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什么是放管服改革?此举有何意义呢?

多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就是简政放权,它的意义如下。

一、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就是简化行政审批,放宽准入条件。“管”是指规范的创新,推动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服”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二、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放管服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动力。降低政府对政府的过度干预、优化政府职能、提高市场活力、激励市场创新能力等,从而有效地消除了制约市场交易的障碍和阻碍。

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各种要素的自由流通,形成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而且还能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活力,增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根据统计,2013年至今,我国每年平均新增市场主体达一千万,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数量从2012年的5500万上升至2021年4月份的1.43亿,同比增长1.6倍。应该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要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

三、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现代政府治理体系构建

行政审批事项的压缩、新设许可的严格控制、清单制度的全面推行,有效地抑制了行政审批的路径依赖,在事中、事后监督的推动下,行政机关在履行监督职能时更加主动,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更深入地贯彻了“利民”的执政理念。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打破了由“官本位”的思想和由此引发的权力寻租和形式主义等各种问题。

放管服指什么?

指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是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阶段,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状况,为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2014年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主题是“简政放权”。一年多来,国务院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等事项已逾500项,而本届政府成立之初的承诺是,任期内至少要取消、下放现有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的三分之一。

本轮简政放权要求中央各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建立权力清单制度,锁定了改革和管理的底数,放权对象既包括下一级政府,也包括社会、市场,改革的视角更加全面。及时修改法律法规,确保简政放权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相衔接,并对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改革的布局更为周密。不仅是力度和速度前所未有,改革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简政放权,精简的是束缚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和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放活的则是企业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

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确保改革“蹄疾而步稳”,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智慧和改革决心。不少地方在推行两份清单:一份“权力清单”针对政府自身,一份“负面清单”则面向企业投资者。放管并重,意味着既要积极主动地放掉该放的权,又要认真负责地管好该管的事,以更有效的“管”促进更积极的“放”,使政府职能转变的显现成效。

扩展资料

背景

“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客观要求。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

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已先后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落在简政放权上,突出了新一届政府改革的魄力。这种魄力根植于对国情的清晰认识上,对人民和市场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简政放权,就是腾出手来抓大事。当前,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头等大事。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从出口导向到内需拉动,事关民生利益。形势倒逼我们必须从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着手,理顺权力运行关系,减少甚至剔除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原生阻力。“把该放的权力放掉”,就是要激发制度和体制潜力,让改革释放出更多更大的活力,让民众享受到改革红利,这是拉动内需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每当出现大的经济变革的时候,政府总是率先进行自身的变革。如何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使两者协调配合、互促共进,则成为了共同思考的问题。

新一轮转变政府职能的大幕已经拉开,李克强总理用“简政放权”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统一到中国梦上来,为实现“中国梦”积聚着强大力量。

放管服是什么意思

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 “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 “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2018年8月2日,公安部宣布9月1日前全面推行公安交管“放管服”。2018年11月29日起,公安部施行深化治安管理“放管服”改革措施,通过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减免企业办事证明材料、建立企业内部安全随访制,进一步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

扩展资料

“放管服”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思路一脉相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认识不断深化,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到“起基础性作用”再到“起决定性作用”。

对“放管服”的认识也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深化,但总体上是“放开搞活”历史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放管服

参考资料:新华网—以人民满意为宗旨, 深入推进 “放管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