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是什么动物
猿,灵长目猿科动物的通称 其外形像猴而大,各类很多,没有颊囊和尾巴,部分特征跟人类相似。常栖息于非洲西部、中部,以及南亚的热带森林中,多为杂食性动物,种类包括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猩猩。一般藉摇荡的方式移动,偶尔两脚直立而行。智力较高,较其他现存的灵长类动物更接近人类
物种分类
猿是13种大型的高智能的灵长目动物的总称.包括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猩猩.有人常把猿和猴相混淆,其实除了体形比猴大以外,猿还没有尾巴,并且猿的手臂比腿长.猿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森林中,属于猿的各种动物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也有很多不同。
现代猿
现代猿类有4种:长臂猿、褐猿、黑猿和大猿。第一种为小型猿,后三种为大型猿。大型猿由于似人又被称为“类人猿”。它们与人类最接近,被称为是人类的“表兄弟”。
长臂猿
长臂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猿类中最细小的一种,也是行动最快捷灵活的一种,与三种猩猩并称“四大猿”,世界上目前共有7种,国内有4种,分别是白掌长臂猿、白眉长臂猿、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长臂猿身高1米左右,体重约10千克,毛色驳杂,脑量不超过100~120毫升,纯树栖生活。
长臂猿,前肢很长,可接近身长的两倍,站立起来,两手下垂几乎可以触到地面。长臂猿是臂行的能手,在树枝间摆荡跃进的速度之快,可以攫捕飞鸟;偶尔下地活动时,能直立起来,此时双膝弯屈,用前肢张开或高举在头顶上来维持平衡。它发出的声音犹如歌声,委婉动听。
长臂猿广泛分布于印度支那和马来西亚地区。在中国的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热带雨林中也有分布,但数量极其有限。随着近代人类经济活动领域的扩大,原始森林不断被开发,加上无端的乱捕滥杀,使长臂猿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数量显著下降,白颊长臂猿的分布仅限于云南南部的几个县境内,仅剩70只左右。
褐猿
褐猿的脑量为300~500毫升。身上多毛且密,毛色呈微红褐色(因此也被称为“红猩猩”)。前臂较长,可触及到脚踝处。
褐猿体形较大,雄性体高可达1.4米,体重为100~120千克,雌性明显小得多,还不及雄性的一半大。雄性与雌性的区别还表现在:雄性两颊有大肉疣,呈内凹的隆凸状;雄性的头骨上还有发达的矢状骨脊;成年雄性的喉囊特别大,一直延伸到胸部,可用它来支持沉重的头部。
褐猿主要在树上活动,手脚兼用,攀缘于树丛中。下到地面时,手指攥成拳头,以指背着地支撑着身体,半直立姿态行走,脚掌以外侧部着地呈“反踵状”,行动缓慢,很少直立。褐猿主要以果实、嫩叶为食,常用强大的口齿来咬破坚果外壳。
褐猿现在只有一种,分布在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地区。如今,褐猿在中国已无踪影,但在地史上的更新世时期,它们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华南地区。
大猿
身体最大的一种猿。雄性的身高达1.8米以上,最高的可达2米,肩宽1米,体重在200千克左右,雌性相对小些。大猿的脑量为400~600毫升。由于身体过于庞大,已不适应树上生活,故多数时间在地面上活动。
大猿以半直立姿势行走,并以前肢作为支撑,以指节背面着地,像撑着拐杖似的。大猿可直立起来,此时整个脚掌着地,脚趾不弯曲。有时大猿会直立起来拍打胸部。
大猿外表显得凶猛,实际上性情是较为温和的,基本属素食性。大猿通常结成不大的群体,群体内包含着若干个家庭小群体,后者常由一只雄性带领数只雌性生活,但这种群体是临时性的。
大猿主要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区的热带森林中,只有一个种,这个种可分布两个亚种,一个为沿海大猿或叫低地大猿,主要栖息在西非的喀麦隆和加蓬地区;另一个为高山大猿,栖息在非洲的刚果和乌干达交界处3000米以上的山地里。
黑猿
黑猿数量最多,共有三个种。
最著名的为普通黑猿,它最早为人们所知。黑猿的平均体重为50千克,平均脑量为400毫升,身高达1.5米,雌雄两性的差异要比大猿和褐猿小得多。毛色一般呈黑色,喜欢在树上活动,能在树上构筑临时用的巢,以供晚上睡觉用。善于臂行,有时下地活动可以勉强地直立行走,但快跑时需用前肢撑地。喜群居,每群可达10只以上,最多时可达30~40只。杂食性,除素食外,常捕捉小鸟兽吃。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热带森林中。
第二种黑猿为栖息在刚果河中游东面(扎伊尔)大约200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矮种黑猿,被称为“卑格米黑猿”。然而,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称号是错误的。因为实际上它们的个子并不矮,平均身高为1.16米。这类黑猿体重为25~48千克,平均脑量为350毫升。它们的头小,面黑色,唇呈粉红色,眼眶狭,面部突出。脚的第二、三趾间有蹼。一般也称它们为波诺波黑猿(Bonobos),这个名字是来自一个小镇的名称“Bolobo”,因最初就是从这个小镇上获得其标本的。由于它们在1933年才被定名,故又被称为“最新的猿”。该类黑猿大部分时间在树上取食,有时到地面上用四足行走,50%的时间用双足行走,此时是为了携带食物和其他物品。近年来它们被科学界所看重,认为它们的许多习性可能与人类的远祖相近。
猩猩的种类有哪些?
