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挂剑的故事简短

春秋时期,吴王余祭四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鲁国,接着又访问郑国、卫国、晋国。途中,路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招待。

徐国国君很喜欢季札的佩剑,看着这口宝剑,他嘴上虽然没说,可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他很想得到这口剑。季札因为还要佩戴宝剑出使中原各国,所以没将宝剑献给徐君,但心里已经决定,回程时一定将宝剑献给徐君。

当年秋天出使各国后,季札又路过徐国,可徐君已经去世,埋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季札解下宝剑赠给徐国的嗣君。随从劝阻道:“此剑乃吴国之宝,不可以赠人。”季札回答说:“当日路过,徐君观剑,口虽不言,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爱剑之意。

那时,我已决定回来再献。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献剑,即是欺骗自己,为一口剑而自欺,正直的人不为。”于是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地的树上,行礼之后,便踏上归国之路。

中国有句俗语:“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断往来。”季札的行为,表现了对友情的坚定,一诺千金,生死不逾。何况,这许诺还没有付诸言语,变成契约呢!

“挂剑”这件事过了三十年以后,因为看不惯侄子们争权内讧,季札来到了江苏常州,古称延陵,由此,得了“延陵季子”的称呼,并终身不再回吴国都城。

徐国人非常赞赏季札的行为,就来歌 唱道:“延陵季子兮 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 带丘墓。”最让人追怀的,还是他的挂剑酬友。唐代诗人杜甫在《哭李尚书》一诗中有这样两句:“欲留挂徐剑,犹回忆戴船。”由此,可以证明“季子挂剑”的文化影响。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孔子观季札葬子

季札受命出访齐国,返回时走到泰山附近,随行的大儿子侨不幸得急病死去了,季札只好忍痛将他就地埋葬。孔子听到消息,对弟子们说:“延陵季子是吴国最懂得礼的人,我要去看他如何主持葬礼。”于是率领学生赶了过去。

孔子看到季札为儿子准备的墓穴没有深及地下的泉水,死者身上穿着平日的服装,没有另外制作衣服。下葬之后,在墓穴上堆起四尺高的封土堆,季札褪下左袖,绕着封土堆走了三圈,边走边哭,说:“人的骨肉,本是吃着土中长出的粮食而生长的,现在重又回到泥土之中,这是命啊!

至于你的魂魄气息,哪里都可以去呀!哪里都可以去呀!”说完之后,季子离开儿子的坟墓,继续前行。孔子赞叹说:“延陵季子给儿子举行的葬礼,真是合乎礼制呀。”季札是惟一被孔子推崇为“圣人”的人,与孔子合称“南季北孔”。

季札挂剑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季札挂剑”形容守诺重信,始终不渝;也用此表现悼念亡友等。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是个讲信义、重友情的人。

一次,季札出使晋国,路经徐国,便去拜见徐君。两人闲谈时,徐君很喜欢季札所佩的宝剑,就拿过来欣赏了很久。他虽然没有开口向季札索要,但却流露出想要的神情。季札很明白徐君的心思,但因为出使晋国,必须带上佩剑,所以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又经过徐国,但此时徐君已经死去。于是,季札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季札的随从急忙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贝,不该用来送人,何况人都死了,何必一定要送呢?”季札说:“上次徐君看上了我的剑,我因为出使需要,没有送给他。但是,当时我心里是下了决心,要将宝剑送给徐君。如今他死了我就不愿给他,是违背良心,是廉洁的人不允许做的。”他坚持取下佩剑送给徐国嗣君。但嗣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剑。”

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方回国去了。为此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

"季礼挂剑"讲的是什么故事??

季礼挂剑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译文:

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送给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拼音】jì zhá guà jiàn【出处】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史记·吴太伯世家》【释义】季札:春秋时吴国人,重信义。比喻重信义的美德。

季子挂剑的典故解读

季子,名札,为春秋时代吴国的公子,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子挂剑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4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鲁国,接着又访问齐、郑、卫、晋诸国。途经睢地(当时睢宁地属古徐国)时,因平时听闻徐君仁义,前去拜访。当他看到徐国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茂,心中不禁暗暗称赞:“徐君素以仁义著闻,果然名不虚传,今得见矣。”于是拜见徐君,倾吐仰慕之情。徐君得知素有贤名的季札来访,十分高兴,盛情款待。

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感到非常的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时候,剑是一种装饰,也代表着一种礼仪。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季札这般气质的人,才能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心里喜欢,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不住地朝它观望。徐君不便明言,季札虽心知其意,无奈出使诸国,宝剑是身份的象征之一,不能相赠。季札内心暗想道: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又经过徐国时,徐君却已经过世了。他站在徐君墓前,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祷念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时候。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札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徐君非常喜欢这把剑,我心中早就把宝剑送给他了。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呢?”后人为纪念此事,曾经在季札挂剑处(距睢宁西北50里的故黄河岸上)修建过“季子挂剑台”。

季札挂剑行为获得了徐国人的赞赏,遂作《徐人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然而最让人感怀的,还是他的挂剑酬友。明代诗人杨于臣有《咏睢宁》诗曰:“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清代状元李蟠有诗为证:“斯事何关物有神,交情赖此尚留真。三朝仍自称公子,一剑安能负故人。国乱先机脱匕首,君仇遗恨失延津。匣中亦有吴钩在,酹酒西风看几巡。”足以佐证季札挂剑故事的文化影响久远,广为流传。

季扎赠剑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季札将使于晋,带宝剑而行,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则徐君已死于楚。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季曰:“吾非赠嗣君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译文: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没有献上剑,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

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

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

扩展资料:

启示道理

故事中,虽然季札内心想要将剑送给徐国君主,但是他并没有言语上的承诺,更何况当时徐国君主已经过世了。然而他仍然信守着内心的诺言,不惜舍去千斤难买的宝剑,将它挂在树上,赠给徐国君主,从中可看出季札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不违背对徐国君主的誓言,更不失信自己心中对别人的许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究诚信。

相关人物

季札,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为吴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天宁焦溪的舜过山下。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公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作者简介

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札赠剑

季札挂剑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做人要守承诺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