镇、百善镇、古饶镇、五沟镇、双堆集镇、韩村镇、钟楼乡、铁佛乡、岳集乡、白沙乡、陈集乡、杨柳乡、四铺乡、五铺乡、赵集乡、马桥乡。县政府驻濉溪镇。

2000年撤销铁佛乡,设立铁佛镇。2002年,杜集区设立朔里街道办事处。2003年,全市辖24个镇、9个乡,14个办事处。其中相山区辖相南、相山东、相山西、三堤口、东山、刘桥6个街道办事处,渠沟、任圩2个镇。

杜集区辖东黎、朔里、袁庄3个街道办事处、高岳、矿山集、石台、朔里、段园5个镇,烈山区辖临海童、任楼、百善、工人村、前岭5个街道办事处、烈山、宋疃2个镇,濉溪县15个镇、9个乡。

2004年8月20日,省政府批准淮北市区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其中:撤销濉溪县马桥乡、白沙乡、任集镇,分别并入新蔡镇、五沟镇和南坪镇。同时将新蔡镇划入淮北市烈山区,将濉溪县濉溪镇的庆相桥居委会、虎山北路居委会(铁路以北)划入淮北市相山区三堤口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4年底,濉溪县辖13个镇、7个乡:濉溪镇、徐楼镇、临涣镇、南坪镇、祁集镇、孙疃镇、刘桥镇、百善镇、古饶镇、五沟镇、双堆集镇、韩村镇、铁佛镇、钟楼乡、岳集乡、陈集乡、杨柳乡、四铺乡、五铺乡、赵集乡。

撤销相山区任圩镇,设立任圩街道办事处。撤销烈山工人村街道办事处,整建制并入烈山镇。是年9月,撤销矿山集镇、张庄街道办事处,将其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矿山集街道办事处。相山区乡镇由2个调整为1个,杜集区乡镇由5个调整为4个。

截至2019年6月,全市有18个镇、15个街道办事处。相山区辖渠沟镇1个镇,任圩、东山、相山东、相山西、三堤口、相南、南黎、曲阳10个街道办事处。

烈山区辖烈山、宋疃、古饶3个镇,杨庄、临海童、百善、任楼、前岭5个街道办事处。杜集区辖朔里、石台、段园3个镇,高岳、矿山集2个街道办事处。濉溪县辖濉溪、五沟、南坪、百善、铁佛、临涣、韩村、孙疃、刘桥、双堆集、四铺11个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北

参考资料来源:淮北市人民政府-淮北概述

参考资料来源:淮北市人民政府-建置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