1、婆罗洲猩猩
2、苏门达腊猩猩
3、西非大猩猩
4、东非大猩猩
5、倭黑猩猩
6、黑猩猩
1、猩猩:
也叫人猿、红猩猩、红毛猩猩,灵长目人科的一属,与猴子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没有尾巴,能用手或脚拿东西。马来语和印尼语叫做Orang utan,意思是"森林中的人"。与人类十分相近,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达96.4%。活动的习性通常不用声音沟通,通常有好几个个体会在同一个区域活动,但彼此不干扰,平均寿命大概40年,平均身高大概171~180厘米左右。属猩猩科,是一种非常珍稀的灵长类动物。人们把红毛猩猩称作世界上最憨态可掬的哺乳类动物。红毛猩猩与大猩猩及黑猩猩一起常常被称为"人类最直系的亲属"。
2、体态特征:
体毛长而稀少,毛发为红色,粗 糙,幼年毛发为亮橙色,某些个体成年后变为栗色或深褐色。面部赤裸,为黑色,但是幼年时的眼部周围和口鼻部为粉红色。雄性脸颊上有明显的脂肪组织构成的"肉垫",具有喉囊。牙齿和咀嚼肌相对比较大,可以咬开和碾碎贝壳和坚果。雄性体长约为97厘米,雌性约78厘米;身高雄性约为137厘米,雌性约115厘米;体重雄性约为60~90千克,雌性约40~50千克。其中苏门达腊猩猩体型偏瘦,皮毛比较灰,头发和脸都比婆罗洲猩猩的长。手臂展开可以达到2米长,可用于在树林之间摆荡。几乎所有的猩猩都是B型血。
猩猩是亚洲唯一的大猿,仅存于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蒸汽缭绕的丛林里。在灵长类当中,猩猩的两个品种有许多方面是很突出的,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树栖,也是繁殖最慢的--哺乳动物。猩猩被认为是社会的隐居者,性生活非常独特,它们建立的地区性模式使人回想起了人类早期的文化。
猩猩就是平常说的红毛猩猩,是亚洲唯一的大猿,现在仅存于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蒸汽缭绕的丛林里。在灵长类当中,猩猩的两个种(婆罗洲猩猩和苏门达腊猩猩,曾认为是一个种的两个亚种)有许多方面是很突出的,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树栖,也是繁殖最慢的--哺乳动物。猩猩被认为是社会的隐居者,而且性生活非常独特,它们建立的地区性模式使人回想起了人类早期的文化。此外,猩猩也泛指猩猩科的所有种。为了保护猩猩的栖息地,2006年底,美国与印尼政府在打击非法的原木砍伐活动中达成一致,并签署了协议。
3、栖息环境:
亚洲猩猩一度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和中南半岛,现仅存于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北部的热带山地森林、低地龙脑香森林、热带泥炭沼森林和热带卫生保健林中。现发现湿地森林生境生活着高密度的红毛猩猩群;苏门答腊岛北部则有大约9000只红毛猩猩存活,它们主要活动在一个国家公园的四周;另有10000~15000只红毛猩猩生活在婆罗洲岛,主要活动在八个隔离区。
由于猩猩的生活习性,其密度通常都很低( 每平方千米只有1只),但是在肥沃的河谷特别是沼泽森林,它们的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千米7只。苏门答腊猩猩的密度比婆罗洲猩猩的大,而且它们也生活在海拔更高的地方。在不被捕猎的情况下,它们的密度取决于果实的产量,特别是富含果肉的果实。对于富含果肉的果实来说,其分布是峡谷比斜坡和山脊多,低地又比山上多,而地理变化频繁的苏门答腊岛又比婆罗洲多。
猩猩一共有几个品种
猩猩科(学名:Pongidae),现已全部合并入人科Hominidae:共3属6种。
1、形态特征
体型较大,不具臀胼胝,前肢长可过膝,而于脸部少毛。前额倾斜;耳朵小而圆;身材短小结实;腿短,无尾。猩猩浑身长有红色、黑色或棕褐色的粗长毛发。前额、肩部和嘴的周围无毛。
老年猩猩脸颊处的皮肤突出,这使得它们的面部看起来比较宽。与腿和上半身相比,猩猩有非常长的前臂。当直立的时候,它的长臂可以垂到膝盖。猩猩还有长而弯曲的手指和脚趾,可以帮助抓握树枝,而且猩猩的肩关节和髋关节都非常灵活。
2、生活习性
大部分的时间住在树上。它们用长而有力的胳膊从一根树枝荡到另一根树枝。它们的拇指和大脚趾是反向的,这使得猩猩可以用手和脚抓握东西。
猩猩主要吃水果、昆虫和树叶。夜间,它们搜集一些树枝和树叶建造一个平台似的窝,然后就这个在窝里睡觉。猩猩一般会独居,或一小群群居在一起。
3、分布范围
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婆罗洲猩猩与苏门达腊猩猩分别分布于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婆罗洲以及印尼的苏门达腊。倭黑猩猩分布于非洲中部,刚果河流域,刚果民主共和国。西非大猩猩分布于刚果、加蓬、喀麦隆、中非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东非大猩猩则分布于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乌干达、卢旺达。黑猩猩分布最广,分布于安哥拉、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 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 赤道几内亚、 加蓬、 加纳、 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 马里、尼日利亚、卢旺达、 塞内加尔、 塞拉利昂、 南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 乌干达。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