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的年俗是什么?

传统的年俗:

1、杀年猪

杀年猪是汉中农村的传统年俗,一般在农历冬至前后每家杀猪时都要请人帮忙和宴请四邻,通常会把猪头、全部内脏及部分猪肉,做成美味菜肴,请亲邻欢聚一堂,庆贺一年的丰收。这一习俗至今留传,俗称:“吃庖汤”。剩余的肉一般会熏成腊肉,做好的腊肉,入口风味醇香,瘦不塞牙,肥不腻口。

2、祭灶

祭灶是民间流传的传统年俗。传说小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灶王爷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还要在灶台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人们通过祭灶的方式,祈求新年合家平安,风调雨顺。“祭灶”过后,人们会按照习俗惯制有序的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

3、扫房子

扫房子是汉中盛行已久的传统年俗,全家上下齐动手,清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4、春倌说春

春倌说春是汉中地区的一种传统年俗。据说唐朝初年,皇帝叫百姓把田地种好,多收粮食,专门封了一种“春倌”,让他们到各地各户去送“节气表”(即后来的春帖)。春倌们认为既然下农村送表,也该顺便说些吉利话,便慢慢兴起“说春”之俗。每到过年时,春倌头戴官帽,身穿官服,走村串户说唱,一般为单人表演,有时进入街道或住户密集的村庄时,采取双人对唱、接唱和联唱。

5、购年货

购年货(办年货)的习俗由来已久。过去生活受条件所限,人们采办年货的样数还不是很多。而现在,人们采购年货的意义,已经不是纯粹的为了吃穿用度,很多时候是为了犒劳自己一年的努力,庆祝新年。如果说过年是一种仪式,那么年货则是这个仪式的载体,它唤醒人们对年味的感知。琳琅满目的年货,承载着对家人的殷切关怀,寓意来年的丰收。

二、新年年俗是什么呢?

如下: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新年的由来:

关于我国新年的由来,在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相传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名为“年”怪兽,十分凶猛危险,它常年居住在海底,只有在除夕的时候才会上岸,这一天它会吞食牲畜,伤人性命,所以每到除夕这天,居民都会逃回深山躲避年兽。

后来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一位老婆婆给了这个老人食物并让其躲避年兽,老人请求在老婆婆家待上一晚,并许诺将年兽赶走,半夜年后闯进村后,发现家家户户门上贴上了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吓得逃走了。

村民回来之后发现了这件事并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方法,此后每年除夕,家家户户就会贴对联,燃放爆竹,灯火通明,到了初一还会走亲串友庆祝,此后这个风俗就流传了下来,变成了春节。

还有一种关于新年的说法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之前,舜继承天子之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此后,人们就将这一天当做岁首,这也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也被人们成为春节。

三、新年的年俗是怎么样的?

新年的年俗是如下:

1、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干净自己家里,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3、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4、祭祖: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由于每个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别,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这都是纪念祖先。

5、游神:又称营神、游老爷,即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在社区里巡视,具有净土驱邪、保境平安、祈求丰登的民俗意义。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祈祷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压邪攘灾,万事吉祥。

四、年俗是什么

年俗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以开始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但其实这些活动早从年尾二十四就开始了,中国民间过年期间要进行祭灶、守岁、拜年、祭神、祭祖、除旧布新、迎禧接福、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年俗其实就是过年习俗。年是时间转换的标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大年夜的隆重,就在于它处在新旧的时间界点上,人们以喜悦、期盼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年是人际关系再造的良机,贺年、团年、拜年等年节仪式活动汇聚着人们的亲情、友情、恋情。年是商家的节日,年是游子的盛会。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